浙江有四條詩路,你知道是哪幾條嗎?在18日下午舉行的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實施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焦旭祥介紹,省政府於今年10月印發了《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和甌江山水詩路,簡稱「四條詩路」。這四條詩路,在浙江大地上寫出了一個大大的「文」字。
《規劃》突出「兩個特徵」:差異性和典型性。根據詩路文化古蹤、名山秀川、靈峰異壑、海島風光等交相輝映的地理特徵和文化特質,提出「四條詩路」的差異性發展路徑、每條詩路的典型性文化主題印象、重點項目和千萬級景區(群)培育建設要求。
浙東唐詩之路:以文化名山名人名景名島等為主要載體,展現「蘭亭流觴,天姥留別」的文化印象。
大運河詩路:以世界文化遺產和江南水鄉名城古鎮為主要載體,展現「千年古韻,江南絲路」的文化印象。
錢塘江詩路:以名城名學名江名湖和沿江風光、海潮為主要載體,展現「風雅錢塘,百裡畫廊」的文化印象。
甌江山水詩路:以自然生態山水、文化古村和非遺技藝為主要載體,展現「山水詩源,東南秘境」的文化印象。
其中北部的大運河詩路和錢塘江詩路,以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為脈串聯起了杭州、嘉興、湖州、紹興、衢州五座城市,在杭州都市圈畫出了有力的一撇一捺。
根據規劃,錢塘江詩路以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蘭江—婺江—衢江為主線,包括新安江至安徽黃山市支線、浦陽江支線、義烏江至東陽江支線,覆蓋杭州、金華、衢州和海寧市等行政區域,其主線長400多公裡,是四大詩路中最長的一條。
「一文含四帶,十地耀百珠」
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在戰略定位上,《規劃》提出「五個帶」的發展定位,即傳頌浙學深厚底蘊的魅力人文帶,串聯浙江詩畫山水的黃金旅遊帶,樹立「兩山」實踐標杆的美麗生態帶,聚焦高質量發展的富民經濟帶,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合作開放帶。
據介紹,《規劃》以串珠成鏈的思路,規劃梳理出詩人行跡圖、水系交通圖、浙學學脈圖、名城古鎮圖、遺產風物圖「五幅圖」。根據「五幅圖」,在詩路文化帶學理研究方面,提出以「詩」串聯各地典型區域文化,既表現詩路的審美意象,又體現浙學的智性意蘊。在詩路文化帶空間形態方面,提出以主要水系、古道和現代交通為紐帶,打造「一文含四帶,十地耀百珠」的詩路文化空間形態。
「一文」,即詩路文化具象形態。由大運河、曹娥江、椒江、楠溪江、甌江、金華江、錢塘江等主要水系、古道和現代交通合圍而成,以晉唐以來詩人行跡、水系交通、浙學學脈、名城古鎮、遺產風物等為主要特徵,空間形態形似「文」的金文字形,形成了文化浙江建設的形象語言和具象標識。
「四帶」,即「四條詩路文化帶」。「文」蘊含著四條詩路,大部分與現代浙江交通體系相吻合,構成文化強省建設的四條「金絲帶」。
「十地」,即十個區域文化高地。以區域文化鮮明、經濟實力較強、人口空間集聚、輻射帶動明顯的城鎮群文化圈為重點,打造十個區域文化高地,形成「以面提線」的詩路文化帶建設效果。
「百珠」,即百個特色文化明珠。以歷代詩詞所傳頌、具有鮮明文化主題但又散布在各地的點狀區塊為重點,打造文博古蹟、美麗非遺、名城古鎮(村)、山水及海洋文旅、文化創意產業、農耕及工業遺址六大類百個特色文化明珠,形成「百花齊放」的詩路文化帶建設格局。
展望未來
成為「詩畫浙江」最靚麗的文化旅遊風景線
力爭到2022年,列入各類世界遺產達到15處,創建省詩路文化「明珠」100個,設立詩路文化展示和創作基地1000個,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增加值達到560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達到5800億元,健康產業增加值達到4500億元。
展望到2035年,全面形成詩路沿線自然、城鎮、鄉村、文化和諧共生的發展態勢,詩路文化帶在國內外形成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成為「詩畫浙江」最靚麗的文化旅遊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