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桐:論陝西學派與金陵學派之特色及關係

2021-01-21 西安回坊

    陝西學派與金陵學派是中國伊斯蘭教的兩個學派,前者偏重教育,成員多為經師,為中國伊斯蘭教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後者偏重著述,成員多為思想家,為中國伊斯蘭教思想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兩個學派雖有差異然都是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彼此之間亦有許多的聯繫與互動,如此一來,才使中國伊斯蘭教興旺發達。


中國古代「流」與「派」都與水的流動相關:「流」是指水之流動;「派」是指水之支流。「流派」合而言之:水之支流;學術、藝術獨特的派別。而「學派」是取其水之支流之意,是指學術、思想方面的派別。源於此,「學派」大致有三種更為細緻地詮釋:其一,一個學科中由於學說、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其二,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其三,因研究的問題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者群。這三者詮釋各具特點(第一種側重學術觀點,第二種側重師承關係,其三種側重研究的問題),都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總之,因觀點不同、師承不同、探討問題不同,而形成的較為固定的學者群,都可視之為學派。當然在上述這三點中,觀點不同、問題不同更為重要些,因為師承相同也會有不同流派。

明清時期,是中國伊斯蘭教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一大經師、學者和思想家,也出現了許多的學派。比如:胡登州,以及陝西學派;張中、王岱輿、劉智等,以及金陵學派。這兩大學派風格迥異:一個在北方,是伊斯蘭教文明與黃河文明結合的產物,特點是厚重(重基礎、重教育);一個在南方,是伊斯蘭教文明與長江文明結合的產物,特點是重玄思、重義理。下面分別探討一下。

陝西學派,產生於明代中晚期,是因陝西經學教育開拓者胡登州開班經堂教育而出現的一個學派。陝西包括胡登州開學的鹹陽,從文化地理學角度看,是黃河文明的孕育地。這一帶自古就有寬廣、厚重之傳統,風氣所及對於伊斯蘭教的陝西學派形成、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按照清代學者趙璨編撰的《經學系傳譜》記載,陝西學派源於胡登州(胡太師),其一
傳、二傳、三傳乃至四傳弟子等,多為經堂教育的經師或阿訇。可見,陝學實際是一個教學型的學派,而非思想性的學派,其活動的重點在於經學教育。

這裡的經學教育大致,分為普及教育(即回文小學)專業教育(即回文大學、經堂)兩大類。普及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拼音與識字、古蘭經選、教律初階;專業教育的課程是:阿拉伯文的詞法、文法、修辭、邏輯,波斯的文法、文學,教律的初階、中階、高階,認主學、經注(阿文)、經注(波斯文),蘇菲初階、蘇菲高階。涉及:語言文學、教律學、經注學、蘇菲學四大學科。學習方式,主要是背誦、抄寫等。陝西經學的學習年限沒有具體規定,或因人而異,一般多為六至七年[1]。陝西經學教育採用的課本有13種,通稱為「13本經」:
1.(連五本》,共5卷,為阿拉伯語詞法、語法的基礎課本。
2.《遭五·米斯巴哈》,為阿拉伯語中級語法課本,系《連五本》的詮釋。
3.《滿倆》,又名《舍萊哈·卡非耶》,為阿拉伯語法的理論課本。
4.《白亞尼》,系阿拉伯語修辭學課本。
5.《阿戛伊德》,又名《阿戛伊德·奈賽菲》,為認主學課本,有楊仲明的《教心經注》和馬堅的《教典詮釋》漢譯本。
6.《舍萊哈·偉戛業》,系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共4卷),有王靜齋阿訇的《偉戛業》漢譯本(節選)。
7.《海瓦依·米諾哈吉》,波斯語語法學名著,中國學者常志美著。
8.《虎託布》,系對40段聖訓的波斯文注釋,側重於宗教道德修養,有李虞宸阿訇的《聖諭詳解》漢譯本。
9.《艾爾白歐》:波斯文本,系對另外40段聖訓的注釋,側重於人生哲理。
10.《古洛司湯》,波斯語文學著作。中國流傳頗廣,有王靜齋的《真境花園》漢譯本。
11.《米爾薩德》:波斯文本,著重講解蘇菲派修身養性,認主、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有伍遵契的《歸真要道》漢譯本。
12.《艾什阿·萊麥阿特》,為波斯文的蘇菲主義理論著作,有舍起靈的《昭元秘訣》漢譯本。
13.《古蘭經》,參照各種經注,通講全經。

陝西經學的教育體系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而固定下來,應該說是系統而規範。其教育模式雖源於陝西地區,然隨著學員畢業後的不同流向,此教育模式也由陝西推廣至內地大部分地區,以至成為整個漢地的伊斯蘭教經學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

    柴提克先生認為:在伊斯蘭教中,知識分為二類,即傳遞性知識與理智性知識。傳遞性知識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學到的知識,包括語言、語法、歷史、法律、《古蘭經》和聖訓[2]。依據這樣的原理以及上述陝西經學教育的特點,似乎可以將陝西學派視為傳遞性知識的學派。當然,傳遞性學派並非沒有理智性知識,也並非不重視理智性知識,只是側重點不在這方面而已。作為傳遞性知識的學派,一般比較重視傳承系統的,陝西學派也不例外,其傳承的系統為:陝西學派門人→胡太師→阿拉伯→穆罕默德→《古蘭經》)。因為,這涉及教育模式以及學派傳承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換言之,這是合法性的證明,也是權威性的例證。風氣所致,明清時期的穆斯林一直以陝西為伊斯蘭教經學教育中心(陝西回民起義後轉以導河為中心),一貫以授業於陝學,授業於某某阿訇而自豪。

綜上可知,陝西學派是一個源自經堂教育的教育性學派,是一個教授傳遞性知識的學派,其成績主要體現在伊斯蘭教教育領域內,即為漢地的伊斯蘭教教育確定了基本的教育體系,並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生,為中國伊斯蘭薪火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陝學重視基礎(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古蘭經研讀等),重視教育的風格應該說,與黃河文明的寬廣、厚實的特點是一脈相承,完全可以視為是伊斯蘭文明與黃河文明結合的結果。

     金陵學派是明清之際活躍在金陵以及江南地區的一個伊斯蘭教的思想學派,而金陵乃至整個江南都是長江文明的孕育地,其學風特點:重玄思、重義理。而伊斯蘭教的金陵學派也受其影響,並以思想性、學術性而著稱於世。

金陵學派的代表人物:張中、王岱輿、伍遵契、馬注、劉智等。從師承方面看,或有人與陝西學派的某些經師有一定的聯繫,但絕大多數不是門人,大部分自學成才,沒有固定的師承或傳承的系統。學派特點可以歸納為:以金陵(南京)為主要活動地,以漢文著述為主要內容或標誌,以蘇菲(包括正身、清心、盡性)修持為根本方法的思想性學派。需要解釋幾點:其一,漢文為著述為主要內容或標誌。金陵學派在譯著活動中,雖然有翻譯、有著述,然以著述為多,其代表作品:王岱輿的《正教真詮》、馬注的《清真指南》、劉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禮》等,都是著述。從中國伊斯蘭教發展史來看,漢文的翻譯與著述都是必須而不可或缺的,可是較之與轉述他人思想(翻譯),直述自己的思想觀點(著述)其價值意義更大。由於金陵學派以漢文著述為主,所以學者不僅能夠使用漢語漢文,而且對於漢地文化,即對儒道佛為主的漢地文化,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因此,所撰寫的漢文著無論從中國思想史,還是從伊斯蘭教思想史看,皆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其二,以蘇菲修持為根本方法。伊斯蘭教的功修主要為蘇菲。金陵學派重視蘇菲。認為認主、近主、與主合一的重點,在於蘇菲之功修。王岱輿的《清真大學》、劉智的《天方性理》都指出,蘇菲修持不僅是開發自身智慧的方法與路徑,也是提升道德境界的方法與路徑。[3]其三,金陵學派屬於一個理智性知識的學派。按照柴提克的觀點,理智性的知識,是從自心而來,是從人自身的心靈而來,是依據自身的覺悟、醒悟,而獲得的一種智慧[2]。金陵學派著作雖然也有傳遞性知識的,但側重點在於理智性的知識,他們代表作:張中的《歸真總義》、王岱輿的《清真大學》、劉智的《天方性理》等等,都是關於理智性知識的論著。筆者以為這正是金陵與陝西的區別之所在。

或是有人認為,明清時期的伊斯蘭教學派都是陝西學派分支,都是受惠於陝西經堂教育的弟子,可以視為再傳弟子。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陝西學派是一個教學型的學派,屬於傳遞性知識的學派;金陵學派是一個思想性學派、屬於理智性知識的學派。不可否認,兩個學派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師承關係[4],比如劉智曾師從袁汝琦,袁汝琦是陝西學派的弟子等。但從根本上看,他們多是自修成才,馬注、王岱輿、劉智的自序(敘)都有清楚地說明,其學通四教,何人能夠教授四教?何人能有資格成為四教之師? 顯然沒有。或有人認為,以往的著述中並沒提及金陵學派,所謂金陵學派是現在南京學者的自創。其實,這是中誤解。因為,隨著中國伊斯蘭教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入,以前未論及的問題,現在開始論及;以前探討不充分的問題,漸漸充分起來,本是常理。而學派研究不在於過去是否有人論及,而在於所提出的問題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是否合乎學術規範?筆者認為:金陵學派的這一學者群,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而其彼此之間,具有較為一致的學術風格、特點(一如上文所述),故將其命名為學派並無不妥。李興華等合著的《中國伊斯蘭教史》,將金陵學派的幾位思想家歸入「漢文譯著活動」一章中,這大致不錯。但是,從中國伊斯蘭教思想史發展來看,張中、王岱輿、馬注、劉智等思想家的共性特點,以及在思想史上的貢獻未能充分地顯現出來,或者說未能充分闡述出來(或因題例限制)。所以,這裡探討其共性,歸納其特點,是為了真實、準確地反映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學人常說,金陵學派中的王岱輿、劉智等與宋明理學思想相似,或者說他們借鑑了宋明理學的一些概念等。這些看法似有一定道理。實際上,宋明理學的兩大分派:理學、心學,都非常重視理智性知識,都推崇個人直覺頓悟,都是一種知識類型的學派,故而彼此溝通、借鑑要容易些,相通、相通之處也會多些。其實,金陵學派與道教、佛教關係也基本如此,道教重守靜、忘我,佛教重禪定,希望通過一定的修持而開發本心固有智慧,張中的《歸真總義》裡,亦有此類思想。可見,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會通是全方位的。

江南的學風自南朝以來一直是重玄思,這是長江文明的一個特點,金陵學派產生於此,自然受其影響,故成員多為思想家,而成就也主要體現在思想、哲學方面。

陝西學派與金陵學派是中國伊斯蘭教中兩大流派,彼此之間雖有其不同的風格或特點,然二者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繫。美國學者柴提克先生說:伊斯蘭教的知識有兩類:其一,傳遞性知識,其二,理智性知識。無論對於伊斯蘭教還是對於穆斯林而言,這兩類知識都是不可或缺的。具體而論,廣大穆斯林來只有掌握了阿拉伯的語言、波斯語言、伊斯蘭教教法、《古蘭經》、以及聖訓等傳遞性的知識,才能夠獨立地閱讀、思考;只有掌握理智性的知識,以開發自己的智慧,通過體悟而認主、近主、乃至與主合一。所以陝西學派與金陵學派無論對於中國的伊斯蘭教,還是對於穆斯林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自己獨特的貢獻。當然也應該看到,晚清民國時,二派已經開始合流。比如,民國時期的成達師範、隴東師範,以及中國各地伊斯蘭教經學院等,都出現了既重視傳性知識,又重視理智性知識的趨勢。成達學校的課表就是例證:

從上表可知:金陵學派的著作《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已經成為學習的課程;陝西學派的傳授阿拉伯、波斯的語言、語法,以及《古蘭經》聖訓等,也都成為必修課。顯然,傳遞性知識與理智性知識的融合已經是成達教育的主要基調,其他伊斯蘭教學校,諸如隴東師範等情況也大致相似。

從實際效果看,民國以後一百多年時間裡,各地清真寺、各類伊斯蘭教學校都培養出了一大批經師、阿訇,諸如:達浦生、王靜齋、馬松亭、哈德成、龐士謙等等,而思想家則基本沒有。無論是時代的原因還是個人的原因,金陵學派的傳承都出現了危機,希望廣大穆斯林學者能夠認識到這個危機。目前,對於經學教育傳遞性知識出現的危機,大家都能夠警覺,也能夠引發共識;可是理智性知識出現的危機,人們往往沒有深刻感受,也不甚注意。其實,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中國伊斯蘭教在中國思想史的地位,乃至在世界學術界的地位,都離不開這種類型的學者、思想家。當下西北各大教派都在踐行 「蘇菲「功修,只是進展如何,收穫如何?尚無系統總結;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不少,然是否重視理智性知識,以及是否能用漢語系統地表達自己思想理論?都有待觀察。換言之,現在雖有了積極之跡象,但是能否獲得實質性成果或進步,還有證明。筆者希望廣大穆斯林能夠自覺地傳承、光大陝西學派與金陵學派的學術傳統,使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會通出現新高峰,使中國伊斯蘭教發展得更輝煌。 

[1]參考納巨峰:《明萬曆至清康熙中國回回經學教育考》,2013,博士論文。

[2] [美]威廉·柴提克:劉智《天方性理》在伊斯蘭教中得地位[J].《南京大學學報》2006.3.

[3] 劉智認為:實踐之所在,即虛極之所在。《天方性理·聖功實踐圖》

[4]  [美]威廉·柴提克:劉智《天方性理》在伊斯蘭教中得地位[J].《南京大學學報》2006.3.

[5]  唯一例外是伍遵契,他是陝學常蘊華的弟子。

來源:中國回族學網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中國學者據此提出構建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的時代課題。   為了構建起自己的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者開始對西方理論進行反思。冷戰後發展起來的一些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如文明衝突論、歷史終結論,仍然以西方文明為中心來研究國際問題,依據西方經驗衡量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和國際化進程。一些西方學者對發展中國家的力量視而不見,仍然抱著你輸我贏的霸權思維模式,在理論上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設置障礙。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社會學中的芝加哥學派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傳播研究是這個團體所關注的問題之一。這個團體的大眾傳播研究以帕克為中心,杜威、米德等人也對這個學派的傳播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芝加哥學派對傳播理論與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認為傳播是人類關係的本質,遠遠超出了單純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傳播創造並維持社會,要探討大眾媒介在一個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 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作為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翻譯的重要性、語言和翻譯的關係以及存在的問題給出精闢的論述。自1959年發表後,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論界奉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
  • 斯多葛學派與自然法
    這給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一個響亮的耳光:它表明經濟思想和觀念並不是簡單的地作為經濟制度發展的反應而出現的。亞里斯多德達到了古代經濟思想的頂峰,就像他在古典哲學中的地位那樣。在亞里斯多德去世以後,經濟理論發展走向衰退,到了後來的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時期和羅馬時代,經濟思想則是一片空白。
  • 傳播學派||技術學派之多倫多學派
    (1)加拿大經濟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傳播學多倫多學派的鼻祖,也是麥克盧漢的老師。(2)主要代表作有《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倚》等。(3)英尼斯最著名的傳播思想就是「媒介偏倚論」,包括時間的偏倚和空間的偏倚。屬於科學決定論的因果模式。①時間偏倚:質地較重、耐久性強的媒介,如粘土、石頭和羊皮紙等,較適於克服時間的障礙,能長久保存。
  • 「希臘化時期」的四個主流學派之斯多葛學派
    前文《「希臘化時期」的四個主流學派之犬儒學派》介紹了犬儒學派,這篇文章繼續介紹下一個學派——斯多葛學派。斯多葛(Stoic)這個詞源自希臘文stoa(門廊)。斯多葛學派於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興起於雅典。創始人季諾(Zeno),本來住在賽普勒斯,後因一次船難來到雅典,加入犬儒學派。季諾經常在門廊聚集徒眾,遂形成「斯多葛學派」。
  • 伯明罕學派「主動的受眾」研究之緣起
    ①他們嚴正地批判資本主義工業所帶來的文明,認為其是現代工業社會下批量化、同一化、平庸化的文化產品,將導致「崇高的人性」之消怠,②認為應該抵制大眾文化,保持精英特色。 即使如此,從「二戰」後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社會經濟復甦、商業發展,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革。社會文化主流從精英取向的文學轉向通俗大眾化的流行音樂、廣播電視、電影、通俗小說等。
  • 劉鋼:漫談信息哲學的中國學派
    這個問題有些類似於信息哲學也是內容很龐雜,一言以蔽之,凡屬於離散結構的數學對象,都可歸入離散數學。離散數學計算機專業的必修科目。然而,從法國的布爾巴基學派的分類來看,就一目了然了。 布爾巴基學派是上個世紀3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一個重要數學學派。其本質是結構主義。而結構主義的創始人則為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重要代表人物有維根斯坦、皮亞傑、福科等哲學家。
  • 延續「中國動畫學派」 血脈
    在快速發展車道上,能夠盈利的原創動畫公司仍然少之又少。 筆者作為第32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評委,對2019年入圍動畫電影進行評審時發現,參評作品多數缺乏中國民族風格,從內容到形式,更多地是模仿日本與美國的動畫風格。我們需要看到國內動畫行業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不足:如今的中國動畫電影還流淌「中國動畫學派」的血脈嗎?
  • 商鞅學派的思想與秦朝政治,有什麼關係?
    商鞅主張以法為教和以吏為師,同時注重對法官及官吏的選拔和培養,這在《語書》和《秦律十八種》中的《置吏律》、《司空》《內史雜》、《尉雜》《束屬邦》以及《為吏之道》中,都有相應的要求和規定。《法律問答》《封診式》《秦律雜抄》等,基本反映了秦始皇時代秦國法律的基本狀況,與商鞅學派重視法治的主張是相一致的。《效律》中有關統一度量衡的措施和規定,也是商鞅學派有關思想的法律化規定。
  •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的總體評價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C4 對認知理論的總體評價一、理論特色1.由「冷」認知轉向「熱」認知的研究雖然學者們研究重大現象,有些學者還是傾向於在冰冷的實驗情境中探討較不具情緒層面的現象,但是在重要的生活情境中真正的社會認知過程可能基本上就與研究焦點的冰冷、疏離過程有所不同。
  • 鋼琴音樂學派波蘭學派的風格特點及代表人物
    一、波蘭學派及其風格特點波蘭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的傳統,對音樂也有同樣的熱情,人們對蕭邦大賽不只是關注音樂比賽,還要聽廣播、看電視,參與評論,全國上下為之討論。對音樂的這種熱情,為音樂家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音樂氛圍。
  • 古希臘7大數學學派
    伊奧尼亞學派伊奧尼亞學派亦稱米利都學派,指古希臘伊奧尼亞地區形成的學派,創立於公元前7一6世紀,以泰勒斯為代表。伊奧尼亞學派否認神是世界的創造者,認為水是萬物之基,崇尚自然規律,並對數學的一些基本定理做了科學論證。泰勒斯遊訪埃及時,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測量了金字塔的高度,並準確地預報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
  • 一脈貫注 方見精神 記者尋訪浙東學派蹤跡
    明代浙東學派的最大特色,則是形成了以王陽明為首的姚江學派(即陽明心學派)和以劉宗周為首的蕺山學派。至清代,則形成了以黃宗羲為首而綿延至清末的浙東經史學派(也稱梨洲學派),以「經世應務」和「必以力行為工夫」為學術宗旨。 浙東學派是多個學術派別兼容並存的學術群體。在其內部,既有宗奉程朱的理學派,也有宗奉陸王的心學派,還有獨立於理學、心學之外的事功學派。
  • 「希臘化時期」的四個主流學派之犬儒學派
    下面介紹四個主要學派。鑑於篇幅有限,本文只介紹「犬儒學派」,後續內容會陸續更新。感興趣的讀者請關注。有一天蘇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視著一個販賣各種商品的攤子。他說:「這些東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這句話是犬儒派哲學最好註解。公元前四百年左右,雅典人安提塞尼斯創立犬儒學派。
  • 【學術前沿】潘維:如何建設政治學裡的中國學派
    在傳統中國,唯有「為政之道」能稱「學問」,所以「學而優則仕」。「為政之道」是套邏輯嚴謹的因果論,有A則有B,無A則無B。中華本應是政治學理論的沃土。中國學派沒有特殊「方法」重視歷史是中西政治學在「方法論」上的區別?
  • 坤鵬論:芝諾,愛利亞學派的最強鬥士
    ——坤鵬論前面坤鵬論講了愛利亞學派的先驅色諾芬尼、創始人巴門尼德。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師徒關係,但是,他的思想體系屬於愛利亞學派。麥裡梭的著作只有一部,如今僅存10則殘篇。其基本內容是論證「存在」是永恆的、無限的、單一的、不動的。黑格爾認為,「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裡所歸給色諾芬尼的論證,是否應屬於麥裡梭?」
  • 論「文化與人格」學派在美國、英國、法國的發展歷程
    引言對於「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美國人類學來說,在給定社會特有的,以及由社會中成員 持有的「文化特質」,是在低幼童年期形成的。瑪格麗特· 米德在1925年通過研究薩摩 亞少女的社會化,檢驗了這一假設,薩摩亞是一個被紐西蘭佔領的太平洋小島。她的著作 《薩摩亞人的成年》,清楚地批評了美國文化,並且取得了 巨大的成效。
  • 方維規 |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再往前推,《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1期發表「論題:概念歷史研究的新路徑」,那是一個場面更大的「筆談」,主要是李宏圖教授給大家講「概念史」,兩次筆談中存在不少重複文字。近讀李宏圖《歐洲思想史研究範式轉換的學術路徑》一文(載《世界歷史》2015年第2期),得知他把「劍橋學派概念史」這一「理念」帶進了兩個不小的研究項目!
  •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地提出「性惡論」?
    實際上儒家學派的內核就是以「仁」為中心,崇尚「禮樂」、「仁義」,並且倡導「忠恕」和「中庸」之道。在政治上儒家的主要體現就「仁政」與「德治」。同時這個學派的創立者孔聖人,還大力提倡重視倫理道德教育。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