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第一名劍,撐起民族脊梁,它被譽為民族之魂!

2020-12-09 騰訊網

兩漢以後,劍作為一種兵器逐漸退出戰場,成為一種禮器。雖然在戰場上難以見到劍的身影,但劍在中國文人士族心中仍有著崇高的地位。自古以來,在中國文人士族中,佩劍之風一直盛行,它既可防身,又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除此之外,它還象徵著一種門第身份。甚至,在古時一些文人的書房中,都要懸劍,以明讀書為國、心懷天下之情懷。

佩劍之風,自古時盛行,並延續至近現代。二戰時期,許多國家的軍隊都有佩劍的風氣,甚至到今天,這一風氣也並不鮮見,去年3月份,中國海軍就舉行了授劍儀式,給部分海軍軍官授予了漢劍,以示軍威。

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款流行於民國時期的佩劍——中正劍,其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近代第一名劍。

▲上圖何應欽在日本投降儀式上佩戴即為中正劍(右下角)

中正劍,顧名思義,他與民國時的風雲人物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有關。中正劍系由蔣介石贈予黃埔學生和得國軍將領的隨身短劍,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的字樣,於是久而久之便有了「中正劍」一稱。

中正劍之所以被人銘記,是因為它所代表的「軍人魂」以及中華民族的氣節。

由於裝備和戰術上的巨大差距,當時的中國軍隊對上日寇,勝少敗多,既已戰敗,一些有風骨的軍人寧願自殺,也不願投降日寇。抗日戰爭時的許多戰役中,許多愛國軍人因丟失陣地、重傷等原因而以中正劍自殺殉國,此劍遂以「軍人魂」之名在軍中傳開。

光陰荏苒,幾十年的歲月悄然流逝,當年數量龐大的中正劍現已所存無幾,但它所代表的那種「軍人魂」仍然激勵著現代的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奮鬥不息。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款蔣氏刀劍最新出廠的復刻版中正劍。此復刻版按歷史上中正劍原型1:1複製,分為鍍金版和鍍銀版(下方圖片金色裝具即為鍍金版中正劍,銀色裝具即為鍍銀中正劍)。

劍身

裝具

合金材質,鍍銀鍍金,既顯奢華,又不落俗套。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高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中正劍。

紋飾

裝具上刻有精美的梅花紋飾,象徵著君子高傲的風骨,亦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民族氣節。

相關焦點

  • 催淚的八佰,小人物們撐起的民族脊梁
    其時五十萬大部隊撤退,為了給九國公約會議展示中國軍隊仍在抵抗,留下524團堅守等待會議召開,以求得國聯對日本進行制裁,這場戰爭,實際上只是大人物策劃的一場演出,只是劇中沒有給大人物們任何出場機會,鏡頭只對準了真實的小人物,沒有人從戰略意義、國際局勢、大布局上去渲染政治妥協、高瞻遠矚、戰略撤退、運籌帷幄以及什麼是必要的犧牲。
  • 中國女排 —— 民族之魂
    當主裁吹響最後一聲哨聲,中國女排以十一連勝奪得2019年世界盃冠軍,看著轉播,喜極而泣!中國女排朱婷獲得最有價值運動員在祖國70華誕之際,中國女排為祖國獻上最大的禮物,中國女排,舉國同慶,中國女排,民族之魂,女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 人民觀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寫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②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民族脊梁1950年,王進喜通過操作考核進入玉門油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他以樸素的報恩思想和極大的勞動熱情,投身於祖國的石油事業。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朱文杰    玄奘法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是對我國佛教的發展與傳播有著傑出貢獻的一位聖僧。是中華民族史上罕有的傑出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稱之為「法門領袖」,魯迅稱之為「民族脊梁」,而光耀千秋。
  • 偉大的民族魂——記李定國將軍
    偉大的民族魂——記李定國將軍李定國堅持抗清我們先來看看定國將軍的簡歷
  • 瞭望周刊:顏曉峰:抗戰精神激勵民族復興
    那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不僅是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戰,也是為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戰。
  • 皇帝欽點」天下第一」,曾國藩為之落淚,一人撐起中國近代科技史
    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段非常屈辱的歷史,曾經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被洋槍洋炮打開了國門,從此喪權辱國。不斷的籤下各種不平等條約,以及割讓出了一些沿海城市的地區,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
  • 復學第一課|朱華偉校長寄語深中師生:凝聚中國力量 弘揚民族大義
    深圳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朱華偉教授以《凝聚中國力量 弘揚民族大義》為題,為深中師生上了復學第一節思政課。凝聚中國力量  弘揚民族大義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告別漫長的寒假,跨過諸多的不易,我們迎來了這場期盼已久的「復學第一課」,歡迎你們回到美麗校園!
  •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而民族國家有民族和國家的雙重含義:即一方面在思想上擁有比較強烈的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擁有了主權,建立起比較健全的國家機構。在近代歐洲的民族國家中,英國是較有代表性的,本文從其形成的原因導入,探討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 以史為鑑 再憶民族精神!
    自此中國人民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4年抵抗,14年堅持,14年奮戰,中國人民勠力同心,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歷經列強蹂躪的中華民族在侵略者的囂張野心中覺醒,迎來了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
  • 美國宣布制裁的這位中國老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美國宣布制裁的這位中國老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致敬人民英雄,爭做新時代民族脊梁
    年輕幹部做事要真正走進田間地頭、坐上人民群眾炕頭、把群眾事情掛在心頭,才算擔得起人民的重託。、急群眾之急,用服務贏民心,努力做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杆,而英雄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不是憑一時的衝動和激情,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底蘊、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頑強的鬥爭意志,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優秀品質。
  • 親哥倆:一個鐵骨錚錚鑄就民族魂;一個賣國求榮釘上恥辱柱
    魯迅——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於上海,年僅55歲。哀樂聲中,由宋慶齡、沈鈞儒將一面白綢的繡著「民族魂」的旗子覆蓋在靈柩上。這三個字的分量可謂是不輕,在當時轟動一時。只有魯迅,才擔當得起這三個字。 靈柩送往萬國公墓,給魯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分別是: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肖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蕭軍。這16人都是執文壇牛耳者。
  • 王明珂 中國民族與民族史
    什麼樣的「歷史」造成包含 56 個民族之中國與 中國人? 什麼樣的「歷史」讓當前中國各民族認識 自己的民族與國家認同,並以此民族與國家為榮? 以 上這兩種「歷史」,前者似乎指的是真實的過去;後者 則是指為了當前的民族榮盛與團結,而必須創造與強 調的「歷史」。事實上還有第三種,與未來有關的 「歷史」。
  • 科尼(CRONY)成長回眸:中國漁具國禮品牌,鑄自主品牌作民族脊梁
    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現代漁具產業,起步於改革開放之初,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仿造第一支玻璃鋼漁竿、第一個漁輪、第一圈漁線開始,從基礎技術起步,到成為世界漁具加工大國,漁具行業跟其他製造業一樣,走過了一條技術模仿、貼牌加工、創立品牌的探索之旅。
  • 中超各俱樂部發建軍節海報:錚錚鐵骨擎起民族脊梁
    上海上港錚錚鐵骨,義無反顧縱萬千風浪依然擎起民族脊梁讓軍人強大的,不是軍裝而是捍衛祖國的榮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之際向堅守與奉獻的中國軍人致敬
  • 中超各俱樂部發建軍節海報:錚錚鐵骨擎起民族脊梁
    上海上港錚錚鐵骨,義無反顧縱萬千風浪依然擎起民族脊梁讓軍人強大的,不是軍裝而是捍衛祖國的榮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之際向堅守與奉獻的中國軍人致敬!
  • 為什麼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到抗日戰爭時期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雖然很快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侵入了華北,但它的瘋狂侵略迅速促進了全國人民的覺醒,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抗日鬥爭此伏彼起,接連不斷。七七事變以後,更進一步掀起了全國規模的抗戰。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