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 中國民族與民族史

2021-02-13 民族史

      什麼樣的「歷史」造成包含 56 個民族之中國與 中國人? 什麼樣的「歷史」讓當前中國各民族認識 自己的民族與國家認同,並以此民族與國家為榮? 以 上這兩種「歷史」,前者似乎指的是真實的過去;後者 則是指為了當前的民族榮盛與團結,而必須創造與強 調的「歷史」。事實上還有第三種,與未來有關的 「歷史」。人們為自身的記憶所塑造,一個人的社會身 份認同與相關社會行動,受其知識與記憶影響。那麼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來塑造有改革行動能力 的個人( 無論其為羌族、藏族或漢族) ,來讓明日更好? 以上三種「歷史」是否為同一回事? 若答案為非,那 麼我們是否需要扭曲過去、創造「歷史」以促進民族 團結,以締造理想的未來? 或者,我們只需建立一種 新的歷史知識,它所呈現的是過去的人類生態現實, 能讓我們深切了解及反思「現在」的歷史現實,因此 它也是一種能影響個人、造成社會良性變遷的歷史記憶。 

       有一種刻板的歷史與民族知識,稱中華民族及中 國「自古以來」便在歷史中綿延至今。這樣的歷史與民族觀點,不但在近代解構國族主義風潮下深受學 者們的批評,它們也對現實無益,甚至有害——許多 當前的問題都由這刻板的歷史與民族知識造成。在這樣的歷史意識下,許多學者及知識人皆不喜歡聽到 「中華民族為近代國族主義下的建構與想像」這樣的 西方學術論點,即所謂的「國族近代建構論」。我們 可以這樣想﹕如果近代建構的中國國家與民族體系 是進步的,建構後的中華民族比起過去將夷、戎、蠻、 狄排除在外的華夏認同要好,所建立的資源共享國家遠較過去壟斷核心區域資源的中原帝國要進步,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承認近代中國有這麼一個國族國家 建構過程? 我們不但要承認,還要進一步批判過去, 也就是將近代中國變遷置於長程人類生態歷史中來衡量其意義。 

       我所提倡的反思性歷史觀,其主旨便在於,由人類生態角度來檢討及反思「現在」由什麼樣的「過 去」走來,藉此我們可以了解「現在」的價值及現況 缺失,也能讓我們期盼並以行動向一個更好的未來邁 進。因此,我對典範中國史所讚頌的過去有許多批 評,也因此我的華夏邊緣系列著作受到的批評之一似乎是,我「解構」華夏認同、解構中原帝國。我對此的辯駁是,今日由一絕對多數之漢族與55 個少數民 族共構的中國人類生態體系,雖不完美但遠比過去中 原帝國人類生態體系要進步。若我們「覺今是而昨 非」,當然要批判昨日之非。反過來講,若我們認為今 日中國人類生態體系是進步的,但卻堅持傳承自中原 帝國時期的歷史觀,那麼這樣的歷史記憶仍讓少數民 族居於「華夏邊緣」地位。 

      我們以簡單的常識性北亞歷史來講,如果這歷史 敘述的主軸還是「你們的祖先犯邊攻打長城,我們的 祖先保衛長城」、「我們的祖先打敗你們的祖先」,那 麼如何教蒙古族人成為以此歷史記憶為榮的中國人 或中華民族之人? 我們看看一個過去與現在的表相 差距﹕長城過去是防禦工事,今天是國際觀光景點。 這樣的差距,是古今不同人類生態本相的投射,兩者 對應的人類生態優劣應十分清楚。我們僅以長城的 歷史來看,傳統華夏中心觀點之長城歷史並不能解釋古今長城之表相變遷。必然是經過一個歷史過程,長 城才會由防禦工事成為今天的國際觀光景點。那麼, 我們要怎麼寫這個歷史過程? 這個歷史,應是在很多人的努力下長城逐漸崩解、逐漸改變其性質之過程。 在這樣的歷史裡,匈奴、突厥、蒙古等部族國家攻打長 城的軍事行動,長城內的邊郡貧民越過長城投入匈 奴、鮮卑中的行動,漢商或農民走西口、闖關東,蒙古 王公招漢人開墾土默特平原的舉動,都有貢獻於這個歷史過程。 

       我們再由人類生態角度來看中國南方邊疆的歷 史。同樣的,我們得承認近代有一民族( 如苗族、瑤 族) 與國族( 中華民族) 建構過程,發生在一長程歷史 造成的特殊邊緣情境之中。這樣的邊緣情境,也是一 種特殊人類生態,與秦漢中原帝國同時形成———秦、 漢帝國在南方及西南置官、擴土、殖民,對土著人群徵 賦役,造成這樣的人類生態情境。由於資源匱乏,南 方土著人群不堪帝國賦役而群起抗爭成為本地人類 生態重要的一部分,也因此產生多種相關文化表徵。 另外,對於南方及西南「無君」或「無大侯王」的村落、 部落人群,中原之人對他們十分鄙夷,因此產生許多 歧視與汙化南方「蠻夷」的表徵、表相———如說他們的 祖先是一隻狗的「盤瓠故事」,如將蠻夷男子描繪得醜陋野蠻的「苗蠻圖」,如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鄰近「蠻 子」的辱罵,等等。 

      我們僅以盤瓠故事為例,說明如何對此社會記憶建立一種反思性認知。盤瓠故事最早見於《後漢書》, 其內容稱﹕高辛帝時,犬戎來犯,帝懸賞募勇士殺敵 主將,結果殺敵立功的卻是帝王家養的一條狗,盤瓠。 高辛帝不得已,將女兒嫁給了盤瓠。盤瓠帶著妻子走 入深山,他們的後代便是南方蠻夷。因其父有功,其 母為帝女,所以高辛帝準許其後代可自由利用山地, 不用納賦稅。這個傳說應是中原之人創造的,它是與 太伯奔吳、箕子奔於朝鮮等「歷史」相同的模式化歷史 記憶,華夏藉以表達他們對四方邊裔人群的看法。在 中原中心主義之下,人們一方面給南方蠻夷一個汙化 的男性先祖( 而非太伯、箕子等「王子」) ,另一方面以 此解釋帝國為何沒有將這些南方蠻夷納入徵糧稅力 役的編戶中。 

      事實上,中原帝國不斷努力將南方邊郡蠻夷納入 管轄,施以賦稅。感受此威脅的南方山居人群開始自稱盤瓠子孫,以此宣稱自己為什麼不用對官府繳糧 稅。漢晉時自稱盤瓠子孫的人群大致在今日湘西,隨 著中原帝國的行政統轄與軍事力量向南方及東南邊 疆擴張,自稱「盤瓠子孫」的山居人群也逐漸出現在更 遠的帝國南方及東南邊地。從貴州的黔東南一直擴 張到廣西、廣東、福建; 涉及的族群包括今日苗族、瑤 族、壯族、畲族。我們更應注意南方土著人群如何接 受及訴說盤瓠祖先故事,如瑤族《過山榜》、畲族《祖 圖》及苗族民間故事中的相關內容。我們可將之視為 一種本土文化表徵,以探索其潛藏的情境本相,及在 其間人們的情感、意圖。首先,前面我已提及,他們接 受此祖先是為了抗拒帝國賦稅,以此說明為何他們受 皇帝特許而不必納糧服役。由此可知南方「華夏邊 緣」情境特色之一,就是帝國賦稅在此造成的族群緊 張。同時我們由許多南方本土版本故事中,可以感受 本地人群對盤瓠複雜的情感。如在湘西苗族與貴州 瑤族的民間傳說中,都有盤瓠的兒子們因恥於其父為 犬,而將盤瓠殺死,後來又十分後悔而世世代代祭祀 盤瓠之情節。在部分瑤族中,祭盤王指的是「盤古」而 非盤瓠。在我所見的畲族《祖圖》中,盤瓠娶公主後在 一大鼎中轉化為人。這些情節都可讓我們體認,自稱 「盤瓠子孫」的人群並非感受不到「犬父」帶來的身份 認同恥辱。 

       在「盤瓠」這汙化歷史記憶下,許多非漢人群並非 自稱「盤瓠子孫」,而是自稱為華夏或漢人之裔。我曾 以「擬態」 ( mimicry) 這個生物學詞彙概念來理解「漢 化」。一隻毛蟲為什麼要偽裝成一條蛇? 一隻蝴蝶為 什麼要裝成枯葉? 它們為了要保護自己,免於受傷 害,所以要隱藏自己,甚至模仿侵害者。親近人群之 間「一截罵一截」的歧視,被歧視者模仿優勢群體( 也 是歧視者) ,強調自己的祖先由漢地來,強調本家族過 中秋、端午很地道,並歧視更弱勢者來保護自己,所謂 「漢化」便在如此的社會過程中進行。如果我們從這 樣一種角度反思「漢化」,那麼,「漢化」如何會被視為 大漢族主義下的想像? 我們為何不承認這一種曾在 歷史中普遍發生的社會過程? 其實近代中國邊疆人 群的少數民族化也是如此。在我進行田野調查的北 川地區,原來「一截罵一截」讓所有白草河、青片河上 遊的山居人群都宣稱本家族為「湖廣填四川」時移來 的漢人,只有最上遊的村寨人群因沒有更上遊的人群可罵,只好承認自身是「蠻子」。後來當他們成為羌族 後,在1980 年代,下遊各村落人群開始「一截攀一截」 地成為羌族。由一截罵一截地漢化,到一截攀一截地 成為少數民族,此表相變化及對比也顯示今日中國之 人類生態遠比過去為好。所以我們應對過去華夏邊 緣人群的「漢化」有同情的理解,對於今天約為同一區 域人群的「少數民族化」也應有同情的理解。 

      回到湘西的近代變遷,我讀一些湘西及黔東南苗 族大姓的家譜,許多都稱本家族祖先來自江西吉安 府。我讀民國時期湘西名人石啟貴給政府單位的信, 他對國民政府深知「苗」為辱稱,因而稱本地人群為 「土著民族」一事,表示讚許與接受。這些表徵,皆與 今日本地苗族以自身的民族認同為榮有很大的差距, 其背後仍是不同時代之人類生態上的差別。那麼,我 們為何不承認近代有此一變化? 我們必須對歷史做 一個重新梳理,承認及面對近代中國國族及各民族的 建構過程,但不必全然接受近代國族建構論———在此 近代歷史過程之前,有一華夏與華夏邊緣( 或中原帝 國與其四裔部族國家) 間的長程人類生態變化之歷史 過程。 

       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下,到了明清時期,南方許多地方都出現大量漢與非漢區分模糊的邊緣人群; 近代 傳統華夏邊緣人群的少數民族化過程,便在這樣的社 會情境中進行。所以,今日研究者可以用文本分析的 辦法,走進國族與民族認同的邊緣時代( 如 1930 年 代) 、認同模糊的空間( 如湘西) ,在文本與其他表徵 中觀察人們的言談舉止。在這邊緣時間與空間中,許 多人都彷徨於追求成為漢人還是成為土著民族或苗, 徘徊於強調自身的非漢文化或認為它們是見不得人 的陋俗。觀察人們這種矛盾、焦慮的心境,便如觀察 一個人走在十字路口,彷徨四顧,不知道下一步該往 哪裡走。在此,我們可以體認歷史由什麼樣的過去 ( 指中原帝國南疆之人類生態) 走來,能體認現在( 當前作為中國苗族之人類生態) 在此歷史中的地位,因 此能以行動規劃更好的未來( 較理想的人類生態體 系) 。 

      總之,歷史不只是「過去」,它也關乎我們如何理 解「現在」,影響我們的認同思考與行動抉擇,因此也關乎「未來」。我提倡以人類生態為主體的反思性歷史知識與思考,便是希望藉此創造對自身民族、國家及其他身份認同具有反思性認知的個人,以此期望社會朝向更理想的人類生態體系轉變。(限於篇幅,參考文獻)

相關焦點

  •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再版
    王明珂提出,應從長程歷史觀察民族問題。以人類生態為基礎,通過歷史的記憶與失憶,人群建構集體想像、凝聚情感、確立邊界,鞏固和擴張群體資源以供內部分享,這是族群問題的歷史本相。 ·人文社科研究必讀書目,經典再版《華夏邊緣》甫一出版就曾引起兩岸三地學界的強烈反響,出版二十餘年,至今暢銷不衰,仍是理解中國民族形成與認同的關鍵性著作,也是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必讀書目。此次再版新增代序《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一篇,是王明珂近年來對「華夏邊緣」問題的研究反思和方法提煉。
  • 筆談| 胡鴻: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研究的可能性
    從陳寅恪、周一良、唐長孺、宮崎市定、谷川道雄等前輩大家以來,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學者或多或少會涉及到族群問題,相關成果也蔚為大觀,而專門從事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如馬長壽、周偉洲、內田吟風等,也為這一時期的民族史留下了厚重的專著。那麼在未來,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的研究還有哪些可能性?對於總體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可能在哪些方面繼續作出獨特的貢獻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只是嘗試提出,當然不可能提供什麼答案。
  • 王娟丨重建「多民族中國」的歷史敘事——20世紀中國民族史觀的形成、演變與競爭
    「邊疆」與「民族」日益成為理解「何為中國」(葛兆光,2014)和「什麼是中國人」(王明珂,1997:7-17)的關鍵概念,甚至有學者將這一趨勢稱為中國研究的「族群轉向(ethnic turn)」(DunnellandMillward,2004:3)。如果從海外中國研究的學術脈絡來理解,這的確可以被稱為一次「轉向」,並且它與社會科學範式轉移的整體背景密不可分(姚大力,2007)。
  • 10 本書告訴你,中國的邊疆與民族有多複雜?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拿中國的邊疆和民族問題做文章。這也激發了小編的閱讀興趣,歷史上中國的邊疆民族問題有多複雜?生活在其中的民族有哪些呢?他們擁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呢?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採用的邊疆政策又有什麼關聯呢?在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們眼中的中國邊疆又是如何的呢?
  • 【學術演講】王明珂:神話與歷史
    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尖端講座系列】第十場講題:神話與歷史 主講人:王明珂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合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王明珂,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學術領域為結合史學與人類學的中國民族、中國少數民族、遊牧社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等研究。曾長期在青藏高原東緣從事羌、藏族田野考察。
  • 王明珂:「華夏」及其「邊緣」如何形成、共生與變遷
    以上這些評論,似乎都可用來批判我對中國邊疆的「華夏邊緣」研究。或因書名如此,《華夏邊緣》常被一些學者認為仍是由「華夏中心觀點」來分析居於「邊緣」的少數民族。我所建構的歷史與民族知識,對於典範的民族史與民族學知識而言的確是一種解構;我的一些研究又深受後現代學術影響,因此我有時也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學者。
  • 李貞德研究員接任史語所所長,王明珂卸任
    據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所長聘期至本(109)年2月29日屆滿,自本年3月1日起由研究員李貞德博士接任,交接典禮訂於本年3月2日(星期一)上午10時,於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4室舉行。卸任所長王明珂特聘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曾任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副所長、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客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兼人社中心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學者,並自106年3月1日起兼任史語所所長。
  • 薪火相傳: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百越民族史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數十家文博單位近百名學者在線上和線下參加了本次會議
  • 家國與國族丨【王娟】重建「多民族中國」的歷史敘事——20世紀中國民族史觀的形成、演變與競爭
    新中國民族史觀的確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民族史的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則成為新時期民族史研究與寫作的基本框架,但這並不意味著關於中國多民族體系形成和演進邏輯的歷史闡釋不再存在具有爭議的理論問題。
  • 民國時期的造「國民」與造「民族」
    【內容提要】王明珂《民族與國民在邊疆:以歷史語言研究所早期民族考察為例的探討》一文觸及一個重要議題,即民國時期中國學者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是「造民族」還是「造國民」。其所涉1929年黎光明「造國民」與1933年芮逸夫等人「造民族」活動的歷史,值得再作深入探討。
  • 《將無同》閱讀系列︱六朝民族史研究省思——以山越為例
    藉此機會,談談筆者對六朝民族史研究的某些思考。「民族」概念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引入中國後,古代的「華夏」與周邊的「四夷」便被賦予了「民族實體」的含義,對現代民族進行溯源式的研究,實現與古代各種區域人群的對接,復原各民族在歷史上分布、遷徙、交流、融合的演變特徵,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主要任務。
  • 王明珂:從人類學田野反觀史書斷簡
    訪談:問=經濟觀察報答=王明珂問:您的一系列著作,從考察對象所在的地域而言,恰巧處於「胡煥庸線」(註:20世紀上半期,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中國人口大致沿著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之間的一條分割線,呈現出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衡性,該線東南方居民佔中國總人口的95%左右,
  • 我們為何總在追求擁有自己的「民族服飾」?
    儘管,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討論過了,服飾並不屬於史達林總結的民族四個基本特徵,也就是我國民族識別過程的主要理論參考。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徵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選擇服飾的原因很簡單,它能夠被看到。王明珂認為「服飾是個人身體的延伸」,在很多人眼裡,相同民族的人,他們的「身體」應當是相似的,並且擁有一些特徵。
  •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 ——閉幕式會議紀要
    對百越南方民族、族群分析上有很多切合實際的闡釋和發現。從報告者來說,第一個是暨南大學的郭明建老師,他是把良渚這邊的分成三個地方,主要是以良渚、福泉山和寺墩三個地區來作一個比較分析,探討了良渚當時階段整體形成的跡象。
  • 中國遊牧民族史
    關於中國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現在人有很多錯誤的看法,比如,漢族是純血統的,這不對,漢族是無數個民族融合起來的。漢族是內容不斷變化的「民族」,其實,古代沒有「民族」這個說法,都是天子的子民。生活在中國版圖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 王曙光: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學:起源、特徵與價值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學:起源、特徵與價值王曙光(本文節選自《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學與文化產業發展》一文,發表於《藝術評論
  • 中南民族大學2015年碩士研究生學費及獎學金
    3.獎學金:為落實《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民大發〔2014〕12號),提高生源質量,我校設立了生源獎學金、民族類專業志 願獎學金及新入學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為調動研究生學習研究積極性,我校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並加大了「三助」崗位津貼力度。
  • 人文|《民族的重建》與蒂莫西·斯奈德:被定義的東歐民族史
    「在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們可以找到所有能想像到的造成民族衝突的原因:帝國瓦解、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國界線、挑釁的少數族群、揚言復仇者、恐懼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種族清洗的記憶以及長期衝突的民族迷思。」
  • 中國56個民族中,為啥沒有鮮卑族?原因很簡單!
    鮮卑是中國古代非常活躍的民族,先後建立了10個國家,也曾經統治中國半壁江山。但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