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民族的重建》與蒂莫西·斯奈德:被定義的東歐民族史

2020-12-11 林賞的小書屋

「在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們可以找到所有能想像到的造成民族衝突的原因:帝國瓦解、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國界線、挑釁的少數族群、揚言復仇者、恐懼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種族清洗的記憶以及長期衝突的民族迷思。」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抑或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複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複雜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作者簡介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

當今美國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現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終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黑暗世界:作為歷史和警示的大屠殺》(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一幅秘密戰爭的素描:一位解放蘇維埃烏克蘭的波蘭藝術家》(Sketches from a Secret War: A Polish Artist’s Mission to Liberate Soviet Ukraine)、《紅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生活》(The Red Prince: The Secret Lives of a Habsburg Archduke)等。此外,以對話的方式,斯奈德幫助他的朋友、著名歷史學家託尼·朱特在彌留之際完成了最後一本書《思慮20世紀》。其著作獲得了包括艾默生人文獎、漢娜·阿倫特獎等在內的12項大獎。此外,他還是《現代歐洲歷史期刊》和《東歐政治和社會》的編委之一,其文章常常見諸《紐約書評》《外交事務》《新共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

名人推薦

《民族的重建》對東歐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複雜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分析。若想理解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國家崩潰和民族建構的過程,本書可謂意義深遠。

——塞繆爾·P.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

到目前為止,在有關東北歐多元文化歷史的英語研究作品中,本書是獨樹一幟的。斯奈德向我們提供了關于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的悠久歷史的有別於傳統敘事的解讀,探索和解釋了民族認同的議題,並且沒有掉進民族主義歷史學的陷阱之中。

——布賴恩·波特,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風格令人愉悅地提醒我們,歷史寫作確實可以,也應該在文學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

精彩節選

1、一位貴族的出身可以是「立陶宛人」,他在政治上可以是「波蘭人」,在宗教上可以是「羅斯人」(或「希臘人」)。

2、569年後的數十年內,一些波蘭家族在烏克蘭取得了大量的土地,成千上萬的波蘭小貴族和猶太人接連為大地主工作……當上層階級僱傭波蘭人,猶太人取得了土地租約,信仰東正教的農民從貧困陷入赤貧……他寫道,烏克蘭人「被視作低人一等的存在,稱為波蘭人和猶太人的奴隸或侍女。

3、廣而言之,烏克蘭文化是俄羅斯帝國的壁壘,提供了許多合法性迷思,民歌和民間故事,以及受過教育的公務員……基輔在文化上是屬于波蘭的,在俄國兼併基輔兩個世紀後,這裡對俄國人來說依然是個謎。沙皇的官員在民粹主義有用(因為覺醒的烏克蘭農民將認識到自己是俄國人)還是有害(因為烏克蘭民族活動家有時是波蘭人出身)的問題上意見不一。

4、共產主義使用普世的語言,但共產主義者在行動上常常或多或少地圍繞民族主義中心展開統治。另一方面,民族主義者使用的是排他性語言,但是民族主義本身存在幾個普世的特徵:原則上它認可任何群體都有民族自決的權利;民族主義從一種社會生活中培育另一種;在國際關係方面,他們帶有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政策是可以互相照搬的。

林賞有話說

早期近代波立聯邦,在領土上被瓜分後,以波蘭高雅文化為基礎的文化認同和聯邦愛國主義,仍然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初的波蘭民族主義和早期的波蘭起義都是以此為基礎的。但在新型大眾民族主義的時勢面前,精英化的聯邦民族主義顯得相當脆弱,立陶宛,白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逐漸拋棄了對聯邦的懷念,開始發明自己獨立的民族,而聯邦主義理想最終在1939年崩潰,戰後的領土分配中,史達林奉行了民族國家鞏固的戰略,四個民族徹底分道揚鑣,但民族主義者們對蘇聯強加的領土安排仍有不滿。而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派皇波」的小民族主義+現實主義,提前遏制了對前波蘭東部領土的宣稱,主動承認立烏白是與波蘭對等的民族,有權有自己的民族國家,反省歷史上的互相清洗,民族國家和潛在民族團結- -致反對列寧黨帝國,避免了這一地區的巴爾幹化。

以歷史實證研究的方式,探究大波蘭區域不同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脈絡,生動闡釋民族這一「想像的共同體」背後的各種角力因素,也展現這一-歷史變遷之中普通人的命運波折。值得推薦。

相關焦點

  • ...蒂莫西·斯奈德|俄羅斯_歷史|沃爾特·杜蘭蒂|邊境|walter|...
    耶魯大學歷史學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他的著作《血染之地:希特勒和史達林之間的歐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中寫道,父母拋棄自己的孩子並吃掉他們,不過後來自己也餓死。這種情況在當時太常見了。人肉甚至成了黑市上的商品。儘管在那個絕望的年代,吃人仍然是受法律懲罰的。
  • 薦書丨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享書社」
    #享書社傳統文化精選#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 獲獎作品,對東歐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複雜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分析。【 作者簡介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當今美國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現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終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斯奈德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委員會成員之一。
  • 從一個國家到四個國家,揭秘東歐歷史上的一團亂麻
    與後來的民族國家觀念相反,這個王國是一個多元的整體,容納了不同宗教、語言、文字,對其後裔各國來說,它或許就像是羅馬帝國之於西歐,既是共同的祖先,又都各執一詞爭奪它的遺產。正由於彼此交織,因而單看國別史無法理解其複雜的生成機制,這正是蒂莫西·斯奈德在《民族的重建》中提出的最關鍵問題:「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是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的?」
  • 王娟丨重建「多民族中國」的歷史敘事——20世紀中國民族史觀的形成、演變與競爭
    「民族—國家」的背景下建設「多民族中國」的可能路徑,而對歷史上多民族體系形成和演變過程的描述與闡釋則是這項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是晚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語知識精英主導或參與的民族史重建工作的意義所在。
  • 家國與國族丨【王娟】重建「多民族中國」的歷史敘事——20世紀中國民族史觀的形成、演變與競爭
    本節將對三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相關論著進行分析,它們都是在重建「多民族中國」的歷史敘事過程中重要的理論嘗試。第二次討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各學科陸續開始重建的背景下,這場討論的起點是1981年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國民族研究學會聯合舉辦的「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這場會議的主要參與者是以翁獨健、白壽彝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這次座談會上及此後的幾年裡,學者們就民族史研究中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翁獨健,1981)進行了持續的討論。
  • 筆談| 胡鴻: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研究的可能性
    中古前期民族史研究擁有一些「獨特」的優勢:首先是資料條件。較之先秦秦漢時期的民族史,魏晉南北朝時期資料更為豐富。紀傳體王朝史中專列的夷狄傳在此時期日漸完備,直至發展成為體例完整的「四夷傳」。十六國和北朝時期,來自北方邊疆的五胡諸族建立了王朝,因而像《十六國春秋》(部分保存於《晉書·載記》)乃至北朝四史都成了民族史性質濃厚的史料。
  • 薪火相傳: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1980年,在黃現璠、梁釗韜、陳國強等老一輩學者的努力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在廈門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十個春秋。為慶祝研究會四十華誕,進一步推進百越民族史的研究,11月14日,由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和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召開。
  • dnf蒂莫西的治療藥劑怎麼獲得
    dnf蒂莫西的治療藥劑怎麼獲得 dnf蒂莫西的治療藥劑需要玩家完成冒險團任務在黑市遇到的男人獲得
  • 扎克·斯奈德導演的電影有什麼缺點?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扎克·斯奈德導演的DC電影電影有什麼缺點?」憑心而論,扎克·斯奈德可能是世界上最適合製作DC電影漫改的導演之一,並非所有人都能將《守望者》這部神作的故事濃縮在幾個小時之中,他對於整個DC電影宇宙的設想充滿了獨特的黑暗風格,甚至在網絡上引發了DC粉絲們長久的討論。
  • 草堂讀詩|賞析:加裡·斯奈德《松樹的樹冠》
    剛剛我們聽到的詩歌《松樹的樹冠》,來自詩人加裡·斯奈德,由趙毅衡翻譯。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首先來認識一下加裡·斯奈德,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參與「舊金山文藝復興」並與艾倫·金斯堡發起「垮掉的一代」詩歌運動。加裡·斯奈德受到埃茲拉·龐德的影響後開始學習中文。
  • 《音樂文化研究》每月專題/每周推送:[美]蒂莫西·賴斯 著,魏琳琳 譯|民族音樂學理論(下)
    (第二版)T.C.Fabrizio,J.Farrington等/著,王競雄、劉勇/譯T.C.Fabrizio,J.Farrington等/著,王競雄、劉勇/譯[美]蒂莫西·賴斯(Timothy Rice)/著,魏琳琳/譯[美]蒂莫西·賴斯(Timothy Rice)/著,魏琳琳/譯民族音樂學理論(下)[1][美]蒂莫西·賴斯(Timothy
  • 王明珂 中國民族與民族史
    什麼樣的「歷史」造成包含 56 個民族之中國與 中國人? 什麼樣的「歷史」讓當前中國各民族認識 自己的民族與國家認同,並以此民族與國家為榮? 以 上這兩種「歷史」,前者似乎指的是真實的過去;後者 則是指為了當前的民族榮盛與團結,而必須創造與強 調的「歷史」。事實上還有第三種,與未來有關的 「歷史」。
  • ...蒂莫西·布拉德利|瓦西裡·洛馬琴科|何塞·拉米雷斯
    綽號「沙漠風暴」的前兩個級別世界拳王蒂莫西·布拉德利(Timothy Bradley)在看過特奧菲莫·洛佩茲(Teofimo Lopez)戰勝瓦西裡·洛馬琴科(Vasiliy Lomachenko)的比賽之後就成為特奧菲莫·洛佩茲忠實的粉絲。
  • 《將無同》閱讀系列︱六朝民族史研究省思——以山越為例
    藉此機會,談談筆者對六朝民族史研究的某些思考。「民族」概念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引入中國後,古代的「華夏」與周邊的「四夷」便被賦予了「民族實體」的含義,對現代民族進行溯源式的研究,實現與古代各種區域人群的對接,復原各民族在歷史上分布、遷徙、交流、融合的演變特徵,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主要任務。
  • 「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重建與民族文化傳播研究」舉行開題報告會
    11月29日,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盤劍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重建與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項目編號:19ZDA333)開題報告會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大樓903會議室舉行。
  •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 ——閉幕式會議紀要
    對百越南方民族、族群分析上有很多切合實際的闡釋和發現。從報告者來說,第一個是暨南大學的郭明建老師,他是把良渚這邊的分成三個地方,主要是以良渚、福泉山和寺墩三個地區來作一個比較分析,探討了良渚當時階段整體形成的跡象。
  • 東歐中世紀戰爭史(一)
    本文只寫東歐中世紀戰爭,其他無關內容一概不寫。很久以來,大家只要談論到中世紀,就一定會說西歐各國。而東歐各國呢,除了拜佔庭外幾乎都是很少提及的。那麼東歐是否原本就比西歐更差呢?說起來真的不是。但為什麼現在卻總把東歐諸國排除在歐洲之外呢?只是因為現代西歐經濟政治遠比東歐要強,可是在遙遠的中世紀,其實東歐和西歐的差別並沒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