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們可以找到所有能想像到的造成民族衝突的原因:帝國瓦解、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國界線、挑釁的少數族群、揚言復仇者、恐懼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種族清洗的記憶以及長期衝突的民族迷思。」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抑或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複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複雜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作者簡介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
當今美國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現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終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黑暗世界:作為歷史和警示的大屠殺》(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一幅秘密戰爭的素描:一位解放蘇維埃烏克蘭的波蘭藝術家》(Sketches from a Secret War: A Polish Artist’s Mission to Liberate Soviet Ukraine)、《紅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生活》(The Red Prince: The Secret Lives of a Habsburg Archduke)等。此外,以對話的方式,斯奈德幫助他的朋友、著名歷史學家託尼·朱特在彌留之際完成了最後一本書《思慮20世紀》。其著作獲得了包括艾默生人文獎、漢娜·阿倫特獎等在內的12項大獎。此外,他還是《現代歐洲歷史期刊》和《東歐政治和社會》的編委之一,其文章常常見諸《紐約書評》《外交事務》《新共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
名人推薦
《民族的重建》對東歐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複雜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分析。若想理解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國家崩潰和民族建構的過程,本書可謂意義深遠。
——塞繆爾·P.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
到目前為止,在有關東北歐多元文化歷史的英語研究作品中,本書是獨樹一幟的。斯奈德向我們提供了關于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的悠久歷史的有別於傳統敘事的解讀,探索和解釋了民族認同的議題,並且沒有掉進民族主義歷史學的陷阱之中。
——布賴恩·波特,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風格令人愉悅地提醒我們,歷史寫作確實可以,也應該在文學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
精彩節選
1、一位貴族的出身可以是「立陶宛人」,他在政治上可以是「波蘭人」,在宗教上可以是「羅斯人」(或「希臘人」)。
2、569年後的數十年內,一些波蘭家族在烏克蘭取得了大量的土地,成千上萬的波蘭小貴族和猶太人接連為大地主工作……當上層階級僱傭波蘭人,猶太人取得了土地租約,信仰東正教的農民從貧困陷入赤貧……他寫道,烏克蘭人「被視作低人一等的存在,稱為波蘭人和猶太人的奴隸或侍女。
3、廣而言之,烏克蘭文化是俄羅斯帝國的壁壘,提供了許多合法性迷思,民歌和民間故事,以及受過教育的公務員……基輔在文化上是屬于波蘭的,在俄國兼併基輔兩個世紀後,這裡對俄國人來說依然是個謎。沙皇的官員在民粹主義有用(因為覺醒的烏克蘭農民將認識到自己是俄國人)還是有害(因為烏克蘭民族活動家有時是波蘭人出身)的問題上意見不一。
4、共產主義使用普世的語言,但共產主義者在行動上常常或多或少地圍繞民族主義中心展開統治。另一方面,民族主義者使用的是排他性語言,但是民族主義本身存在幾個普世的特徵:原則上它認可任何群體都有民族自決的權利;民族主義從一種社會生活中培育另一種;在國際關係方面,他們帶有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政策是可以互相照搬的。
林賞有話說
早期近代波立聯邦,在領土上被瓜分後,以波蘭高雅文化為基礎的文化認同和聯邦愛國主義,仍然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初的波蘭民族主義和早期的波蘭起義都是以此為基礎的。但在新型大眾民族主義的時勢面前,精英化的聯邦民族主義顯得相當脆弱,立陶宛,白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逐漸拋棄了對聯邦的懷念,開始發明自己獨立的民族,而聯邦主義理想最終在1939年崩潰,戰後的領土分配中,史達林奉行了民族國家鞏固的戰略,四個民族徹底分道揚鑣,但民族主義者們對蘇聯強加的領土安排仍有不滿。而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派皇波」的小民族主義+現實主義,提前遏制了對前波蘭東部領土的宣稱,主動承認立烏白是與波蘭對等的民族,有權有自己的民族國家,反省歷史上的互相清洗,民族國家和潛在民族團結- -致反對列寧黨帝國,避免了這一地區的巴爾幹化。
以歷史實證研究的方式,探究大波蘭區域不同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脈絡,生動闡釋民族這一「想像的共同體」背後的各種角力因素,也展現這一-歷史變遷之中普通人的命運波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