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書社傳統文化精選#
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 獲獎作品,對東歐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複雜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分析。
【 編輯推薦 】
這片不應被化約為苦難符號的大地
見證了自廢墟之中重塑一切的鮮活歷史
和洪流之下現代世界的諸般可能
◎2003年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2003年東部書評獎、2004年美國學會烏克蘭研究圖書獎 獲獎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學者塞繆爾·P. 亨廷頓,《國際歷史學評論》《外交事務》《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讚譽推薦
★超乎尋常的珍貴一手史料,敘事精湛的學術佳作。
作者通曉東歐諸國6種語言,使得本書所引*手材料包羅萬象,並首度在英文學術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烏克蘭人和波蘭人相互實施的種族清洗事件。全書含600餘條腳註,另附圖像資料和表格說明。
斯奈德的寫作結構縝密又清晰易讀,穿插以人物線索的講述方式,帶領讀者走入歷史的關鍵情境。
······
【 內容簡介 】
20世紀末,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
····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 作者簡介 】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
當今美國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現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終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斯奈德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委員會成員之一。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黑暗世界:作為歷史和警示的大屠殺》《一幅秘密戰爭的素描:一位解放蘇維埃烏克蘭的波蘭藝術家》《紅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生活》等。
目 錄
名字與來源
地名表
地 圖
縮 寫
檔 案
導 論
第一部分丨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祖國之爭
第1章 立陶宛大公國(1569—1863)
第2章 立陶宛!我的祖國!(1863—1914)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納斯之問(1914—1939)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紐斯之問(1939—1945)
第5章 尾聲:蘇維埃立陶宛的維爾紐斯(1945—1991)
······
前 言
導論
民族是何時產生的?是什麼導致了種族清洗?國家間如何達成和解?
本書追溯了現代獨立國家歷史中的一段時期,起始於近代早期歐洲歷史中最龐大的共同體16世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建立之時。當時,王國內包含的人群有貴族、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新教徒。波蘭和立陶宛貴族,以及東斯拉夫人由共同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所聯合,他們用拉丁語或波蘭語描述自己是「來自波蘭民族的」。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在萬事萬物的自然秩序中,國家、演說、文學和宗教禮拜儀式的語言本就不同。
········
18世紀,在王國遭到後來崛起的帝國瓜分後,一些愛國者將民族(nation)重新解釋為國民(people),而民族性(nationality)則由人們所說的語言決定。在20世紀末,也就是本書追溯的歷史的尾聲,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自那時起,有關民族性概念的盛行觀點認為,說不同語言的人群應以國界線作為邊界,人們的演說、政治和宗教禮拜時用的語言同樣以此劃分。那麼,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是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的?
··········
【 媒體評論 】
《民族的重建》對東歐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複雜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分析。若想理解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國家崩潰和民族建構的過程,本書可謂意義深遠。
——塞繆爾·P.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
一部學識淵博、舉足輕重的著作。
——蒂莫西·加頓艾什,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
到目前為止,在有關東北歐多元文化歷史的英語研究作品中,本書是獨樹一幟的。斯奈德向我們提供了關于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的悠久歷史的有別於傳統敘事的解讀,探索和解釋了民族認同的議題,並且沒有掉進民族主義歷史學的陷阱之中。
——布賴恩·波特,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享書社丨讓時間變得優雅
免責說明:以上圖片及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部分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無法核實其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