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無同》閱讀系列︱六朝民族史研究省思——以山越為例

2020-12-27 澎湃新聞
《將無同: 中古史研究論文集》,胡寶國著,中華書局2020年1月版,406頁,66.00元

胡寶國先生的新著《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一書收錄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三十篇文章,對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的許多論題都有自己獨到而精深的見解,而為筆者所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區域人群的研究視角。如《兩晉時期的「南人」、「北人」》一文對南北地域界限以及「南人」「北人」的辨析,注重從時代變遷與個人語境還原人群稱謂的意涵,這種思路對解釋中古時期的族群現象也同樣適用。藉此機會,談談筆者對六朝民族史研究的某些思考。

「民族」概念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引入中國後,古代的「華夏」與周邊的「四夷」便被賦予了「民族實體」的含義,對現代民族進行溯源式的研究,實現與古代各種區域人群的對接,復原各民族在歷史上分布、遷徙、交流、融合的演變特徵,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主要任務。二十世紀末,興起了「歷史記憶」「主觀認同」「政治實體」等研究新潮,對各時期民族史的研究取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六朝民族史的研究,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陳寅恪、周一良等,至本世紀初的魯西奇、羅新等,呈現出從「民族實體」的傳統範式向「政治實體」論轉變的趨勢。民族史學者從族屬源流、分布遷徙、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文化習俗、民族政策、階級鬥爭、民族融合、地區開發等線索建立起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因種種內在矛盾而難於自圓其說,逐漸受到質疑,出現了對「民族」本質的重新思考。基於政治史的視角闡釋「民族」,無論是象徵王朝國家的「華夏」,還是未納入統治的蠻、越、俚、獠等「非華夏」,都被視為以政治權力為紐帶構建起來的各種「政治體」,「政治體」屬性越來越多地被提倡運用於六朝民族史的研究。

其實,即使是提出以「文化」分別「民族」這一重大命題的陳寅恪,在考證東晉南朝各種人的族稱與族屬時就有言,「古史民族名稱,其界說頗涉混淆,不易確定」

(《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

,則已經感到族稱與特定文化人群難以一一對應,且族稱彼此之間無明確界限。這一困惑在關於「山越」族屬問題的討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學界對此的認識始終存在較大分歧:劉芝祥、井上晃、呂思勉、唐長孺、川本芳昭等主張山越的主體是逃入山中的漢族,即使有古越人後裔,也已相當程度的漢化;葉國慶、陳可畏、川勝義雄、胡守為、施光明等則堅持認為山越就是居於山地的古越人後裔,其民族性尚存,屬於非漢民族。這場論爭備受關注且曠日持久,導致六朝民族史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表現出「山越」一枝獨秀的現象。雖然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呂思勉、唐長孺等淡化「山越」民族性的主張,強調了其脫離政府控制的政治性,與後來的「政治實體」論者有著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這一思路被魯西奇、胡鴻等應用於「蠻」的研究中,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蠻」與「山越」一樣不具備民族性,本質上都是非華夏統治的政治體,從根本上瓦解了分類溯源的民族史研究範式。

在「政治實體」這一新的話語體系中,糾纏不清的族源問題看似不復存在了,然而過分強調「蠻」「山越」等非華夏人群的同質性,似乎又掩蓋了這些族群稱謂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內涵及範疇。即以「山越」而論,按《三國志》所載,其分布範圍不出孫吳揚州界域,而與「山越」互稱的「山賊」「山寇」「賊」,卻遍布孫吳全境,荊、揚、交、廣所在皆有。換言之,二者的邊界是不同的。如果像魯西奇認為的那樣,「山越」之名是官府士人對居住於山區、不服「王化」的土著人群賦予的「非我族類」之歧視性稱謂

(《「越」與「百越」:歷史敘述中的中國南方「古族」》)

,何以使用範圍僅限於揚州?顯然在時人的認知中,揚州的「山賊」區別於他處的「山賊」。《三國志》卷六十四《諸葛恪傳》稱丹陽郡的「幽邃民人」與「逋亡宿惡」:「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東晉以前,江東社會普遍繼承了先秦以來越人輕悍好勇的風氣,即使被陳寅恪稱為「文化士族」的吳郡四姓,在孫吳一代不僅擁有大量私人武裝,並且出掌軍權,對武力的重視遠勝過對文化的興趣。可想而知,居於山林中的丹陽「民人」勢必保留了更多越俗,《後漢書》卷三十八《度尚傳》稱丹陽宣城縣「盜賊」所謂「椎髻鳥語」之詞恐非虛言,連質疑「鳥語」記載真實性的呂思勉,也承認「華人之入越地者」,「大率椎髻,不足為異」

(《呂思勉讀史札記》乙帙「山越」條)

,這恰恰印證了越地舊俗的存在。於是,揚州九郡的「山賊」被冠以「山越」之名,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秦漢時代越人自江東至嶺南遍布東南沿海區域,覆蓋了孫吳揚、交、廣三州之地,但嶺南的交廣二州卻絕無山越蹤跡。譚其驤指出:「秦、漢時南越國人即俚人,而俚之所以不見於《史》、《漢》者,以其時中原人與俚相處猶暫,未嘗熟知其種族名,故率以泛指南人之『蠻』、『越』稱之也。」

(《粵東初民考》)

「俚」,始見於孫吳萬震《南州異物志》:「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裡。往往別村,各有長帥,無君長。恃在山險,不用王法。」「俚」的出現,是孫吳經營嶺南的結果,自此在王朝史家的認知中,嶺南土著人群脫離了「越」的族類範疇。然則成書晚於《南州異物志》的《三國志》中卻未見到「俚」稱,嶺南地區惟有「高涼渠帥」「鬱林夷賊」「蒼梧建陵賊」「揭陽縣賊」「交阯九真夷賊」等,可見「俚」作為嶺南非華夏人群的族類專稱,在孫吳西晉時代尚不明確。儘管如此,嶺南諸郡縣「賊」「夷賊」之別於「山越」,則確鑿無疑,惟其族類特徵有待辨明。

與嶺南情形相似的是《三國志》對荊州非華夏人群的表述:「武陵蠻夷」「五谿蠻夷」「五谿夷」「桂陽湞陽賊」「長沙賊」及長沙郡的「山寇」「山賊」、零陵郡的「山賊」。對照《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傳》,這些人群大抵可以劃屬「蠻」這一族類:「武陵蠻」「五溪蠻」「長沙蠻」「零陵蠻」「桂陽蠻」。蓋「蠻」作為長江中遊非華夏族類的專稱,至遲形成於《後漢書》成書的劉宋時代,而晚於《三國志》成書的西晉時代。《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中有「夷民」「夷新兵」的記載,魏晉官印中也有許多冊封長江中遊「蠻夷」的印文,結合《三國志》關於孫吳多次用兵「武陵蠻夷」等荊州土著人群的記載,可知隨著雙方接觸與聯繫日增,這些山民不再被視為普通的「賊」,而帶上了具有族群內涵的稱呼,但其族類特徵尚未被識別之前,暫時賦予了「蠻夷」「夷」這類非華夏族群的一般性稱謂,而非冠以「越」這種特定的族類名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在孫吳西晉時人的眼中,荊州諸郡縣「蠻夷」「賊」同樣有別於「山越」。

放眼孫吳全境內的非華夏人群,呈現出這樣的特點:記載最詳細的是揚州,其次是荊州,再其次是交廣,但就其數量而言應是反向的,政府與非華夏人群交涉的程度和當地與首都的距離是成反比的,而族類的認知與書寫也表現為類似的圈層結構。首先是核心區域揚州的三吳地區,作為政權支柱的吳姓大族,這些華夏化程度最高的人群早已自認華夏族類,甚至成為族類書寫規則的制定者。其次是揚州山區沒有完成華夏化的土著,相對於體制內的吳人而言,他們身上保留著更多的「越」特徵,很容易被前者識別,當然也不排除前者刻意誇大兩者間的差異,建構「合法」與「不合法」的需要,但不論如何「山越」作為揚州山區族類專稱的特殊意義是為孫吳西晉時人所認可的。再次是荊州武陵山區的「蠻夷」與廣州南部濱海區域的「俚」,前者是除了山越以外,孫吳最大規模討伐的南方土著人群,其族群性異於華夏自易被感知;後者由於孫權屢屢耀兵海外、樂於海外徵伐,《南州異物志》所述多海南諸國方物風俗,廣州俚人的發現亦非偶然,不過因為距離遙遠,孫吳與廣州土著人群產生的聯繫尚少,時「俚」稱之不見用於正史官書也屬正常。最後,在以上這些已知的不同程度上具備族類性質的人群以外,南方廣大地區非華夏統治的那些未知族群性的人群,則被目之為「賊」這樣簡單化的方式處理。

總之,站在孫吳政權的立場上,無論「山越」還是「武陵蠻夷」抑或「廣州俚人」,都是抗拒統治、不服王化的「賊」。因為越人的華夏化進程相對南方其他地區而言較早,孫吳一代「山越」問題基本解決,所以「山越」未入後來的正史「四夷」傳,沒有經過像長江中遊的「蠻」那般複雜的譜系建構。正是這樣的原因,從而在現代引發了多年懸而未決的族屬爭議,當然也為傳統的六朝民族史研究打開了一個缺口。然則一旦從「民族實體」論走向另一個極端「政治實體」論,造成泛化的「共性」「本質」研究,無異於堵上了「具體」「個別」研究之路。

通過對「山越」等孫吳時代族類概念的初步解析,不難發現其內涵並非近年來流行的「政治實體」論所能完全解釋得通的。東晉南朝繼「山越」之後,「蠻」「俚」「獠」成為南方非華夏族類的主角。隨著建康政權不斷向西部、南部山區拓展統治空間,王朝史家的族類識別不斷深入,族群分類更加細化,「蠻」「俚」「獠」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關於「蠻」,呂春盛認為這一概念從秦漢時四方異族的通稱到魏晉南北朝時逐漸縮小範圍,狹義地專指長江中上遊流域的異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

。然而六朝「蠻」稱的使用範圍仍遍及南方各地,只是相對集中於長江中遊一帶,那麼「蠻」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需要從不同區域、不同語境、不同稱謂組合等多視角的解釋。相對於「山越」「蠻」而言,「俚」「獠」的研究更是始終停留在族屬源流、社會文化、民族關係等傳統視域徘徊不前,特別是作為「民族實體」的「俚」與「獠」,二者邊界及相互關係是長期無法解決的難題。陳寅恪曾推論:「凡史籍之止言獠或夷獠聯文,而屬於梁益地域者,蓋獠之專名初義。伯起書之所謂獠,當即指此。至屬於廣越諸州範圍,有所謂獠,或以夷獠俚獠等連綴為詞者,當即伯起書之俚也。」

(《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

此說雖產生一定反響,但無論贊同者還是反對者,囿於「民族實體」的範疇,均無法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而從「政治實體」論著眼,「俚」「獠」兩者並沒有本質區別,同樣無法解釋。

一味強調「政治實體」的共性,不僅會抹去不同族群的個性,而且族群概念本身的內涵也被無限放大了。眾所周知,六朝時代由於戰亂逃亡、大族蔭庇等原因引發的戶籍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這些脫籍的人是否都被時人歸入「蠻」「越」等族類範疇,還有待商榷。如果說,「政治實體」論揭示了中古時期「民族」現象共同的本質,那麼,「族類觀念」說則為各「民族」內涵的差異性提供了一條思考的路徑。若能將兩者結合起來,庶幾可更接近中古「民族」的真相。

相關焦點

  • 筆談| 胡鴻: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研究的可能性
    從陳寅恪、周一良、唐長孺、宮崎市定、谷川道雄等前輩大家以來,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學者或多或少會涉及到族群問題,相關成果也蔚為大觀,而專門從事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如馬長壽、周偉洲、內田吟風等,也為這一時期的民族史留下了厚重的專著。那麼在未來,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的研究還有哪些可能性?對於總體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可能在哪些方面繼續作出獨特的貢獻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只是嘗試提出,當然不可能提供什麼答案。
  • 《將無同》閱讀系列︱釋「善草隸」
    《將無同: 中古史研究論文集》,胡寶國著,中華書局2020年1月版,406頁,66.00元徐鉉(916-991)曾說「後漢及今千有餘歲,凡善書者皆草隸焉」(《說文解字韻譜》序),他認為從東漢到五代末,擅長書藝者都是寫「草隸」的。
  • 《將無同》閱讀系列 |從會稽到建康:新見材料中的太原王氏
    《將無同: 中古史研究論文集》,胡寶國著,中華書局2020年1月版,406頁,66.00元一  現身的太原王氏「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東晉初年的會稽(今紹興),號為「東土」,是中原士族南渡後首選的膏腴沃土、山水佳處。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2020-01-16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胡寶國論學短札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上市
    胡寶國 中華書局1912胡寶國,1957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網名「將無同」,人稱「同老」。正值同老新書《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上市,蒙其慨允,我們將他近來談論文章背景與治學心得的短札匯為一篇,以饗讀者。
  • 《將無同》閱讀系列︱漢晉之際的東海繆氏
    《將無同: 中古史研究論文集》,胡寶國著,中華書局2020年1月版,406頁,66.00元東海繆氏家族是漢晉之際活躍於兩淮地區的一個地方家族,其在全國的政治、文化影響力遠不如當時的一流高門。除上文所引《史記·儒林列傳》外,《三國志》《晉書》等正史中,均將繆氏的本貫歸為東海蘭陵(《三國志·魏書·劉劭傳附繆襲傳》《晉書·繆播及從弟繆胤傳》)。另外,在唐代的專門姓氏書《元和姓纂》中,將繆氏混入富氏之中,這一訛誤已為岑仲勉校訂。雖然該書誤「繆」為「富」,但亦將其列為蘭陵人。
  •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 ——閉幕式會議紀要
    廈門大學的張聞捷老師主要分析安吉八畝墩越墓所見禮制禮器,也做了分段,自己提出見解,認為屬於春秋晚期的早段時期,將越式和非越式的禮器做了一個排比。閩江學院黃運明老師的材料也很細緻,之前這方面工作做的也比較多,他的題目為早期印紋陶的發生和發展——以閩江流域為例,將硬紋陶按閩北、閩西、福州,三個範圍對起源、產生、發展結合測年的數據做了一個非常系統的說明,也對福建硬紋陶發生和發展提出了一個質疑的簡介。我(樓建龍老師)做的一個題目的話是考古學視野下的閩越國都城說,主要結合考古數據,對閩越國可能的幾個位置提出了推論。
  • 魏斌談山嶽中的六朝宗教與文化
    魏斌(筱兔 繪)《「山中」的六朝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8月)即將付梓的消息在網絡流傳的時候,就被魏晉南北朝史圈內的學者視為一部「必讀書」;該書上市後,影響已越出史學界,受到普通讀者的喜愛。該書處理史料手法細膩,「深描」工夫了得,最近《上海書評》採訪了作者、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魏斌教授,請他談談對「山中何所有」這一歷史景觀的認識與思考。
  • 5月16日最新疫情通報︱杭州新增1例無症狀感染者
    5月16日最新疫情通報︱杭州新增1例無症狀感染者 2020-05-16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薪火相傳: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1980年,在黃現璠、梁釗韜、陳國強等老一輩學者的努力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在廈門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十個春秋。為慶祝研究會四十華誕,進一步推進百越民族史的研究,11月14日,由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和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九次年會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召開。
  • 學與思,兩者相輔相成,不思,越學越糊塗,不學,越思心越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之十五【品悟】這句話不知被多少書法家抄寫過,也不知被多少人高懸在案頭牆上激勵自己,但不知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它、實踐它。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學」是了解外部世界,在於「知物」。光死記硬背,不作思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就越學越糊塗。「思」是訴諸於內心世界,在於「明理」。
  • 2019年度港臺期刊中國中古史研究論文摘要彙編
    本文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是對山越的若干探討,一是早期東南姓氏的研究。在本研究涵蓋的區域,兩漢時期幾乎都是原住人群的聚居地,漢末以後,郡縣統治和華夏化逐漸擴大,但土著及其後裔仍然是社會的主體。關於這些人群,記載非常稀少,連族稱都很難看到,以致學界只有零星的認識,本文希望有所突破。關於早期東南人群,孫吳的山越是唯一訊息比較集中的個案。
  • 《「山中」的六朝史》:探究隱藏於山嶽中的文化世界
    《「山中」的六朝史》正是將山嶽這一地理空間,置於政治、社會、時代變遷的中心。作者在研究中廣泛應用了長期以來被正統史家邊緣化的碑銘、石刻和祠寺志等材料,通過探尋山中何所有這個問題,述說了政治權力形態、社會身份秩序、南人與北人關係以及僑民土著化等六朝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作者罄十年之功,從雲翳山林中發掘出一部長期以來忽視的六朝史。
  • 下周一開館的六朝博物館揭秘六朝風流 以面白體瘦為美 以乘坐牛車...
    原標題:下周一開館的六朝博物館揭秘六朝風流 以面白體瘦為美 以乘坐牛車為尊 博物館外景。李強攝木屐。  陶俑。  中國江蘇網8月9日訊 位於長江路302號,總統府的東側的六朝博物館將在下周一(8月11日)下午2點正式開館,票價30元。這座建造在建康宮遺址上的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的六朝精美文物。而六朝博物館建築還是由貝聿銘之子貝建中操刀建築設計,也頗具看點。
  • 魅力南嶽丨福嚴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
    唐先天二年(713年),禪宗七祖懷讓大師來此,將該寺開闢為禪宗說法的道場,由此開創南嶽系,傳承鼎盛。宋朝時(1023—1048年),省賢和尚(又稱福嚴大士)來般若寺任住持,他率眾徒多方募化重修寺院,並在寺廟周圍種杉樹十萬株,以作日後寺院修建材料,為紀念福嚴和尚之功德,後改般若寺為福嚴寺,宋太宗趙炅賜「福嚴禪寺」匾額,一直沿用至今。福嚴寺是禪宗南宗派著名的傳法勝地,1983年4月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傳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 徐沖: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評介
    至於與中國學界相關研究的比較,因為篇幅限制,就只有留作將來的課題了。    二、內容簡介 本書題為「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在20世紀以來的中國中古史研究領域,「六朝」是一個所指頗為靈活的概念。而清流—逸民—黃巾則被理解為先後分別由知識階層右翼、知識階層左翼和底層民眾所擔當的對於上述危機的一系列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抑制了漢末社會向典型的封建社會發展,而促成了以士人階層為基礎的貴族制社會之成立。
  • 奇女子︱12. 翁靜晶:55歲二嫁豪門,悍女的威水史
    今時今日,她閒閒飛上湛藍天空,看自己半生傳奇,已然是上帝視角,一覽眾山小了。唯獨留下翁靜晶,轟轟烈烈活到現在,越活越精彩。當時有說她和陳百強有過一段情,一個是青春美女,一個是英俊小生,任誰看都是一對金童玉女。
  • 省工商聯「海商研究系列活動」走進海馬集團
    12月11日至13日,省工商聯主席景柱率「海商研究系列活動」調研組到海馬集團鄭州基地調研。  省工商聯「海商研究系列活動」走進海馬集團  調研組一行先後實地參觀海馬汽車鄭州基地、海匯港城市會客廳和青風院子項目、青風公園項目,詳細了解海馬集團產業板塊經營發展情況和海馬汽車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情況,隨後開展了海商研究座談交流活動。
  • 6月19日最新疫情通報︱專家提醒:繼續做好通風換氣、環境衛生與...
    6月19日最新疫情通報︱專家提醒:繼續做好通風換氣、環境衛生與消毒、手衛生等日常防護措施 2020-06-19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魯迅研究百年學術脈絡
    如果將1909年5月《日本與日本人》雜誌介紹「周氏兄弟」翻譯的文字視為日本魯迅研究的濫觴,那麼這一與中國魯學界形成呼應、共同成長的海外學術傳統,已有超過百年的研究歷史。以《日本的魯迅研究史》《日本魯迅研究概觀》等為代表,側重於史料鉤沉的文章或階段性的批評簡史,已經無法滿足專業讀者的閱讀期待與研究需要,這與中國魯迅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出版《魯迅研究史》《當代魯迅研究史》《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等綜合性論著反差明顯。《日本魯迅研究史論》(靳叢林、李明暉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版)試圖彌補這一缺陷,從多個維度推動這一議題的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