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那一天
是否成為你的人生界碑?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
《入黨那一天》
說出你的入黨故事
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早年的夙願。早在1989年5月,我在廣西靖西市第一中學讀高中時,就積極主動向黨組織靠攏,向學校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但由於很快畢業離校,未能如願。畢業返鄉務農後,我先後到廣西玉林、梧州等地家電、機電和鐘錶修理技校培訓,由於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當地一些技校曾以優厚的待遇挽留我留校工作。可是,1992年9月,當得知家鄉村裡的小學急需一名代課教師時,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打工掙錢的機會,回鄉當了一名「代課教師」。
當時,代課教師月工資只有50元,還時有拖欠,對此,我毫無怨言,認真工作。因自己住在家門口,吃的是家裡飯,住的是家裡房,所以基本保證了工作、生活兩不誤。有些學生沒錢買學習用品,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給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買文具。為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經常自己花錢買獎品和獎狀對成績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喜歡上課。就這樣,我所代課的班級學生也從第一個學期的8個人發展到下個學期的58人,著實令人欣慰。
一年後,廣東的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給我發電報,希望我能夠到那家企業任職,廣西區內的企業也有來函欲聘我為業務推銷員,月薪比當代課教師高出好幾倍。可是,為了家鄉的孩子們,我仍然心甘情願地留在家鄉。
一個男青年當「孩子王」,整天和孩子打交道,為孩子端尿抹鼻涕,難免引來一些同齡人的冷言冷語,有些人還嘲笑我:「收入多的工作不幹,卻幹著『公雞帶仔』的苦差事,是個十足的傻子。」對此,我只是一笑了之。
1994年春節,到廣東等地打工的老同學回家過節時曾勸說我過節後跟他們一起出去打工,可我捨不得離開山村的學校,更捨不得離開學校裡的那些孩子們。女朋友也為此與我分道揚鑣,說道:「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當時十分痛苦,但無悔自己的選擇。
我心想,身為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應該耐得住寂寞和清貧,在人民最需要的崗位上作貢獻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應該做的。於是,我一如既往地在「孩子王」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
直到1997年6月4日,終於實現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好願望,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那一刻!縱使我從為人之子再到為人之父,很愧對父母,但我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力爭不愧對學生,讓他們學有所成,學生們取得進步是我的快樂、自豪和驕傲!
鬥轉星移,一眨眼25年過去了,雖然自己已在15年前通過考試成為聘用教師,有更多機會進城工作,可我還是不為所動,依然在一所山村教學點盡職盡責地耕耘著。
歷經風雨,歲月滄桑,也無法改變我的入黨初衷——在山村小學當一名老師,守護山裡的孩子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如今,我的決心還是不減當年!
作者:趙筱鴻
圖片:來自作者,未經作者允許切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