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被譽為豐臣政權內相,為何卻被迫自殺?
日本戰國時代,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千利休,據傳是因為惹火當時的天下人豐臣秀吉,才會被賜死。他被賜死是因為在大德寺山門上的利休像,跟他一樣不把尊貴人士放在眼裡,態度高傲、行為僭越,但本應與他同罪的大德寺古溪和尚們卻被赦免。
有人認為這是出於茶人千利休的堅持,讓他至死都要貫徹自己的茶道。這個看法也沒有什麼不對。當時的千利休曾經是豐臣秀吉的得力助手,與秀吉之弟大納言秀長一起為豐臣政權效力,受到秀長死亡的影響,死於秀長身故之後。
千利休原本只是一介茶人。他是自由都市堺的納屋眾之一,以織田信長的茶頭身份走入歷史。在織田信長身亡後,成為下一代天下人豐臣秀吉的親信,在豐臣政權力佔據一席之地。因此千利休受到的嫉妒、憎恨、敵意非比尋常,到了晚年幾乎處於各種責難中。
全盛時期的千利休擔任豐臣秀吉的政治顧問,大納言秀長曾說過:
「私事找宗易(意指千利休),公事找宰相(意指秀長)。」
豐後的大友宗麟則感嘆其地位是:
「除了宗易之外,無人能對關白大人進言。」
由此可見,千利休的在豐臣政權中的地位,甚至有人稱其為內相。因此,後世整理的《南方錄、《松風雜話》、《茶話指月集》、《茶道望月集》等書中,多多少少都有介紹千利休的桀驁不馴。
再加上他對於金錢異常執著,從史書中,可以看出他為了利益,完全不顧別人死活。
關於千利休的利益至上主義,當時大和興福寺多聞院住僧英俊曾在他的手記中,痛罵他為「死禿驢」。在當時的日本,禿驢也是形容俗惡之僧。千利休晚年經常受到這樣的責罵與控訴,處於四面楚歌的狀態。
以上是正史內容,而在秘史中又是如何呢?
戰國時代已經正逐步消逝,正要走上太平時代,千利休那套包容無常、非常現世,嚴格恪守和敬靜的茶道,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豐臣秀吉掌權後開始的茶室政治,對於千利休的茶道造成極大衝擊。
再加上政治上,在秀長過世前後,千利休已經以令人不敢置信的速度失勢。過去曾經是豐臣秀吉的親信,現在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即將凋零,對於過去那些看千利休眼色過活的人來說,他們都把過去所受的屈辱加倍奉還給千利休。
賭上自己人生的茶道已經凋零,支持自己的人也病逝,而且敵人越來越多。為了化解危機,千利休曾不斷奔走,當他領悟到事情還是沒能解決之時,他想起平安時期,藤原家鼎盛時期曾經出現的菅原道真,在他冤死後,成為神靈而被後人祭拜。
如果能成神的話,千利休決定以茶道哲人之姿,毅然結束生涯,死後成為受人祭祀的守護神。死後留名,這也是自古以來,不少日本人晚年的心願之一。千利休即將切腹的幾天前,他留了一首狂歌給愛女阿龜:我千利休何等幸運,如菅丞相受人供奉。
從這首狂歌可以看出千利休的想法。另一方面,豐臣秀吉要千利休禁足反省,也是在等待千利休向自己低頭。
事實上,因同罪遭受嚴懲的大德寺古溪、大甫等人,哭著去找豐臣秀吉的生母大政所,以及其亡弟秀長之妻智雲院,罪行因而獲得赦免。雖然千利休選擇一死,他也曾經奔走謝罪,卻突然放棄了,為什麼要放棄呢?換個角度來思考。
在這段時期的豐臣政權中,千利休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狀況呢?用另外一種說法,豐臣政權內有沒有人一定要致他於死地的人呢?畢竟豐臣秀吉並沒有要殺千利休的意思,反而正在等千利休匍匐在腳下,請求他原諒。那麼到底是誰呢?
過去豐臣政權的內務由千利休負責,對外事務則交由秀長。但隨著秀長的病故,加之從未來角度著想,豐臣政權必須要由更年輕的人接手,而千利休已經七十歲,被豐臣秀吉逐步放棄自然情有可原。
天正十九年正月之前,千利休身邊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因為山門上的木像突然被問罪,事情發生在秀長猝死還不到一個月。原本秀長與千利休互相輔佐的體制,隨著一方死去而瓦解。豐臣秀吉為了維護日後的統治,期待石田三成等自己一手培養的奉行能夠接班,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此外,還有派系的鬥爭。豐臣政權麾下有所謂的尾張派和近江派。尾張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加藤清正、福島正則、淺野長政,還有山內一豐、黑田長政等人,同樣可以算是尾張派的成員。已經病逝的秀長同樣屬於尾張派。
另一方面,以石田三成等官吏為主的並不是尾張人。這批人主要是在豐臣秀吉擔任長濱城主的時候,陸續加入到豐臣秀吉麾下的人組成,其骨幹成員還有增田長盛、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大谷吉繼、小西行長。
除了派系鬥爭外,還有商業團體分別支持不同的派系。不言而喻,千利休背後站的就是堺商人。而近江派背後站的則是博多商人。石田三成與博多商人關係密切,始於九州徵伐之後,為了振興因戰火荒蕪的博多,豐臣秀吉任命石田三成、長束正家、小西行長等人為奉行的時候。
千利休切腹的半年後,天正十九年八月,豐臣秀吉正式表明出兵朝鮮。但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已經在私下進行了一場場複雜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權力的交易,這個時間絕非短短的幾天就能結束,而是花費大半年時間。
而商人們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博多商人想要獨佔大陸貿易,堺商人想要強化南蠻貿易。不難想像,這兩派人私底下經過的了激烈的角逐。從結果而言,博多商人獲得了最終勝利。
出兵海外並非豐臣秀吉唯一會作出的選擇。正如後來德川家康也曾經認真計劃攻打呂宋島,在這個時代,豐臣政權完成國內統一,他們都有一個觀念,為了獲得新的領土,確保市場,必須朝海外發展。
大名們反對出兵朝鮮,這只是失敗後的說法。雖然大名們在侵略朝鮮失敗後有反省有勇無謀的侵略,並且表示早知道就不要出海,但在準備階段,九州的大名們歡天喜地,積極參與這個計劃。
而在豐臣秀吉公布侵略前,臺面下的角逐早已開始。豐臣秀吉的遠徵要選擇朝鮮半島至中國的路線?還是琉球、臺灣、呂宋的東南亞路線呢?最關心的當然是能在各方面獲得獨家貿易權的博多商人與堺商人了。
但正如上文所說,千利休在政治上的角逐敗給新興的奉行派。尾張派大都是武將,在政務上並不如奉行們擅長,已經逐漸和平的日本同樣需要奉行們進行治理,權力的天平明顯向奉行們傾斜。如果秀長不死,千利休最多失去權力,但無性命之憂,但秀長已死,同屬的尾張派肯定救不了千利休。
人世七十,力圖命拙。吾這寶劍,祖佛共殺。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時才扔給上蒼。
留下這首辭世偈,二月二十八日,千利休切腹身亡,享年七十歲。害死千利休的,並非是什麼人,而是權力。不過,千利休沒有被逼切腹,豐臣一族的未來應該有不同的發展,大家覺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