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2021-01-19 老街味道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於哪裡?

相關焦點

  •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
    我想,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橋梁,增進異文化理解和多文化共生,以期實現真正的世界和平,是我的人生使命之所在,亦是我畢生所追求的價值。而多學語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留學。留學要儘量自食其力,在不耽誤學習的情況下打工掙錢,不要給父母增加很大負擔,要以最經濟的方式來獲取最大的收益。要儘量做到學習、賺錢、家庭三不誤。不用恐懼語言關,只要用心,再難的語言,一年時間絕對學到高級水平。留學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讓你體會做一個世界人。但切記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不要在花花世界中失去本心。
  • 毛主席去湘鄉求學時作了兩首詩:告訴我們什麼是少年壯志不言愁!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僅是位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毛主席特別喜歡作詩,今天書生給大家介紹兩首毛主席少年時期作的兩首詩。1910年毛主席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湘鄉讀書,都說近鄉情怯其實離開家鄉也是如此。很多人或許會很從容的與親人告別,有些人卻會緊皺眉頭,毛主席沒與父親說什麼,拿起行囊就走了,但是他臨行前改寫了一首詩留給了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當然之所以毛主席沒與父親親口道別,是因為父親要其去做生意,而毛主席據理力爭一定要離開韶山去湘鄉求學讀書,臨行前毛主席以詩向父親明志,並表示自己的決心,一定會學有所成。
  • 老師為何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己亥雜詩》
    小學生的作業難不難?看這個小學五年級語文題,「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哪首詩,就是難題。如果你認為不難,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題不過腦子。「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看到這樣的詩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樣子?
  • 《我和龍華英烈的故事》之十三:丨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這10句「酷到爆」的詩詞,句句豪情,讀完心情大好
    每次讀這一句詞,都覺得好過癮。4.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這一句真雄奇,恍若胸中有萬千丘壑,巋然不動。5.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黃沙萬裡,頻繁的戰鬥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多麼豪邁,多麼有氣勢,多麼讓人熱血沸騰。6.
  • 「敘史實」無川不成軍——300萬川軍血淚抗戰史(上)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若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則川軍一日誓不還鄉!——川軍總司令劉湘川軍,在中華民國時期,它是規模僅次於蔣介石的中央軍的地方武裝力量。「七七事變」爆發後第二天。何應欽點點頭:「還有誰?」「我!」「我!」「還有我!」一雙雙手接過動員令。一個月後,抗日將士歡送大會在成都召開。省秘書長鄧漢祥、川軍總司令劉湘均到場。現場人山人海,彩旗飄揚。
  • 一個人如果能做好這4點,命運就會越來越好
    這條橫線叫愛情線,這條斜線叫事業線,這條豎線叫生命線。」 然後禪師讓他把手握起來,又問:「你說這幾根線在哪兒?」那人說:「在我手裡啊!」 那麼,怎樣才能將人生變成一場提升運勢的美好修行呢?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如果能做好這4點,命運就會越來越好。
  • 三蘇園,邂逅「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境界
    四株蒼翠挺拔的古柏掩映著神道,這幾株栽種於宋代的側柏,粗壯遒勁,樹皮縱裂旋轉,布滿滄桑,雖經過近千年風雨,仍生機勃勃。拾級而上,雕刻精美的望柱、石馬、石羊、石虎和石人於神道兩側依次侍列,莊嚴肅穆,這麼隆重的陵園規制,於古代文人來說是比較少見的。神道盡頭,三蘇墳院四周有牆垣圍護,門兩邊立有石獅蹲守,頗具威嚴。門楣上懸掛「三蘇墳」之匾,一下子就讓人肅然起敬。
  • 死了258名冠軍級車手的曼島TT,到底是個什麼鬼?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曼島與超級機車賽的姻緣也許是上天註定的。街道、懸崖、山路,這就是全世界騎士們朝思夜夢的賽道,非常複雜多元化的路況。每位賽手完成6圈的賽道全程,用時最短的就是冠軍。最新紀錄是這樣的:60公裡,16分鐘58秒。由北愛爾蘭車手麥可鄧洛普保持。
  • 死了258名車手的曼島TT,到底是個什麼鬼?
    徵戰曼島T T的摩託勇士曼島與超級機車賽的姻緣也許是上天註定的。街道、懸崖、山路,這就是全世界騎士們朝思夜夢的賽道,非常複雜多元化的路況。每位賽手完成6圈的賽道全程,用時最短的就是冠軍。最新紀錄是這樣的:60公裡,16分鐘58秒。由北愛爾蘭車手麥可鄧洛普保持。
  •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文/椒鄉文化《倒影》倒影不要以為那是虛幻的泡影那是實實在在的美麗風景看似平靜地湖面可圈可點1人生無常生命有限 因此可圈可點3我的思想自由自在變成一塊兒塊兒方磚似的文字這一塊兒塊兒的方磚終將自已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