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作業難不難?看這個小學五年級語文題,「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哪首詩,就是難題。如果你認為不難,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題不過腦子。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看到這樣的詩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樣子?但真要查找這兩句的出處,還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更為重要的是,一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詩,的出處,可以查找到很多混亂的信息,其中有明顯的錯話,竟然還是出自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內容。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內容,如果有明顯的硬傷,而且又是常識性的錯誤,就不能不說一說了。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現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10課《青山處處埋忠骨》。在課文的最後,有一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應該是課文中的「點晴之筆」。
本來,課本上還只是要求學生說說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理解,但不少老師在講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時,就明確地給出了此詩句的出處,而且常常也要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填寫這兩句詩出自哪個朝代哪個詩人的哪一首詩。
查看網絡上的一些老師發布的教案,還有一些老師的課件,最常見的說法,是出自《己亥雜詩》之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個說法,流傳最廣。也是最讓人感慨的事。為什麼這樣明顯錯誤的說法,竟然能夠廣為流傳?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並不是什麼孤僻的詩集。特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又是名句,為人們所熟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己亥雜詩》其五,全詩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首詩,可是選進了初中語文課本啊,而且是要求背誦默寫的。
那麼,怎麼就有這樣多的老師言之鑿鑿地向小學生傳授,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己亥雜詩》,這明顯就是將龔自珍的詩句「割頭移植」啊。老師在備課時,在講課時,就沒有回想一下自己讀初中時背過的詩句?是老師已經對自己讀過的初中語文已經毫無記憶了?還是老師在備課講課時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已經到了不會動一下自己腦筋的地步了?
如果老師在備課講課時,稍微動一下腦筋,就能感覺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四句詩硬湊到一起,明顯不押韻啊。這「骨、還、物、花」四個字,讀的時候,能讀出詩的韻律來麼?
硬要說這是龔自珍寫的詩,那龔自珍怕是要從墳墓裡爬出來跟老師說道說道了,棺材板都壓不住的節奏。
如果,還有讀者不服氣,硬是要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詩還」,不妨讀一遍《己亥雜詩》,共315首,網上很容易找到,看看到底有沒有這兩句詩?
人們喜歡遇事上網查找,其實網絡信息雜亂得很,又有多少人願意認真查找,或者說,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上網查找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