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何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己亥雜詩》

2020-12-23 可讀一二

小學生的作業難不難?看這個小學五年級語文題,「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哪首詩,就是難題。如果你認為不難,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題不過腦子。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看到這樣的詩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樣子?但真要查找這兩句的出處,還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更為重要的是,一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詩,的出處,可以查找到很多混亂的信息,其中有明顯的錯話,竟然還是出自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內容。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內容,如果有明顯的硬傷,而且又是常識性的錯誤,就不能不說一說了。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現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10課《青山處處埋忠骨》。在課文的最後,有一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應該是課文中的「點晴之筆」。

本來,課本上還只是要求學生說說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理解,但不少老師在講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時,就明確地給出了此詩句的出處,而且常常也要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填寫這兩句詩出自哪個朝代哪個詩人的哪一首詩。

查看網絡上的一些老師發布的教案,還有一些老師的課件,最常見的說法,是出自《己亥雜詩》之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個說法,流傳最廣。也是最讓人感慨的事。為什麼這樣明顯錯誤的說法,竟然能夠廣為流傳?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並不是什麼孤僻的詩集。特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又是名句,為人們所熟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己亥雜詩》其五,全詩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首詩,可是選進了初中語文課本啊,而且是要求背誦默寫的。

那麼,怎麼就有這樣多的老師言之鑿鑿地向小學生傳授,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己亥雜詩》,這明顯就是將龔自珍的詩句「割頭移植」啊。老師在備課時,在講課時,就沒有回想一下自己讀初中時背過的詩句?是老師已經對自己讀過的初中語文已經毫無記憶了?還是老師在備課講課時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已經到了不會動一下自己腦筋的地步了?

如果老師在備課講課時,稍微動一下腦筋,就能感覺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四句詩硬湊到一起,明顯不押韻啊。這「骨、還、物、花」四個字,讀的時候,能讀出詩的韻律來麼?

硬要說這是龔自珍寫的詩,那龔自珍怕是要從墳墓裡爬出來跟老師說道說道了,棺材板都壓不住的節奏。

如果,還有讀者不服氣,硬是要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詩還」,不妨讀一遍《己亥雜詩》,共315首,網上很容易找到,看看到底有沒有這兩句詩?

人們喜歡遇事上網查找,其實網絡信息雜亂得很,又有多少人願意認真查找,或者說,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上網查找有效信息?

相關焦點

  • 我參加了那場偉大戰爭丨青山處處埋忠骨
    我參加了那場偉大戰爭丨青山處處埋忠骨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2020-10-26 中國人民志願軍 為了保家衛國 反抗侵略 奔赴朝鮮戰場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視頻、知識點
    這篇課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主席收到電報後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朝鮮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後做出了將愛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之後寫毛主席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批示。
  •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同步練習
    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主席籤字的一瞬間,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難道岸英真的回不來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檯,示意秘書將記錄稿放在上面。
  • 未來講堂|龔自珍《己亥雜詩》誦讀:原傑
    未來講堂|龔自珍《己亥雜詩》誦讀:原傑 2020-12-15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代改良主義先驅者,龔自珍,己亥雜詩
    大家好,我是何亞萍,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龔自珍《己亥雜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龔自珍的文學理論思想如何?道光十九己亥(1839)年,龔自珍因不滿朝政而辭官出都,一路上以詩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所接友朋、所歷山川,同時對自己的生平、著述、思想發展、政治主張、官跡、交遊等作了一番檢討,遂成雜詩三百一十五首。雜詩反映了異常廣闊的生活面,體現了作者成熟的思想。雜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和接受。
  • 品讀《己亥雜詩》良禽擇木,世上最不該辜負的人是自己
    龔自珍辭官南歸寫了一年的雜詩龔自珍的幾百首《己亥雜詩》中,這篇是最為出名的兩篇之一,詩的用意也很明確,明著在寫勸老天爺振作精神,為中華降下人才,其實是在隱晦的勸諫當權者重新審時度勢,破除陳舊的制度,不拘一格的為朝廷為國家選拔人才
  •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老山戰役中解放軍感動瞬間
  • 清朝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九十一至一百
    己亥雜詩·其九十三·同年盧心農元良,時知甘泉金鑾並硯走龍蛇,無分同探閬苑花。十一年來春夢冷,南遊且吃玉川茶。己亥雜詩·其九十四·過江淮間不困戹,何亦民、盧心農兩君力也黃金脫手贈椎埋,屠狗無悰百計乖。僥倖故人仍滿眼,猖狂乞食過江淮。
  • 古詩文096:七年級下冊,龔自珍《己亥雜詩》
    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這一年詩人辭官離京返回杭州,後又北上迎接眷屬,往返途中共寫成七絕315首,總題為《己亥雜詩》。這是第五首。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②〔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③〔落紅〕落花。
  • 譯典 | 龔自珍《己亥雜詩》
    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GONG Zizhen (1792-1841), styled Bright Man, Settled Temple by the literary name, born in Lin』an (present-da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 小學古詩《己亥雜詩》朗讀+知識精講+課件教案
    他以其才華,起而議政「醫國」,宣傳變革,終因「動觸時忌」,他於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辭官南歸,在途中寫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雜詩》。這首詩是他在路過鎮江時,應道士之請而寫的祭神詩。【賞析】在這首詩中,詩人對死氣沉沉、缺乏生機的社會現狀,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會變革迅速到來。
  • 己亥雜詩.圓空法師
    己亥雜詩.圓空法師 本文全部讚賞收入供養圓空法師,願師父六時吉祥,於詩意中悟禪機,證究竟,並以此方便引渡群迷。
  • 《己亥雜詩》賞析題及答案
    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C.詩人說「落紅」實際上是自吐心曲,詩人辭官歸隱,是為了給年輕的更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多的升遷機會。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辭官後不甘消沉,決心繼續關心國家大事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他在《己亥雜詩》中的諾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用來形容無私奉獻的精神。
  • 龔自珍《己亥雜詩》
    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己亥,是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法來標記的年月,在本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寫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詩,並總命名為《己亥雜詩》。
  • 龔自珍最經典的一首《己亥雜詩》,最後兩句堪稱清朝的時代最強音
    讓我們在最後時間抓住己亥年的尾巴,來讀一首《己亥雜詩》。準確來說《己亥雜詩》不能算作它的題目,因為這是一組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寫於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這組詩一共315首。常見的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第五首和第二百二十首,分別選入中學課本和小學課本。
  • 《魔獸世界》酒館:戰士應死於沙場,何須馬革裹屍還
    我叫MT銅牆鐵壁的身軀我招架 我閃避我用身軀守衛你不要再恐懼我還沒有倒下去我的姐妹兄弟不要再保存火力人人都說T強力是公會最高榮譽沒有人和你搶位置沒DKP 裝備都給你攻擊啊 不要再百分之一治療啊 一定保證我無懈可擊OT啊 我援護你不要急盾牆啊 CD了全體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