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其五)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注釋
①選自《龔自珍全集》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這一年詩人辭官離京返回杭州,後又北上迎接眷屬,往返途中共寫成七絕315首,總題為《己亥雜詩》。這是第五首。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②〔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
③〔落紅〕落花。後兩句詩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讀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是作者剛剛離開京城時寫的。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後兩句展開聯想,用比喻手法,移情於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並不是冷酷無情、自哀自憐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護盛開的鮮花,表現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議論,自然而樸實。「化作春泥更護花」,也表現出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