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九十一至一百

2020-12-16 寒煙伴水3

己亥雜詩·其九十一·凡騶卒謂予燕人也,凡舟子謂予吳人也,其有聚而轇轕者,則兩為之舌人以通之

北俊南孊氣不同,少能炙轂老能聰。

可知銷盡勞生骨,即在方言兩卷中。

注:①騶卒:掌管車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僕役。

②轇(jiāo)(gé):(1).縱橫交錯;

(2).深遠貌。

孊(m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女子人名用字。

炙(zhì)轂(gū):見「 炙輠 」。本作「炙轂(gū)過」。 過為「輠(guǒ)」的假借字。輠,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輠烘熱後流油,潤滑車軸。比喻言語流暢風趣。

兩卷:唐拾得詩其四十念得兩卷經,欺他道廛(chán)俗。

己亥雜詩·其九十二·同年何亦民俊,時以知府銜駐黃河

不容水部賦清愁,新擁牙旗拜列侯。

我替梅花深頌禱,明年何遜守揚州。

注:①水部:(1).官名。 魏 置水部郎, 晉 設水部曹郎, 隋 唐 至 宋 均以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 明 清 改為都水司,掌有關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為工部司官的一般稱呼。參閱《通典·職官五》、《歷代職官表》卷二。

(2).指 南朝 梁 文學家 何遜 。 遜 官至尚書水部郎,故稱。 宋 張擴 《次韻秦秘監山中觀梅》:「 水部 五言誰舉似, 孤山 一徑久湮微。」參見「 何水部 」。

清愁:悽涼的愁悶情緒。

牙旗:旗竿上飾有象牙的大旗。多為主將主帥所建,亦用作儀仗。

頌禱:讚美祝褔。

何遜:【生卒】:?—約518。 南朝梁東海郯人,字仲言。何承天曾孫。八歲能賦詩,州舉秀才。梁武帝天監中,起家奉朝請,歷官諸王參軍、記室,兼尚書水部郎。善詩文,文與劉孝綽並重於世,時稱「何劉」。詩與謝朓齊名。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己亥雜詩·其九十三·同年盧心農元良,時知甘泉

金鑾並硯走龍蛇,無分同探閬苑花。

十一年來春夢冷,南遊且吃玉川茶。

己亥雜詩·其九十四·過江淮間不困戹,何亦民、盧心農兩君力也

黃金脫手贈椎埋,屠狗無悰百計乖。

僥倖故人仍滿眼,猖狂乞食過江淮。

己亥雜詩·其九十五·袁浦席上有限韻賦詩者,得簫字,敬賦三首

大宇東南久寂寥,甄陀羅出一枝簫。

簫聲容與渡淮去,懷上魂須七日招。

注:第一句有的寫成「大宙南東久寂寥」。「大宙」,即「宇宙之大」的省稱,天地。

甄陀羅:梵語音譯,又作「緊那羅」。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第七,為佛教天龍八部中的歌神、樂神。此神有男女之分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

容與:徘徊猶豫,躊躇不前貌。

魂須七日招:此即招生者之魂。

解析

詩寫得一往而情深,且二到四句,運用了頂真格的修辭法,第二句的末字「簫」結束,第三句以「簫」字為首字開始,而第四句又以「淮上」,承第三句的「渡淮去」,纏綿糾纏,繚繞迴旋,正好配合了詩中的情感。

己亥雜詩·其九十六

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誰分蒼涼歸棹後,萬千哀樂聚今朝。

注:①劍氣:劍的銳利光芒。常比喻豪俠之氣。

簫心:幽怨之心。常用來比喻文人的哀怨、悲涼的心境與文心。

一例:一樣,同樣。

誰分:誰料。

哀樂(lè):哀與樂。

賞析:此詩描寫自己遇到靈簫前後的心境變化

己亥雜詩·其九十七

天花拂袂著難銷,始愧聲聞力未超。

青史他年煩點染,定公四紀遇靈簫。

注:①天花:(1).亦作「 天華 」。佛教語。天界仙花;

(2).指雪;

(3).一種急性傳染病。症狀為先發高熱,全身起紅色丘疹,繼而變成皰疹,最後成膿皰。十天左右結痂,痂脫後留有疤痕,俗稱「麻子」。本病現已消滅。

聲聞:亦作「 聲問 」,(1).音信;(2).名聲。

青史:(1).古代以竹簡記事,故稱史籍為「青史」;

(2).見「 青史氏 」。

他年:(1).猶言將來;(2).往年;以前。

點染:此處指寫作;修飾文字。

定公:可能是指:

漢 耿夔(字 定公 粟邑侯 )

漢 呂岱 161 — 256年(字 定公 番禺侯 )

四紀:北史周武帝紀昔天厭水運龍戰於野兩京否隔四紀於茲 宋史樂志九霄仙馭四紀樂西清遊衍遍黃庭而駱賓王上司列太常伯啟儀天聳幹橫九霄 拓基浸地開源控四紀而疏派。

己亥雜詩·其九十八

一言恩重降雲霄,魔劫成塵感不銷。

未免初禪怯花影,夢回持偈謝靈簫。

己亥雜詩·其九十九

能令公慍公復喜,揚州女兒名小雲。

初弦相見上弦別,不曾題滿杏黃裙。

己亥雜詩·其一百

坐我三燻三沐之,懸崖撒手別卿時。

不留後約將人誤,笑指河陽鏡裡絲。

注:①河陽:(1).古地名,在河南省孟州西;

(2).黃河北岸;

(3).潘嶽河陽。潘嶽,字安仁,小名檀奴,河南滎陽中牟人。潘嶽先在河陽縣作縣令,後來又在懷縣作縣令,確實也是個知民疾苦、愛民如子的好清廉好官。晉時代的小縣城不似今日,充滿著廉價的對大都市的低層次摹仿和煩人的喧囂。那時的縣城大都是田園風光,山清水秀,林木秀挺,案牘之餘,夫唱婦隨,琴棋書畫,俸祿足以養家,美妻花貌傾城,遙思當年以才名傾動帝顏,想必潘嶽因仕途蹭蹬引起的焦灼經過數年的消磨已經減輕了許多。因此,詩人才有閒情逸緻美化、綠化河陽縣,在全縣境內遍植林木,桃李成林,使得河陽當時有「花縣」之稱。翩翩玉人桃李花。後世文人騷客自然對此追思不已,詩仙李白有詩:「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地逐名賢好,風隨惠花春。」老杜亦有詩曰:「河陽縣裡雖無數,逐錦江邊未滿園。」情深無限的風流才子李商隱也有所吟詠:「河陽看花過,意不問潘安。」

相關焦點

  • 龔自珍最經典的一首《己亥雜詩》,最後兩句堪稱清朝的時代最強音
    讓我們在最後時間抓住己亥年的尾巴,來讀一首《己亥雜詩》。準確來說《己亥雜詩》不能算作它的題目,因為這是一組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寫於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這組詩一共315首。常見的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第五首和第二百二十首,分別選入中學課本和小學課本。
  • 清代改良主義先驅者,龔自珍,己亥雜詩
    大家好,我是何亞萍,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龔自珍《己亥雜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龔自珍的文學理論思想如何?道光十九己亥(1839)年,龔自珍因不滿朝政而辭官出都,一路上以詩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所接友朋、所歷山川,同時對自己的生平、著述、思想發展、政治主張、官跡、交遊等作了一番檢討,遂成雜詩三百一十五首。雜詩反映了異常廣闊的生活面,體現了作者成熟的思想。雜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和接受。
  • 未來講堂|龔自珍《己亥雜詩》誦讀:原傑
    未來講堂|龔自珍《己亥雜詩》誦讀:原傑 2020-12-15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詩文096:七年級下冊,龔自珍《己亥雜詩》
    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注釋①選自《龔自珍全集》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這一年詩人辭官離京返回杭州,後又北上迎接眷屬,往返途中共寫成七絕315首,總題為《己亥雜詩》。這是第五首。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 譯典 | 龔自珍《己亥雜詩》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浙江臨安(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小學古詩《己亥雜詩》朗讀+知識精講+課件教案
    【背景】  龔自珍的時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產生了這位近代史上啟蒙思想家。他意識到封建的閉關鎖國政策行不通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義衰朽沒落的本質。他以其才華,起而議政「醫國」,宣傳變革,終因「動觸時忌」,他於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辭官南歸,在途中寫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雜詩》。
  • 已亥雜詩 【清】龔自珍
    「萬馬齊喑」,比喻在清朝統治下,人們不敢講話,到處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沉悶氣氛。這裡用了一個典故。蘇軾《三馬圖贊引》:「時(宋元祐初)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顱而風骨,虎背而豹章,出東華門,入天駟監,振鬣長鳴,萬馬齊喑。」對於「萬馬齊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詩人痛惜之情與愛國之心。詩人於1810年到北京做官,滿懷經世之志、治國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 龔自珍《己亥雜詩》
    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品讀《己亥雜詩》良禽擇木,世上最不該辜負的人是自己
    龔自珍辭官南歸寫了一年的雜詩龔自珍的幾百首《己亥雜詩》中,這篇是最為出名的兩篇之一,詩的用意也很明確,明著在寫勸老天爺振作精神,為中華降下人才,其實是在隱晦的勸諫當權者重新審時度勢,破除陳舊的制度,不拘一格的為朝廷為國家選拔人才
  • 官場毫無存在感,失業後卻放出最燦爛的光芒,清朝大詩人龔自珍
    如果說誰的命運最坎坷,他們龔自珍一定榜上有名。作為晚清著名的詩人之一,龔自珍的詩充分表達了一腔熱血,深刻地批判了對大清王朝黑暗面。作為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的人物之一,龔自珍跟許許多多的讀書人一樣,空有才華,懷才不遇。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助記] 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②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助記] 四至七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
  • 每日背詩 243 | 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清·龔自珍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己亥雜詩
  • 老師為何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己亥雜詩》
    本來,課本上還只是要求學生說說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理解,但不少老師在講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時,就明確地給出了此詩句的出處,而且常常也要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填寫這兩句詩出自哪個朝代哪個詩人的哪一首詩。
  • 「三百年來第一流」:清代大詩人龔自珍的十首代表詩,你讀過哪首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相信這首詩,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並且印象深刻,詩中表達出的激昂熱情與壯志情緒讓很多人為之動容,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龔自珍。 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詩人,出生在1792年8月22日,逝世於1841年9月26日,今天是龔自珍逝世179周年紀念日,讓我們用他的十首比較經典並具有代表性的詩作來紀念他,紀念這位優秀的愛國詩人,紀念這位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出生於浙江仁和,仁和即現在的杭州。
  • 《己亥雜詩》賞析題及答案
    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C.詩人說「落紅」實際上是自吐心曲,詩人辭官歸隱,是為了給年輕的更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多的升遷機會。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辭官後不甘消沉,決心繼續關心國家大事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七年級下己亥雜詩翻譯和重點問題
    己亥雜詩龔自海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作者簡介龔自珍(1972~1841)字璱人,號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定庵文集》二、背景透視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巳亥年,龔自珍辭官南歸,正值暮春時節,點點飛花忽然惹起一股濃濃的離別之情,他情不自禁揮動馬鞭,吟出這首詩。
  • 不拘一格降人才,為什麼志向高、才華高的龔自珍卻得不到重用?
    從生平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龔自珍的一些人格特點:志向很高,才華很高,但在當時的官場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任用。他心氣非常高,對很多事情看得透,看不慣了就要罵,就要諷刺。他就是這麼個慷慨激昂的人物。龔自珍生活的年代,清朝已經到了晚期。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是在1840年以後展開的,中國從此陷入漫長的屈辱史。
  • 五年級第12課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筆記匯總
    《示兒》是陸遊臨終時寫給兒子的詩,是他遺囑,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至死不變的愛國熱情,這首詩直抒胸臆,語言樸素,沒有任何修飾,但因為表達的是自己最深厚、最真摯的感情,因而自然地達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元知」「但悲」寫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突出了詩人臨終時深深的遺憾。
  • 清朝詩人龔自珍不可忽略的名句: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清朝詩人龔自珍的這首《投宋於庭翔鳳》,那就是這一類作品。可能很多人對於這首詩的詩名不太熟悉,可是其中的最後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這兩句寫得很有情感,也展現出了詩人過人的才情。
  • 龔自珍20歲時作的這首詞,道出少年雄心和抱負,實為不世出之奇才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等他長大時,「康乾盛世」已經結束,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因而他大膽地批判清朝腐朽的統治,大聲地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我們熟悉龔自珍,自然是因為他的《己亥雜詩》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