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看到這樣的話題,比如說格律詩「消亡」「沒落」。如果說一種體裁不是主流了就叫「沒落」,那麼可以這麼說,格律詩在北宋時期已經在走下坡了。
追溯格律詩的前世,怕是要穿越隋唐,回到魏晉、南北朝。
魏曹操父子為核心的「建安七子」,他們的詩作有明顯的樂府風格。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被稱作「四言樂府詩」。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愛好詩詞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詩作屬於「古體詩」,還不是格律詩。
而格律式的源頭在「永明體」。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在這種詩體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就是沈約,著作有《切韻》。他學識淵博,精通音律,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新體詩」永明體才是「近體詩」的前身,它在樂府詩到格律詩的過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到這兒,大家應該了解了,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這樣的稱呼不是可以隨便用的。而「復古風」刮起來的這幾年,「古風」漸漸地進入人們視野。但是「古風」詩具體是指什麼,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大多是隨意寫就,表達一些「唯美」「感傷」的情感基調,不遵平仄,不遵格律,更不需要押韻,因此,近年來成為「詩詞」界的新寵。我認為,這是好現象,我詩寫我心,這麼浪漫的事情,難道還有人不愛嗎?
再往後,格律詩找到了肥沃的歷史土壤那就是大唐。唐朝對文人的重視,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大家。這時,古體詩消失了嗎? 仙氣十足的李白的名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你說它是什麼體?顯然不是格律詩。 所以,不管任何朝代,文學體裁經歷多少演變,一種體裁永遠會有它自己的死忠粉。
晚唐和宋初,是詞繁榮的年代。《平水韻》也是這個時代的作品,詞的興盛,是時代動亂造成的結果,時代更迭期間,導致宴樂從宮廷上流社會下沉到民間,並走進煙花柳巷之地,被「白衣卿相」們發揚起來。
而作為南北宋的分水嶺的「靖康之變」,又把詩詞推向了另一個高峰,代表人物陸遊等。而兩百年後的元代,又一舞臺劇形式的體裁「曲」走進人們的視野,著名的《倩女幽魂》不就是那個時代的作品嗎?
明清時代,大家都太熟悉了,詩詞並進!尤其是清代詞人,留下了不少佳作,供我們品讀學習。
現在,學生不再被強制要求學寫格律式,也沒有要求去寫古體詩。考試作文也不限制體裁,議論文散文敘事文甚至說明文等都可以自由發揮。而公務員考試也沒有硬性規定都得會寫詩。因為,白話文是主流,平上去入的漢字分類法不再適應我們的日常交流,新詩是最契合這個時代的。
縱觀這條詩詞發展的脈絡,你發現了嗎?無論那種詩歌體裁誕生,都在以其各自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追隨者。至于格律詩的將來,必定也會是百花中的一朵,散發出它特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