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圈內已經不再是寒冷的象徵,今年夏天更是出現了38攝氏度的高溫天氣。
雖然這種高溫可能出現在北極圈內較低緯度地區,比如俄羅斯北極地區異常的夏季熱浪,但毫無疑問,北極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冷了。
然而,北極海冰在地球的能量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裡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被雪覆蓋,是地球上最明亮的自然表面,它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回了太空。
而海洋卻是地球上最黑暗的自然表面,可以吸收90%的入射太陽輻射。
因此,海冰覆蓋面積的變化對地球吸收陽光的數量和升溫的速度有很大影響。
每年,北冰洋的薄層結冰形成海冰。在春天和夏天,這些海冰會再次融化,但是一些海冰會在夏天存留下來,被稱為多年冰。
多年冰比每年形成和融化的海冰更厚,更有彈性,但隨著北極氣候變暖(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這種多年冰正面臨威脅。
在過去的40年裡,多年冰已經減少了大約一半。科學家們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的某個時候,全世界將在整個夏季看到沒有冰的北冰洋。
這種變化將給全球的氣候系統帶來一些嚴重的後果!
關閉海冰工廠
海洋的熱吸收能力很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儲存大量的熱量。事實上,海洋表層的熱容相當於整個大氣層的熱容。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應該經歷過,儘管內陸氣溫很低,但是依然可以在海邊享受溫暖的秋天。這就是因為海洋在夏季的時候緩慢的積累了熱量,然後在冬季的時候緩慢的釋放出來。
位於西伯利亞海岸北部的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也是如此。隨著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地表水開始結冰,北冰洋的這一部分通常在秋天和冬天成為製造新海冰的工廠,因為新的冰塊通過持續的海上風一直向西輸送,形成冰間湖(被冰覆蓋的開發水域)。
冰間湖的形成推動了這一過程,冰間湖通過與較冷的大氣交換熱量,充當新的海冰產生引擎,使更多水凍結。
但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海冰,冰間湖就無法形成,整個過程就會停止。
圖為:拉普捷夫海位於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地區
拉普捷夫海的海冰在2020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直到10月都沒有新的海冰出現,這比衛星記錄中的任何一年都要晚。
橫跨西伯利亞的異常夏季熱浪將導致附近海洋的熱量累積,這是推遲海冰形成的原因。
在20世紀80年代,多達60萬平方公裡的多年冰層覆蓋了拉普捷夫海的大約三分之二水域。而到了2020年,這裡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冰了,更沒有任何多年冰。
整個北冰洋在未來正走向無冰狀態,即冰層覆蓋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與40年前的約 800萬平方公裡相比,這一數字下降十分明顯。
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就做點什麼的話,或許北冰洋無冰狀態很快就會出現。
最後
迅速變化的北極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永凍層的融化釋放出甲烷,這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如果持續融化,20年後它的排放量將是二氧化碳的84倍。
與此同時,目前北半球最大的冰原——格陵蘭冰原也在融化,它對海平面的上升貢獻超過了其他任何來源,如果全部融化,這裡的冰就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4米。
很多人認為全球變暖還遙不可及,其實它已經即將失控,變暖速度更快的北極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