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2015年4月5日是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首詩形象的點出了清明的氣候和民俗特徵。清明時節,太陽高照,春雨漂灑,農村耕種忙綠,農作物很容易成活,所以人常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同時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節日,人們通過掃墓,向祖先和親人表達思念和孝心。開展山林禁火、踏青、蕩鞦韆、打馬球、插柳等豐富的風俗體育活動。老北京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清明節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問卜,天旱求雨(澇時求晴),求平安、求健康。
冬季氣溫低,人體新陳代謝慢,積累一些廢物不能及時排出;立春後陽氣漸升,同時帶動清氣上行,清明時節是清氣上升的節氣,清明養生要清濁氣。那麼在清明時節,我們如何「清」出健康來呢?
一、清心氣:
清明節祭拜祖先時,很多人會睹物思人,產生悲傷抑鬱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過度的沉思在悲傷裡,會導致情志抑鬱,阻滯氣機而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等疾病。所以清明節祭拜祖先結束後,要注意穩定情緒。清明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心境要暢達,要通過戶外散步、踏青等活動,來清淨心氣,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
二、清肺氣:
清明節氣是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高發時期,要堅持到室外、到公園、到河邊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並適當運動,面對松樹柏樹做深呼吸,給自己的肺臟換換氣。肺是人體最大的過慮器,整日待在封閉的屋裡,呼吸屋裡不通風的空氣,肺會吸進很多細小的「廢物」沉積在肺臟,會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時要腹式呼吸加胸呼吸,具體方法:吸氣時,先盡力擴展胸廓將空氣吸入,然後再進一步調動腹部肌肉進行腹式呼吸,讓空氣從胸部、腹部送下來,一直送到丹田裡(肚臍下),然後再深深地由鼻子全部呼出,如次反覆循環呼吸。
三、清肝氣:
清明時節,每日一碗「明前茶」,具有利水祛溼,活血化瘀的作用,明前茶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能清肝利膽。清明前採摘製成的茶葉為「明前茶」,主要有西湖的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茶等品種,衝泡明前茶時,要用溫度80℃左右的水,溫度過高容易破壞茶葉的營養成分。
專家提醒:清明時節養生堅持三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以排出體內濁氣廢物,「清」出人體健康來。
同時,由於清明節是我們祭奠親人,緬懷故人的時候,很多朋友會選擇掃墓。那麼,在掃墓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改主意哪些健康問題呢?
對親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這段時期,對於失去至親的人,清明節很容易觸景傷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特別是老年人在掃墓時,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大家悲傷、抑鬱的情緒,不宜持續得過久。這段時期是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高發期。有此類疾病的患者不宜過度傷心,要注意情緒的調節,需要找親人、朋友陪伴,緩解負面情緒的影響。
一、有過敏史的人,踏青時要避開花草,防止花粉過敏等皮膚病發作,同時還要注意防蜂蜇傷。
二、清明出遊要防哮喘發作。患哮喘的病人不要因為天氣轉暖就匆匆到戶外活動,而要等天氣穩定之後再出去,且要儘量避開鮮花盛開的時候,同時帶上必備的藥物,並戴個口罩。
三、由於「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兩日,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消化科專家提醒說,清明時節的冷食不宜食用,應該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有些家庭出遊在外野餐時,還要儘量做好衛生防護工作,注意飲食安全,尤其是帶孩子郊遊的時候,野菜、蘑菇一定要慎採慎食。
四、清明節祭奠長輩,莫要忽視自身健康、避免意外。尤其是掃墓時燃放煙花爆竹,要注意人身安全。
五、清明節長途旅行易疲勞,加上環境嘈雜擁擠,易引起突發性心臟病、腦出血甚至猝,應隨身攜帶防治藥品。如感覺心臟不舒服,可立即深呼吸和大聲咳嗽,以緩解病情。同時,春季也是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高發期,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偏高的人注意不要過度勞累。很多掃墓者看到親人的墓地容易睹物思人,悲痛不已,尤其有高血壓、冠心病史的人病情易發作,家屬一定要注意防範。
六、清明節外出旅遊,登山是很多家庭的必選項目之一。但是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結石活動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強登山。登山時,要選擇適合的帶防滑功能的運動鞋,選擇合理的登山線路,注意安全防止跌傷。
專家還提醒大家,清明節前後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尤其是山裡早晚溫差更大,出行去郊外不宜過早,不要空腹上路,同時儘量不要在外過夜,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季節性感冒。(中國搜索微信公眾號綜合北京中醫醫院,大河健康報,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輯:李非)
——中國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