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間,清明已至。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清明有些不一樣。國務院發布公告,決定4月4日這天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明節。
清明時節,人們以各種方式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在山西太原,通過「雲追思」網上祭掃通道,人們創建追思小屋,緬懷逝去的親人;在河南開封,大家在網絡平臺獻上鮮花、點亮蠟燭,追思革命先烈;在陝西西安,紀念園區代替市民「送上一枝花」,表達對逝者的告慰、對生者的撫慰……清明時節,我們在追思中喚起切切真情,賦予這個特別的日子以豐厚的意蘊。 關於清明,很多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記憶和獨特解讀。無論是在唇齒間流轉著的飲食味道,還是上巳遊春、寒食踏青、祭掃郊野等清明習俗,抑或是「梨花風起正清明」「寒食東風御柳斜」等清明詩話,都承載著這個節日的厚重感。
清明,是我國唯一一個節日與節氣重疊的日子。當此之際,我們緬懷先人,賡續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傳統價值;我們致敬烈士,感恩為國為民的奉獻犧牲;我們傳承文化,重溫紮根心底的民族記憶。即便時光流轉、習俗流變,清明所承載的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始終未變,並在每一年草長鶯飛的日子裡,指引著我們沉靜思索、叩問內心。
今年,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清明祭掃各紛然」的腳步少了,攜手同行、共克時艱的責任重了。為了避免因集中祭掃導致人員密集、增加交叉感染風險,不少地方發出了文明祭掃、同心戰疫的號召。
比如,上海倡導市民不前往現場祭掃,對個別確需現場祭掃的市民,實行限流、分時、定量預約祭掃;北京一些公墓推出免費代祭服務,並將儀式照片及視頻發給逝者家屬。在各地推出精準化、人性化服務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市民積極響應疫情防控的要求,或以小規模家庭追思形式禮敬逝者、追思先輩,或通過網絡祭掃「雲」中緬懷、寄託哀思……
形式改變,但緬懷的深情不變、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減。特殊時期,換一種方式過清明,守護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樣彰顯著清明敬畏生命的價值內涵。
有些戰鬥,聽不到炮火,卻聽得見衝鋒;有些戰場,看不到硝煙,卻看得見犧牲。今年清明,許多人都有特別的感悟。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一些人沒能和我們一起迎來春天的黎明。他們中,有白衣執甲的醫務人員,有不懼風雨的基層幹部,有衝鋒在前的公安幹警,有與病毒抗爭的感染患者……
在他們離開的第一個清明之際,人們用各種方式,獻上一份追思與敬意。河南信陽一所小學採用線上升旗儀式,致敬抗疫英雄;雲南昆明一座生命紀念館舉行大型線上祭祀活動,公祭抗疫犧牲的白衣戰士;無數人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感言,緬懷不幸罹難的同胞。尊重生命、緬懷逝者、珍惜真情,這是傳承清明文化的應有之義,也成為這個春天難以忘卻的記憶。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寄寓著敬祖尊賢、追思懷遠的文化意涵,也蘊含著萬物勃發、吐故納新的生機與活力。在草木蔓發、萬物生長之時,撫今追昔、靜心回望,讓我們對現實人生的可貴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也讓我們對生命的理解遞進一層。
每一次駐足,都是為了更好出發。祭奠在疫情中離去的生命,矢志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築起更堅固的防線;緬懷逝去的親人,促使我們面向未來,更加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銘記這個清明帶給自己的思考與感動,前進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而充滿力量。 人間最美四月天,春天的畫卷已經再次在我們生命中鋪展。讓我們不負春光,為守護生命而努力,為幸福生活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