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座山,靈巖山,
山上有個寺,靈巖寺,
寺裡邊住著位老和尚,明學長老。
2016年12月2日(農曆丙申年十一月初四日),長老娑婆花謝,極樂果成,暫別塵緣,永駐佛國。
在騰訊佛學的看到這個消息之後,真不知道用什麼語言或者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編了一幅輓聯,託孫老師轉給了明學老治喪委員會。
明心無他,一心可超六道苦
學佛有法,六字定證四大空
想寫點什麼,紀念下明學老,一直在外出差,寫寫停停,寫下了老和尚生前的點點滴滴,作為一瓣心香,致敬於老和尚靈前。王帥,合十。
第一次去看明學老,是2013年夏天,不料很不湊巧,明老下山公幹,不在寺裡。我們兩個便下山,一路走走停停,指點江山,誰知道,在山路一半,正好遇見了公幹回山的明學老。朋友提議跟老和尚合個影,老和尚連連說好:好,好,合個影,合個影就結了個緣,大家就熟人了。
第二次去看明學老,是2014年冬天,因為有上次的經驗,我們提前預約了老和尚的時間,直接去丈室。老和尚問:你為什麼叫本無?我答:取六祖菩提本無樹的意思。老和尚說:你不是六祖,不要胡說。我告訴你,有人再問你,你就說不知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明學老和尚自幼茹素,第一次來靈巖山寺,是因為肺結核來念佛等死的,誰料吃了印祖加持過的大悲米之後,病情好轉並逐漸痊癒。當時靈巖山的妙真方丈對他說「你打算怎麼謝啊?光嘴巴說謝不行。你年齡不小了,就做個和尚吧!」明學老和尚便欣然應允,從此以後,留在了靈巖山。
1978年11月,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老從北京前往蘇州靈巖山,請「文革」期間下放到農村勞動的明學長老回到靈巖山,主持印祖道場的重建,老和尚十分激動,對趙樸初老說:「您讓我換僧服,我穿上就不會再脫下來!」
靈巖山的門票,只要一元錢,不漲價,永遠不漲,明學老在接受騰訊佛學專訪時曾經表示,本來不應該收門票,收門票就是為了統計每年來多少人,一人一元,方便統計,不能漲價,永遠不漲。門票背面上寫著:「參觀門票每位兩元,一律半價優惠。」
明學長老居住的方丈室,至今保持著印祖和妙真老主持是的老樣子。只有舊式的木床和一些簡單的家具,沒有空調、地毯、沙發、電視等現代化的設備,一切照舊,沒有任何改動。
徐足之居士回憶:老和尚日常生活全是自理,有時熱水瓶沒開水,就自己去食堂裝灌。老和尚一日三餐,不開小灶,從不特別。飯碗用後,加些熱水,搖勻喝下,然後取毛巾擦乾,下餐繼續用。老和尚每天僅用一瓶熱水,洗臉熱水用後保留到晚上,加些熱水再用。洗腳水也不隨便倒掉,或澆花木,或衝盂器,從不浪費。徐先生文章參見(http://blog.sina.com.cn/xuzuzhi)
老和尚生活十分簡樸,能省的錢一定要省,某次長老去北京參加會議,為了節省車費,他沒有帶一個侍者,獨自一個人前往。接待的人幾次從他身邊路過,都沒認出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中佛協諮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
某會議晚宴,明學長老因事遲來幾分鐘,因為座位已經坐滿,老和尚就隨便找了個空位坐下,大家紛紛起身,要求他坐主位,老和尚毫不在乎「大家隨便坐,那麼客氣做什麼?我坐到哪裡,哪裡就是主位。」
某次晚宴,諸位嘉賓討論自己的佛珠價值幾何?明學長老突然開口說話:「我的佛珠最值錢了。雖然我的佛珠是二元錢買到的,但是我用它來念佛,所以我說它是最貴的。」
靈巖山寺多寶佛塔於一九八九年六月正式動工興修。明學老親歷親為,雖然六十七歲高齡,仍每天爬上五十米高的腳手架,察看工程質量。一九九零年十月,歷時一年多,耗資九十餘萬元,未讓政府承擔一分錢的修塔工程告成,成為靈巖山寺的突出標誌。
明學法師恪守印祖遺訓,用功辦道,將印光大師制定的五條規約作為核心,堅決不做經懺、不收徒、不傳戒、不辦講經法會。他說:「祖師定下來的規約,在我明學手裡一點也不能改,否則我對不起祖師大德,也對不起前來參學的同修。」
曾隨侍明學法師兩年多的照斌師說:「明大和尚把錢看得很淡,他收到紅包連看都不看,便讓我們拿去上繳庫房。不僅這樣,他還常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拿出來,以靈巖山寺的名義捐贈給災區。再者,明大和尚已近八十高齡,按常理完全可以在招待客人的小齋堂用膳,而他卻在大齋堂與全體僧眾一起過堂進餐。許多人勸他到小齋堂吃飯,他說:出家人不能貪圖享受,否則就會妨礙修道。」
(引自法空法師文章《明學長老:繼承印祖遺風 振興淨土道場》)
明學法師將「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作為辦學宗旨,堅持學宗天台,行歸淨土,並將《印光大師文鈔》編為授課的教材之一。要求每個學僧解行並重,勤修三業,務必做到素食、僧裝、獨身。凡有犯者,一律勸退。學僧每天參加早晚課誦,早午二餐集體過堂用齋,周六下午參加公益勞動。學院每年秋季開學都比其他學院早20多天,以便讓學僧收攝身心。臘月初一至廿一日,學僧還須參加廿一天的精進佛七。(引自法空法師文章《明學長老:繼承印祖遺風 振興淨土道場》)
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於1980年12月10日正式開學。明學法師作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始終將培養僧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佛學院招生到學僧畢業,每一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他說:「一個出家人,若沒有堅定的信仰,那麼他學的知識越多,對於佛教越不利。」他特別強調:被錄取的學僧,首要條件,即要有堅定的信仰,堅定的道心,嚴守戒律。在此基礎上,經過佛學院的學習深造,將來才可能成為宏揚佛法、續佛慧命的棟梁之才!(《靈巖祖師道場的守護者——記靈巖山寺明學長老事跡》載2013年08月08日《蘇州佛教》)
2000年前後,蘇州吳中區旅遊局曾在靈巖山腳下修一公園,期望引導遊客買高價票入園上山去寺廟,並承諾和寺廟平分收入,明學知道後堅決不同意,後遭有關部門刁難,明學借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跟一個首長的妹妹據理力爭後,有關部門不再為難寺廟,所以靈巖寺至今保持全國最低門票一元錢。又一日,明學在整理禪房,忽然有一弟子急告:得統戰部通知,蘇州市委某副書記上在上山路上,速到大門口迎接。明學回答,老僧沒空。(轉自凱迪社區蘇州會館)
明學長老在病中精進念佛。
印祖於公曆1940年12月2日往生圓寂,
農曆是十一月初四;
明學長老也是公曆12月2日圓寂,
也是農曆十一月初四,
公曆農曆都是一模一樣。
而且二七為阿彌陀佛聖誕日,
五七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百日農曆二月十五為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
參考材料:
1.百度百科,明學長老條。
2.徐足之《明學長老是出家人的楷模》,載徐足之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2640a20102ecpk.html)
3、大公網專訪明學長老《沒有僧團 寺院也只不過是處旅遊景點》,原文地址(http://bodhi.takungpao.com/sspt/sramana/2015-08/3134594.html)4、《靈巖祖師道場的守護者——記靈巖山寺明學長老事跡》,載2013年08月08日《蘇州佛教》
5、騰訊佛學專訪明學老和尚。
本文部分文字轉引自網絡,皆標明出處,並在文末附有原文網址,小夥伴們可做進一步了解,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特此說明。
歡迎關注王老師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