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學中藥——升麻

2021-02-12 橘香園學堂

【別名】

 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周麻、地龍芽、黑蛇根、苦力芽、苦壯菜、火筒杆。

出處

 《神農本草經》

分類

  辛涼解表藥

【產地】

  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河南西部和山西。

【性味】

  辛、微甘,微寒。

【歸經】

  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溼,止痛。

【主治】

  風寒感冒,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升麻別名龍眼根。性味: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功效: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主治: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葛根別名葛藤 性味:甘、辛,涼;歸肺、胃經。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主治:用於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洩瀉。 

  升麻和葛根 共性為:味辛苦,透疹、清熱。差異為:升麻發表,解毒,升舉陽氣,用於脫肛,子宮脫垂。;葛根解肌,生津止渴,昇陽止瀉,用於項背強痛,陰虛消渴,脾虛洩瀉。

  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鬚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鬚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綠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內服:煎湯,用於昇陽,3-6克,宜蜜炙、酒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脾胃虛寒者慎用。

  升麻根莖含升麻鹼、阿魏酸、異阿魏酸等。興安升麻根莖含升麻環氧醇(Cimigenol)及其木糖苷(Cimigenoside)、興安升麻醇(Dahurinol)、齒阿米素(Visnagin)、齒阿米醇(Visamminol)、異阿魏酸、阿魏酸等。大三葉升麻根莖含大三葉升麻醇等。

     升麻中含咖啡酸在體外能抗菌、抗病毒;阿魏酸能抗血小板聚集;齒阿米醇具解痙作用;齒阿米素也具解痙作用,水提取物能抑制離體腸管及妊娠子宮;異阿魏酸可使動物運動遲緩,趨於鎮靜;興安升麻也有鎮靜、降壓、抗驚厥作用。其主要解痙成分是呋喃色酮類。升麻鹼有刺激性,內服可引起胃腸炎。

  1、治雷頭風,頭麵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煎服。(《醫方集解》清震湯,即《素問病機保命集》升麻湯)

  2、治咽喉閉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兩,馬薊子一分,白礬一分,馬牙消一分,玄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綿裹,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升麻丸)

  3、治喉痺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仁齋直指方》)

  4、治口熱生瘡: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上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千金方》)

小提示:性味:辛、苦,寒;歸肺、肝、腎經。


第一名:東    (獎勵:100積分)

第二名:王獻鋒(獎勵:90積分)

第三名:冬蘭醫者(獎勵:80積分)

第四至十名(獎勵:50積分)

小玲,六樓半,大愛,滎陽中醫,xia靜,商務主持人,等一個人ズ還是等一個故事

第十名之後(獎勵:30積分)

限時次日十點之前回復的答案

會員卡:公眾號菜單欄  「在線學堂——積分兌換」

領取會員卡 方可參與此活動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升麻!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春、秋採挖,除去地上莖苗和泥土,曬至鬚根幹時,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鬚根,曬乾。周升麻(《本經》),周麻(《別錄》),雞骨升麻(陶弘景),鬼臉升麻(《綱目》),綠升麻(《醫學廣筆記》)。1、西升麻,主產陝西、四川、青海、雲南。
  • 學一味中藥,升麻!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
  • 【學中藥】每天一味:升麻!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
  • 每天學一味中藥——升麻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春、秋採挖,除去地上莖苗和泥土,曬至鬚根幹時,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鬚根,曬乾。周升麻(《本經》),周麻(《別錄》),雞骨升麻(陶弘景),鬼臉升麻(《綱目》),綠升麻(《醫學廣筆記》)。1、西升麻,主產陝西、四川、青海、雲南。此外,貴州、新疆、河南等地亦產。2、北升麻,主產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內蒙古等地亦產。3、關升麻,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 【中藥學堂】:升麻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乾燥根莖。相關名:蜜升麻、黑升麻、周麻、關升麻。產地: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亦產。
  • 每日中藥課堂——升麻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春、秋採挖,除去地上莖苗和泥土,曬至鬚根幹時,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鬚根,曬乾。周升麻(《本經》),周麻(《別錄》),雞骨升麻(陶弘景),鬼臉升麻(《綱目》),綠升麻(《醫學廣筆記》)。1、西升麻,主產陝西、四川、青海、雲南。此外,貴州、新疆、河南等地亦產。
  • 每天學一味中藥,桂皮!
    每次4.5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安徽中草藥》)3、治產後小腹冷痛:山桂皮6克,當歸、延胡索各9克,小茴香4.5.川芎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4、治跌打損傷:天竺桂幹根樹皮。研末,調水或酒敷恿處。
  • 每天學一味中藥,陽起石!
    上藥研如粉,用軟粳米飯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溫酒送服十丸,每日兩次。(《聖惠方》陽起石丸)3、治陰痿,陰汗:陽起石(煅,為末),每服6克,鹽酒下。❻每天學一味中藥,僵蠶!❼中藥喝法有講究 ,這么喝最有效!❽長期被溼氣困擾?道醫養生教你如何去溼氣與溼邪!❾每天學一味中藥,小薊!
  • 每天學一味中藥,香薷!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水一盞,煎服七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香薷散)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痛,冷汗出,多渴:香薷60克,蓼子3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6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聖濟總錄》)③治小兒白禿,發不生,汗出: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子母秘錄》)④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稍稍含之。
  • 每天學一味中藥,黨參!
    (《得配本草》上黨參膏)②治小兒自汗症:每日用黨參30克,黃芪20克。水煎成50毫升,分3次服,1歲以內減半。[《江蘇中醫》1988,(9):25]③治服寒涼峻劑,以致損傷脾胃,口舌生瘡:黨參(焙)、黃芪(炙)各6克,茯苓3克,甘草(生)1.5克,白芍2.l克。白水煎,溫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骨碎補!
    浸10餘天,濾取藥液,塗搽患處,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道醫古法中藥香包天然中草藥 無化學添加避邪驅瘟,化溼醒脾、聚香凝神點擊小程序請購⊙道醫問診諮詢,添加微信號:daoismm⊙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❶結緣:道醫秘制端午中藥香囊+端午闢邪符,避邪驅瘟、香體除穢!
  • 每日一味中藥--葛根
    (《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③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升麻、幹葛(細銼)、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升麻葛根湯)
  • 每天學一味中藥,卷柏!
    ❹人體救命通道, 用中藥艾條灸一穴通七經,怕冷的人必灸!❺每天學一味中藥,黃皮核!❻入秋養生三妙招:早搓手,午曬背,晚泡腳!❼偏頭痛反反覆覆?道醫簡單一招就能緩解!❾每天學一味中藥,葫蘆茶!
  • 每天學一味中藥,凌霄花!
    ❹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❺體虛之人不適合刮痧,應該「通三關」,一樣可以通絡排毒!❻每天學一味中藥,苦丁茶!❼你身上藏著粒「速效救心丸」,轉發一次,救人無數!❽舌頭是疾病的"照妖鏡",舌頭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❾每天學一味中藥,枇杷葉!
  • 每天學一味中藥,鬼箭羽!
    ❺每天學一味中藥,乳香!❻養肝就是養命!萬萬不可錯過的養肝秘籍!❼「夜班族」,身體狀況與中藥調理!❽每天學一味中藥,樟腦!❾不是反對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毀掉身體!
  • 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❹每天學一味中藥,千裡光!❺常吃這七種食物,比人參還補!氣血足,身體好,健康無煩惱!❻倒春寒,三大方法預防傷肺的寒邪!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❼每天學一味中藥,車前草!❽咳嗽久了,心臟就廢了!只需吃一物,止咳又強心,遠離心臟病!❾道醫說,保養就是要養著,八種常用中藥,這樣吃最養生!
  • 每天學一味中藥,桑螵蛸!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香櫞!❼女人脾虛不僅老得快,而且百病纏身!6個脾虛的信號,快看看你有嗎?❽三七聯手西洋參,保護心臟,效果翻番!❾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
  • 每日一味中藥--馬勃
    (《聖惠方》) ⑦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口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陳皮(去白)、生甘草、元參、柴胡、桔梗各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粘子、薄荷各一錢,僵蠶、升麻各七分。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李杲·普濟消毒飲) ⑧治臁瘡不斂:蔥鹽湯洗淨,拭乾,以馬屁勃末敷之。
  • 每天學一味中藥,布渣葉!
    布渣葉,中藥名現代的一些中藥專著對布渣都有詳細記載,如《廣東省中藥材標準》、《中華本草》等。二者所載功能基本相同 , 主要功能都是清熱消滯 , 利溼;但在主治方面後者除載有前者的「感冒,溼熱食滯之脘腹痛,食少洩瀉,溼熱黃疸」外 , 還增加了「瘡瘍,蜈蚣咬傷」症候。另二者所載性味相差甚遠,前者載 : 「布渣葉性味甘、淡 , 微寒」 , 後者載 : 「破布葉味酸、淡 , 性平」。值得進一步探討。
  •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龍!
    ❹每天學一味中藥,浮萍!❺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❻道醫,淺談常見的幾個養生誤區!❼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最新!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方案發布!❾一冬最怕堵,一杯就管用!人人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