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周麻、地龍芽、黑蛇根、苦力芽、苦壯菜、火筒杆。
【出處】
《神農本草經》
【分類】
辛涼解表藥
【產地】
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河南西部和山西。
【性味】
辛、微甘,微寒。
【歸經】
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溼,止痛。
【主治】
風寒感冒,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升麻別名龍眼根。性味: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功效: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主治: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葛根別名葛藤 性味:甘、辛,涼;歸肺、胃經。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主治:用於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洩瀉。
升麻和葛根 共性為:味辛苦,透疹、清熱。差異為:升麻發表,解毒,升舉陽氣,用於脫肛,子宮脫垂。;葛根解肌,生津止渴,昇陽止瀉,用於項背強痛,陰虛消渴,脾虛洩瀉。
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鬚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鬚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綠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內服:煎湯,用於昇陽,3-6克,宜蜜炙、酒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脾胃虛寒者慎用。
升麻根莖含升麻鹼、阿魏酸、異阿魏酸等。興安升麻根莖含升麻環氧醇(Cimigenol)及其木糖苷(Cimigenoside)、興安升麻醇(Dahurinol)、齒阿米素(Visnagin)、齒阿米醇(Visamminol)、異阿魏酸、阿魏酸等。大三葉升麻根莖含大三葉升麻醇等。
升麻中含咖啡酸在體外能抗菌、抗病毒;阿魏酸能抗血小板聚集;齒阿米醇具解痙作用;齒阿米素也具解痙作用,水提取物能抑制離體腸管及妊娠子宮;異阿魏酸可使動物運動遲緩,趨於鎮靜;興安升麻也有鎮靜、降壓、抗驚厥作用。其主要解痙成分是呋喃色酮類。升麻鹼有刺激性,內服可引起胃腸炎。
1、治雷頭風,頭麵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煎服。(《醫方集解》清震湯,即《素問病機保命集》升麻湯)
2、治咽喉閉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兩,馬薊子一分,白礬一分,馬牙消一分,玄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綿裹,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升麻丸)
3、治喉痺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仁齋直指方》)
4、治口熱生瘡: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上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千金方》)
小提示:性味:辛、苦,寒;歸肺、肝、腎經。
第一名:東 (獎勵:100積分)
第二名:王獻鋒(獎勵:90積分)
第三名:冬蘭醫者(獎勵:80積分)
第四至十名(獎勵:50積分)
小玲,六樓半,大愛,滎陽中醫,xia靜,商務主持人,等一個人ズ還是等一個故事
第十名之後(獎勵:30積分)
限時次日十點之前回復的答案
會員卡:公眾號菜單欄 「在線學堂——積分兌換」
領取會員卡 方可參與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