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蘭德上演了大四喜,穆科科也上演了德甲首秀,打破了該聯賽的最低年齡出場紀錄。多特蒙德球迷們很高興,而德國隊球迷們無法感到欣喜,因為小哈是挪威人,而大家要「等到」穆科科成為國腳也需要一定年數。此前意志軍團的支持者們喜歡感嘆:如果萊萬多夫斯基是德國人就好了,這樣就能解決克洛澤與戈麥斯相繼離開後,國家隊沒有正印中鋒的問題。現在德國隊球迷們就要感嘆——為什麼哈蘭德不是德國人?畢竟這位金童獎得主只有20歲,從他在德甲賽場上的優異表現來看,他完全適應德國足壇的風格。
高中鋒是德國足壇的傳統強項,不過這種優勢只是曾經,因為有些人會說:箭頭人物缺失,可不僅僅是意志軍團,而是多個足球強國的共同現象。反而是哈蘭德與萊萬兩人,一個來自於挪威另一個是波蘭射手——兩人的國家隊似乎大賽任務比較少。進入拜仁董事會的卡恩,就在談論小哈優秀表現的時候,說出了一個事實:足球強國好像很少有正印箭頭人物,吉魯在俄羅斯世界盃決賽之前,個人數據拿不出手,球迷們希望他坐板凳,德尚就是要把他放在主力陣容中。
這一方面說明了吉魯這種高中鋒的重要性,他們在禁區內形成的支點,儘管自己沒有出色的數據,不過能牽制住對手後防線,為姆巴佩等人創造機會。另外一個現象就是箭頭人物不管在遇到低谷期的德國隊,還是在巔峰期的法國隊,都很稀少,這是強隊共同遇到的問題。筆者球後就從萊萬到哈蘭德,分析正統中鋒容易在非足球強國誕生的原因,首先我們需要從圖片報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作為德國足壇的代表性體育頻道,bild的記者們喜歡說出不同的觀點,穆科科完成了德甲首秀,這些記者列出了事實數據,表明這位多特蒙德小將只是特例,德國足壇普遍在青年球員方面培養不利,遠遠不如英格蘭等國家的U21球員的天賦。該雜誌認為德國足協對於青訓的培養方針有些矯枉過正——太注重孩子們的足球理念建成,從小就讓他們學習體系,忽略了個人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意志軍團球員在小時候,缺乏自由性以及球場創造力的鼓勵。
這就造成了德甲的大部分本土小將很難脫穎而出,實際上這個道理也能解釋正印中鋒容易出在非足球強國,卻很難出現在傳統足球強國的理由:諸如德國隊、西班牙足壇的青訓體系發達且完整,然而固定體系適合培養中場以及邊鋒,中鋒更加看重身體條件。完整的青訓早早就讓小球員確定了未來的方向,在孩子身體長結識之前,很難達到箭頭人物的要求。而哈蘭德也說過,挪威作為非足球強國,本身的青訓體系不是很發達。
這點萊萬的前經紀人也認可,非足球強國沒有固定的青訓體系,反而能給予小球員自由發展的空間,於是身體條件符合箭頭人物的萊萬與哈蘭德就脫穎而出,所以鎮痛中鋒容易在非足球強國誕生。當然對於挪威與波蘭這種不常在世界盃出現的國家隊,由於他們的足球體系化較為落後,所以在中後場尤其是門將的培養上可能不行。筆者球後試想過,如果哈蘭德是德國國籍,他可能在十多歲就能進入青訓體系,被某一家豪門俱樂部的少年隊弄進去。
然而十多歲的孩子,終究不可能符合箭頭人物的條件,畢竟身體還沒有發育出來,所以小哈很有可能就會按照體系化的模式,被當成攻擊型中場培養,反而磨滅了他本身的天賦。「好在」他身在挪威這樣的非足球強國,儘管青訓體系不發達,不過他們不會對小球員進行定向培養,哈蘭德自然成長成為了大中鋒,就能激情發揮自己的才華。萊萬也是這個道理,這些非足球強國不系統的青訓,而且波蘭神鋒的時代稍早些,當時波蘭足球梯隊還不算很完善,反而容易造就正統箭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