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歷史連載135和《三國史》連載05的精讀。歡迎收看。
當曹操忙於在河南招兵張繡,平呂布,袁術時,也正是袁紹成功鎮壓河北農民起義軍,對外擴張勢力之時。
袁紹書初汝南汝陽(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出身一代官僚家庭。他被稱為「四世三代」,「學生舊官遍天下」。他是東漢末年官僚大地主的政治代表。
「三公」是指當時掌握最高軍政權力的三位官員:元帥(掌握全國軍權),司徒(掌握全國政務),司空(掌握全國監察執法)。曾祖父元安在章帝時任司空,司徒,其子元暢在安帝時任司空,元唐在桓帝時任司空,司徒,元帥,其孫元豐在靈帝時任司空,元奎在靈帝時任司徒。
袁家四代都有「三公」當官的人,故稱「四公」。
01.搶佔河北
像袁氏這樣的豪門,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影響深遠。袁紹正是憑藉這一家庭背景進入仕途的。20歲時,他出任濮陽縣長,不久升為中軍上尉。何錦謀罰太監靠他,讓他做司禮校尉。
袁紹反對廢董卓,董卓不敢殺他。他逃離洛陽後,董卓還任命他為渤海太守,賢鄉侯,就是因為擔心袁氏的權勢。關東諸軍哀求董卓,推袁紹為「掌門人」,也與他的期許分不開。
即便如此,他當時也只是渤海太守,連一個州的領土都沒有佔據。191年,關東聯軍破裂後,他將勢力發展到冀州。此時,冀州穆府與駐軍幽州的汾武大將軍公孫瓚之間發生矛盾。袁紹利用這一矛盾,從中漁利。他先上書公孫瓚,請他領兵攻打韓馥。袁紹親自率兵東進,擺出攻打冀州的態勢。
當韓馥攻打公孫瓚時,袁紹挑選了侄子高幹和韓馥的老熟人辛平,荀彧等人前往冀州,向韓馥陳說利害關係,勸他放棄冀州歸自己。韓服是懦夫。他雖然佔地廣,糧食充足,卻沒有謀略。在雙方的軍事威脅下,在袁紹的勸說下,韓馥認為自己無力抵抗,又考慮到自己是袁氏的「舊官」,袁紹不會虧待他,於是不顧手下一些人的反對,放棄了冀州,邀請袁紹擔任冀州牧師。此後,袁紹將韓馥封為汾渭將軍,卻沒有給他一兵一官。
就這樣,袁紹輕鬆佔領了冀州。他以鞠壽,沈培,田豐,許由,馮極,荀陳等為謀士,以顏良,文丑等為將軍,以冀州為基地,向四周擴張勢力。
袁紹一邊鎮壓追擊起義軍,一邊與公孫瓚爭奪地盤。
袁紹捷足先登,佔領冀州,引起公孫瓚的極大不滿。早在191年的10月,公孫瓚就公布了袁紹的十項起訴書,並率三萬大軍攻打袁紹。冀州多地響應公孫瓚。袁紹害怕了,把渤海太守從哥哥公孫範手中讓給了公孫瓚。公孫範到達渤海後,帶著渤海兵進攻袁紹。
公孫瓚任命顏綱為冀州刺史,田桀為青州刺史,單敬為兗州刺史。當時他的勢力相當強大。
02.打敗公孫瓚
192年春,袁紹屯兵廣宗,在界橋以南(今河北蔚縣東清河上)與公孫瓚的部隊激戰。最後公孫瓚失敗,顏剛被殺。不久,公孫瓚再次派兵進攻袁紹,在龍聚集(今山東德州東北)被袁紹擊敗。
兩次挫折大大削弱了公孫瓚的實力。他回到幽州,無法再次出兵向袁紹進攻。
公孫瓚回到幽州後,與幽州刺史劉瑜的矛盾也隨之激化。193年,劉瑜害怕公孫瓚的計劃。他首先向公孫瓚發起了進攻。結果失敗,被俘被殺。就這樣,公孫瓚全部佔領了幽州。
195年,劉瑜舊部鹹玉府等人糾集州兵為劉瑜報仇,招募烏桓人攻打公孫瓚。袁紹乘機聯合鮮輔和烏桓,鮮卑等,集中十萬大軍,共同進攻公孫瓚。公孫瓚接連戰敗,最後退守義井(今河北雄縣)。他在城外築了十道溝牆,並在溝牆周圍築了五六丈高的土臺,臺臺上有望風樓。他自己就住在十尺高的露臺中間,以鐵為門,與妃子們一起自得其樂。
他自豪地說:「兵法說百層不攻,現在我的樓重幾十槳,積了三百萬谷,吃了這些谷,世界軍事變革就快結束了。」他認為他的城市陽臺是堅固的,沒有人能捕捉到它。
198年(建安三年),袁紹率軍圍攻易經。過了一段時間,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崩潰。袁紹軍至京門口矣。199年春,公孫瓚覺得形勢不妙。他派人突圍出城,向黑山軍隊求援。他還派人發信給援軍,以火為名進攻袁紹。不料這封信被袁紹截獲。袁紹見機行事,如期點火。
公孫瓚以為是援軍,領兵在開城進攻,被袁紹的伏兵擊敗,只好再次退到城中。然後,袁紹挖了地道,穿到樓下,用焚燒臺柱的方法將臺地燒毀。當土路下樓到公孫瓚處時,公孫瓚知道大勢已去,吊死了自己的妻子,準備自焚。袁紹大軍趕到,殺了他。
至此,袁紹佔領了河北,青海,幽幽四州,將河北地區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中子團喜為幽州刺史,侄子高幹為并州刺史。
03.元草破
袁紹佔領河北,青幽,四州之後,自以為了不起,志向遠大。既然控制皇帝的想法沒有實現,那就自己做皇帝吧。
如前所述,袁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封袁紹為帝。他在給袁紹的信中曾說:「漢朝失天下已久。獻帝受制於人,沒有實權。豪強遍地,國境線四分五裂。與周朝後期七國爭霸的局面並無二致。誰強大誰就能吞併世界。特別是我們袁家,是上天命做皇帝的。付瑞說得很清楚。現在你們有四個州,幾百萬戶人家。論實力,沒人能比你大。沒有人能在美德上比你高。曹操要扶弱救弱。他如何才能恢復被切斷的命運?「
袁紹看到這封信後,暗中請主簿耿寶為他做皇帝製造輿論,鼓吹「志德衰,元(氏)為黃(帝)陰,宜順天意,順民心」。
袁紹想稱帝,但由於手下將領的反對,只好暫時擱置,直到打敗曹操,於是做了攻打許都的準備。
對於袁紹急於與曹操作戰,他的重要謀士鞠壽勸阻說:「經年興師動眾,百姓疲憊不堪,糧庫無積蓄,賦役沉重。這是一件值得擔心的事情。應先派使者向天子懇求公孫瓚的好消息。重視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群眾負擔。如果上表受阻,就會被譴責為曹操將我們與朝廷隔絕,從而使我們名聲大噪。隨後又攻入溧陽,逐漸經營河南。他們增建戰船,修理裝備,派遣精騎,騷擾曹操的邊境郡,讓他焦躁不安,而我則安心等待工作。不到三年,大事就定了。「
這種不急於對抗曹操的「心動過緩」主張,從當時的條件來看,是有道理的。然而,袁紹的另外兩個謀士察看了比賽後,郭圖催促立刻出兵攻打曹操,認為:
「按兵書之法,兵力十倍於敵,可以包圍他們;兵力五倍於敵,可以攻擊他們;兵力相當,可以對抗。現在袁公以河北之強,兵力眾多,想要攻克曹操,就像反手一樣容易。如果現在不乘機進攻,以後就很難拿下了。」
這種爭先恐後與曹操作戰的想法遭到了鞠壽的駁斥。最終,袁紹接受了審判。郭氏《速戰》主張應命精兵十萬南侵曹操。先是陳兵在黃河北岸渡河,伺機渡河與曹操決戰。不久,官渡之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