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爭之地:袁紹與公孫瓚在此爭霸河北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時拾史事」(微信ID:historytalking)授權轉載。

2017年4月1日,《人民日報》以「辦好建設雄安新區這件大事」為題評論黨中央、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一日之間,雄縣、安新、容城這三個河北縣城名聲大振,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說起來,雄縣、安新、容城三縣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並非名不見經傳。特別是雄縣,這裡曾是五代、北宋時期著名的瓦橋關所在地,三國時期袁紹和公孫瓚曾在這裡展開激戰,爭奪河北地區霸權,再追溯至戰國,荊軻也是在這裡辭別燕太子丹,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歌聲。

看來,雄縣確實是個有故事的地方。今天我們先來說說袁紹和公孫瓚爭霸河北的故事,八一八雄安新區在漢末三國時期的黑歷史。

袁紹接管冀州

袁紹覬覦冀州,由來已久。袁紹曾對曹操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應該承認,袁紹的戰略是有見地的。「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在東漢歷史上就是光武帝劉秀據以龍興鳳翔、平定天下的革命聖地,是有歷史成功經驗的。後來的事實發展也表明,袁紹舉冀州之眾南下逐鹿中原,成功的概率原本很大,只是惜敗於官渡之戰而已。

Tips:《史記·夏本紀》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即大禹治水從冀州出發,歷經十三年,「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其中,冀州乃九州之首

於是,在反董卓聯盟瓦解之後,袁紹立即將獵殺的目標指向了冀州牧韓馥。這時候,發生了兩件不利於韓馥的大事:一是冀州大將麴義反叛,投奔了袁紹;二是公孫瓚舉大軍南下攻入冀州,與韓馥在安平一戰,公孫瓚據以威震塞外的「白馬義從」名不虛傳,韓馥大敗。韓馥頓時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話說韓馥當年來到冀州當州牧,雖說是中央下來的掛職幹部,但依據當時豪族社會的慣例,在具體行政事務方面必須依靠當地豪族出身的士大夫。韓馥大概覺得當地人不可靠,於是另闢蹊徑,任用提拔了自己的一大批老鄉來到冀州當官。這裡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實:韓馥是豫州潁川郡人。在漢末三國時代,潁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人傑地靈之所,荀彧、荀攸、郭嘉、陳群、鍾繇、辛毗、徐庶,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皆出自此郡。韓馥任用了一大批潁川人來冀州任職,主要代表人物有荀諶、辛評、郭圖等。荀諶是荀彧同族,荀彧曾應召來到冀州,可能就是荀諶叫來的。辛評是辛毗的同族。而郭圖,很可能是郭嘉的同族。

潁川集團形成後,在冀州始終具有重大影響,直到袁氏政權徹底覆滅為止。這裡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韓馥在冀州的統治,似乎是同時依靠潁川集團和冀州本土集團,但以潁川集團為優先。這就導致了冀州集團的人對韓馥不滿,審配、田豐「不得志於韓馥」,朱漢「為馥所不禮,內懷怨恨」,可見韓馥與冀州士人的關係是很緊張的,同時,韓馥所依靠的潁川集團在袁紹到來後,紛紛投入了袁紹的懷抱。這樣一來,韓馥在冀州就徹底被孤立起來,事實上成了光杆司令。袁紹個人比韓馥有魅力,這是潁川集團倒向袁紹的原因之一,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汝南鄰近潁川,且同屬豫州,袁紹與潁川集團也可以說是同鄉。

於是,冀州士人與潁川士人在擁護袁紹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他們共同派出潁川大世族的代表荀諶,向韓馥發出了委婉的最後通牒。荀諶的話說得很客氣,大談「讓賢」的道理,但其背後隱藏的巨大勢力的威懾卻足以使韓馥驚悚不安。韓馥的想法,可能是公孫瓚超乎想像的強大真的讓他失去了信心,也可能是他想先把袁紹推到前臺應付公孫瓚的危機,等袁紹解決公孫瓚後,他再來解決袁紹。不管如何,韓馥果然讓出了冀州牧的印綬,袁紹接管冀州。不久之後,韓馥在一個詭異的場合自殺,從政治舞臺上永遠消失。

界橋之戰

韓馥是在公孫瓚的軍事壓力之下被迫將冀州交給袁紹的,所以袁紹並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臨危受命。袁紹接管冀州的時候,正是公孫瓚勢力最鼎盛的時期。能不能打敗公孫瓚,是關係到袁紹能不能在冀州站穩腳跟的首要問題。

然而,公孫瓚豈是易與之輩?公孫瓚長期在薊遼一帶與鮮卑、烏桓作戰,組織了一支專騎白馬的「白馬義從」為核心的突騎部隊,曾經威震塞北,鮮卑、烏桓等遊牧騎兵都要避其鋒芒。並且,當初討伐董卓時,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與袁紹部將周昂發生衝突,公孫越在戰鬥中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大怒,幾乎要與袁紹反目。而袁紹為了穩住公孫瓚,維持聯盟大局,將渤海太守的職位讓給了公孫瓚另一個堂弟公孫範。公孫範頗有將才,率渤海郡兵南下青州擊破黃巾軍的殘餘部隊,一時兵威大盛。公孫瓚攜此兵威,南下來爭冀州,可謂來勢洶洶。公孫瓚在南下之前就已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可見公孫瓚根本沒把韓馥放在眼裡,攻打冀州是穩操勝券、志在必得。

公孫瓚沒有想到的是,突然殺出了袁紹這匹黑馬。袁紹毫不示弱,提冀州之眾,正面迎敵,在界橋南十二裡擊破公孫瓚三萬大軍,陣斬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在後續戰鬥中,袁紹一度被公孫瓚的兩千突騎兵包圍,在敵箭如雨的情況下,田豐拉著袁紹躲到空牆裡,袁紹脫下頭盔甩到地上,豪言:「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得活乎?」主帥勇猛,將士大受鼓舞,袁紹軍士氣大振,強弩兵奮發神勇,殺傷極多,加上悍將麴義的涼州騎兵配合夾擊,公孫瓚大敗,白馬義從的神話隨之結束,以「散去」告終。

公孫家後院起火

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失敗,喪失了白馬義從等精銳部隊。但他在幽州的地盤還在,手裡也還有一些兵力,還沒有完全失敗。公孫瓚回到幽州後,幽州牧劉虞趁公孫瓚兵敗之際,舉兵襲擊公孫瓚,結果反而被公孫瓚打敗。由此可見公孫瓚此時雖然實力大損,但仍保有較強的部隊。

劉虞兵敗後被公孫瓚生擒。正好此時朝廷派使者來給劉虞和公孫瓚封官,公孫瓚遂藉口劉虞曾與袁紹共謀稱帝,借朝廷使者名義,以謀反之罪將劉虞處斬。

白馬義從

按《後漢書·公孫瓚傳》載,公孫瓚出生於一個累世二千石的大豪族,但「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這是說公孫瓚的父親雖然是州郡的大官,但其母親地位不高,可能是其父親家裡的丫鬟、婢女之類的。大概是其父親一時興起,「寵幸」了其母親一個晚上,生下了公孫瓚。所以公孫瓚的出身算不上很好,其「母賤」的缺點在當時講究家族出身的社會環境裡更是容易被人瞧不起。也正是因為這樣,公孫瓚與其他幽州豪族的關係並不好。尤其是在公孫瓚與劉虞的競爭中,面對劉虞高貴的皇室血統,公孫瓚的出身簡直被碾成渣,所以幽州豪族大多對劉虞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劉虞為人仁厚,有長者之風,也是原因之一),而對公孫瓚則嗤之以鼻。與此相應,公孫瓚對幽州豪族採取的也是極端敵視的政策。《三國志·公孫瓚傳》注引《英雄記》載:「(公孫)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才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又載公孫瓚在打敗劉虞之後,「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這裡的「衣冠子弟」、「衣冠善士」指的都是幽州本地的豪族。

公孫瓚本來就已經和幽州豪族形同水火之勢,現在公孫瓚又殺了幽州豪族奉為精神偶像的劉虞,可就在幽州捅了馬蜂窩了。劉虞的從事(州牧屬官)鮮于輔、鮮于銀、齊周(均為幽州漁陽郡人),閻柔(幽州廣陽郡燕國人)紛紛起兵反對公孫瓚。公孫瓚長期在邊塞與烏桓、鮮卑作戰,殺人無數,閻柔利用烏桓、鮮卑人與公孫瓚的仇恨,召集了一支數以萬計的烏桓、鮮卑人部隊,來勢不小。此時,袁紹亦派出麴義及劉虞之子劉和率兵北上援助鮮于輔、閻柔,與公孫瓚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在潞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以東附近)大戰,鄒丹戰敗被殺。

潞縣既失,幽州州治所在的廣陽郡薊縣(今北京市)頓成危城(敵軍都打到通州了,北京城還能守嗎?)。公孫瓚數戰不利,率兵出城轉移到易縣(今河北省雄縣!雄縣!雄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易縣修築圍塹十重,在圍塹中心築京(用土堆成的高臺),高五六丈,又在京上建樓(以箭樓為核心的營寨),樓高十丈,以鐵為門,又令諸將每家各建高樓自守,樓以千計,這一套以眾多樓櫓和重重塹壕組成的立體防禦系統,號稱「易京」。公孫瓚對他所設計的易京十分滿意,聲稱:「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從公孫瓚的話中,可見其在易京不僅是軍事防禦,而且屯田積穀,作了長期固守、觀釁待變的打算。

那麼,公孫瓚為何選擇在易縣建築易京作為據點呢?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易縣地理位置特殊,有易於防守之地利

易縣位於河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澱之北岸,南有易水(今稱大清河),北有巨馬水(今稱拒馬河)環繞,再加上公孫瓚人工修築的圍塹十重,既可以防守來自南面的進攻,也可以防守來自北面的進攻。當時公孫瓚同時面臨著南面袁紹和北面閻柔的威脅,選擇在易縣修建據點,是為了防備袁紹與閻柔的南北夾擊。而且,易縣的地勢低洼,周邊河流眾多,除了易水和巨馬水以外,還有順水、盧水、泒水、聖水等多條河流流經(據考證,當時的河流水量遠大於現在的河流水量),此種地勢不利於騎兵展開。公孫瓚在界橋之戰戰敗後,已喪失騎兵作戰優勢,而袁紹所依賴的麴義的部隊,閻柔所依賴的烏桓、鮮卑部隊,都以騎兵為主力,公孫瓚選在易縣防禦,正可以抵消袁紹和閻柔的騎兵作戰優勢。易縣在北宋時期是楊延昭鎮守「三關」的所在地,三關即瓦橋關、益津關、淤泥關,從三關的關名來看,都與水有關,都是依靠水勢來進行防守的。北宋正是以此水上地形優勢來抵消遼國的騎兵優勢,實際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號稱「水上長城」。因此,公孫瓚在易縣修築易京並據以防守,是具有很大的地利優勢的。

易縣是公孫瓚的侯爵封地

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仍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被封為易侯(封地在易縣,為縣侯)。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豪族多有建造塢堡的習慣做法,塢堡的地點,或在其家鄉故裡,或在其封侯之地。例如董卓被封為郿侯(封地在京兆府郿縣),即在郿縣建造「郿塢」,城牆高厚七丈,十分堅固。公孫瓚的易京高五六丈,堅固程度或許不如郿塢,但其規模之大,有數千樓櫓、十重圍塹,則是郿塢所不能比擬的。

易縣契合讖緯預言

在公孫瓚轉移到易縣之前,有童謠云:「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東漢時期盛行讖緯預言之術,且常常將其牽強附會於現實政治之中。易縣位於幽州和冀州的交界之處,正當童謠中的「燕南垂,趙北際」,其位於河北平原的中心,正當「中央」,其四周河流交分,中為低洼原野,正當「不合大如礪」,因此公孫瓚相信「惟有此中可避世」。這一童謠的編造者,或許是想形容易縣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足以割據一方、獨立於世,但被公孫瓚套用到自己身上,可謂是陰差陽錯。

袁紹當然不能坐視公孫瓚在易京築城屯田練兵,遂盡起冀州之眾,來圍攻易京。最終,公孫瓚被袁紹打敗,身死族滅。問題主要出在公孫瓚身上,自己作死,把手上的一副好牌徹底打爛。

管理失當,沒有發揮易京作為防禦系統的作用

易京中有樓櫓千重,若能相互應援,形成防禦系統,是很難攻克的。但公孫瓚有一個奇葩的觀點,他認為諸將若受到攻擊,其他將領不能去救,如去救,則受攻擊之將領寄希望於救援,必不力戰,所以,諸將要獨立作戰,不能相互救援。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把樓櫓千重的易京分解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山寨,不能發揮整個防禦系統的作用。而且,諸將在面臨袁紹軍的進攻時自知公孫瓚必不來救,往往望風而降。公孫瓚對易京管理失當,自己作死,自然是死得快。

聽信讒言,不敢主動出擊,喪失戰略主動權

公孫瓚本是有些軍事才能的,他雖然說過要固守易京的話,但其實他是不甘心的。他曾打算親自帶領所剩不多的突騎兵,聯合黑山黃巾軍,深入迂迴冀州,切斷袁紹後路。這一計劃雖然有些冒險,但總比困守一城一地要好得多。然而,長史關靖對公孫瓚說:「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公孫瓚聽信了關靖的話,遂不敢出兵。據《三國志·公孫瓚傳》注引《英雄記》,關靖本是一介酷吏,好諂媚而無大謀。此種人物為公孫瓚所信幸,亦無怪乎公孫瓚之亡。

行事不密,通信被袁紹截獲

公孫瓚在固守易京的同時,派其子公孫續前去聯絡黑山黃巾軍,請求支援。黑山帥張燕親率號稱十萬的大軍來援。援軍未至,公孫瓚已知曉消息,乃作書於公孫續,約定內外夾攻的時間和信號。然而,送信人剛出易京,就被袁紹的人截獲,袁紹將計就計,命陳琳偽作公孫續回信給公孫瓚,約定如期舉火為號。屆時,袁紹軍果然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已至,開門出戰,結果不但沒有救兵,而且還中了袁紹的埋伏,公孫瓚大敗而歸,最後的一點兵力喪失殆盡。此時,袁紹軍開始挖地道突破重重樓櫓,直達公孫瓚所居的「中京」之下。公孫瓚自知敗局已定,乃盡殺妻兒,引火自焚而亡。

公孫瓚建造易京據以自守,本已盡得地利之先,但因為自身的原因,有天塹而不能守,終至敗亡。可見成大事者,不光要有天時地利的優勢,人本身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易京所在的易縣就是今雄安新區之雄縣,此地不惟鄰近京津,而且位於華北平原中央,是黃河以北不多見的有大湖大河的聚水生財之地,可謂已盡得地利。但其將來之發展,仍有賴於人的因素,領導者的管理決策是否科學、是否具有進取精神、能否廣泛吸納真正的人才等等,都影響著雄安新區未來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于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中華書局2006年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 秦、西漢、東漢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版。

在長安建都乃千年之計,大漢繁榮至此開始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離開,期間雖然並未一直作為京城存在,但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千軍萬馬避白袍 - 界橋之戰:袁紹四世三公,公孫瓚白馬義從
    古之名將,不乏有騎白馬,披白袍,颯沓如流星者。這裡介紹三國未分時期,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瓚。01白馬長史公孫瓚公孫瓚是東漢末年、三國未分時期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袁紹四世三公,名聲最大,但公孫瓚的戰鬥力卻在袁紹之上。公孫瓚最盛時佔有幽、冀、青、兗四州,而當時的袁紹只是渤海郡守。
  • 三國時期袁紹勢力的興起與發展
    袁家四代都有「三公」當官的人,故稱「四公」。01.搶佔河北像袁氏這樣的豪門,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影響深遠。袁紹正是憑藉這一家庭背景進入仕途的。20歲時,他出任濮陽縣長,不久升為中軍上尉。何錦謀罰太監靠他,讓他做司禮校尉。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二十二)戰之序曲文:小A史蒂芬在《三國志》的記載中,袁紹在接管冀州繼任州牧之後,一路風生水起的就消滅了公孫瓚。但是這種記載可能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從各種其他史料所傳遞出的種種跡象表明,袁紹在這一時期很快就失去了對冀州的實際控制權。
  • 從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看漢代步騎的對抗作戰
    界橋之戰與整個漢末三國時期的諸多場大戰相比,可以說是一場並不引人注意的戰役,雙方的損失都不大;但是從此戰起雙方開始了爭奪河北的決戰,憑藉這一戰,
  • 三國時期,袁紹扮演著什麼角色?
    準確的說袁紹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著名人物。但是袁紹卻是引出三國時期的重要角色。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背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迅速聚集了一撥和他一起打拼的文臣武將,經過多年的發展,袁紹接連拿下并州、青州和冀州,最後在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拿下幽州,至此袁紹拿下四州之地,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此戰之後
  • 三國以步勝騎的經典戰役,使白馬義從全軍覆沒,袁紹稱雄於河北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軍閥之間混戰不休。為了稱雄於一地,許多的軍閥建立起了精銳的部隊。在這其中一支叫做白馬義從的軍隊威震天下。白馬義從是公孫瓚建立起來的。公孫瓚常年駐守北方幽州,燕代之地,長期帶領軍隊和胡人作戰,這使得他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於是,他召集軍中善於騎射的人建立起了一支以白色戰馬作為坐騎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被他命名以白馬義從。公孫瓚依靠著這支精銳部隊打得匈奴人狼狽逃竄。而這支部隊也因此威震天下。
  • 如今的雄安新區,在漢末曾爆發一場大戰,決定了中原霸主的歸屬
    在此次交戰中,公孫瓚軍事集團接連戰敗,一直退到了老巢易京。公孫瓚在易京強化防禦工事,命令軍民屯田儲糧,一方面做好了長期應戰的準備,另一方面聯繫外援,圖謀東山再起。然而,公孫瓚的盟友袁術集團和黑山集團在公孫瓚退守易京期間也接連遭到了曹操及袁紹集團的重創,無暇顧及被重兵圍困的易京。
  • 小小三國說:假如穿越到三國時期,你會輔佐哪位主公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小三國說,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小小,咱們今天的話題是如果穿越到三國時期,你會選擇輔佐哪位主公?三國前期可謂是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個個都想爭奪天下,在經過了一番洗牌之後,比較有實力的,也就那麼幾個了,比如佔據青幽并冀四州的袁紹,還有同為袁氏家族的袁術,曹操在那個時候還算是勢單力薄,無法與這幾方勢力抗衡,那麼各位小夥伴們,如果你們穿越到這個時期的三國,你們會選擇輔佐哪位主公呢?一,袁紹。
  • 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他曾經是劉備的最欽佩的人,是三國早期最強的諸侯,但是晚年貪圖享樂,喪失鬥志,最終落得兵敗自焚的結局。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回顧他跌宕起伏的一聲吧!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漢時的幽州,範圍廣泛,大致在現在的河北、遼寧一帶。
  • 三國之神將趙雲
    少年時代的趙雲被槍神童淵看重,收為關門弟子,兩個師兄分別是設伏兵射死鳳雛龐統的張任和北地槍王張繡。童淵把自己的絕學百鳥朝鳳槍分別教給三人,成就最大的自然是趙雲,在百鳥朝鳳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良,自創盤蛇七探。哥哥趙風招兵的時候隨了公孫瓚,進了白馬義從,所以師成之後的趙雲騎著童淵送的照夜玉獅子,提著童淵送的豪龍膽,同樣進了白馬義從。
  • 北京,易京,雄安
    易京,在今河北雄縣西北。三國公孫瓚在易水建都,命名易京。
  • 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深為虜騎所畏,皆避之塞外。  初平二年,發布檄文討袁紹,不久議和。當時青徐黃巾三十萬,入渤海境內,公孫瓚帥二萬騎敗之,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薊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兗等華北大部分,營建易京,以通遼海。乃自署其將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多置郡縣守令。又遣弟公孫越連結袁術進攻豫州,逐步成為與董卓並立東西的兩個最大軍閥。初平三年初,公孫瓚帥大軍攻袁紹,於界橋與袁軍初次交鋒,被擊敗退兵。
  • 智勇雙全的雄安名將張郃
    提起張郃,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因為張郃不如呂布、趙雲、馬超、典韋、許褚、魏延、張遼、黃忠、關羽、張飛等名將名氣大。但是,要提起諸葛亮斬馬謖的故事可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為什麼要斬馬謖呢?因為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馬謖狂妄自負痛失街亭,迫使諸葛亮退守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事後諸葛亮追責,於是揮淚斬了馬謖。與馬謖對決,一舉拿下街亭的魏軍主帥就是張郃。
  • 袁紹(三十七):袁紹殺麴義的真相以及第一次易京之戰失敗的過程
    麴義的第二個任務就是作為界橋之戰的先鋒。公元191年,即初平二年冬天,袁紹與公孫瓚為了爭奪冀州的地盤必須一決勝負。於是袁紹率兵北上去攻打公孫瓚駐軍的磐河。可是當袁紹走到廣川縣的時候,由於通訊不夠發達,發現公孫瓚早已經南下到了冀州的腹地,袁紹不得不折而南下去追趕公孫瓚,兩軍最終在距離界橋二十裡的地方相遇。這種相遇並不是主觀意願上的相遇,而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偶然式相遇。
  • 袁紹如何成為河北霸主,這句成語起了決定性作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袁紹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事的主角是時任冀州牧的韓馥及時任勃海太守袁紹的兩個謀士高幹和荀諶,但收益的則是袁紹。原文是這樣的: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說……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
  • 正史上,袁紹手下能讓公孫瓚灰頭土臉的人,只有大將麴義一人
    一、界橋之戰,這場仗英雄記有詳細記載,三國演義也基本沿用這一段;麴義大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值得一提的是期間還發生了公孫瓚的敗兵包圍了袁紹,當時袁紹身邊的親兵很少,袁紹臨危不懼
  • 三國史話:劉焉因私心作祟,開啟三國時期群雄爭霸亂世
    本文乃雪峰居士「三國史話」第er節,歡迎批評指正!我們了解到漢靈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給東漢朝廷敲響了喪鐘。雖如此,也不過是一次導火索而已。當時的情況並非得走上後來三國群雄爭霸的局面,也許有人乘機代漢或乘機興復漢室也說不定。因此,我們必須找到造就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的實錘原因。那麼這個因是什麼?說起這個因,就必須講到一個人。
  • 【盤點三國】帶你認識三國歷史上的河北四庭柱!
    而事實上,在漢末三國時期,有著許多的將領並稱,比如:西川四名將、河北四庭柱、曹魏八虎騎等等……這些名將組合有著舉世聞名,而有的只是歷史銀河中的一閃而過。那些舉世聞名的名將組合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耳聞,而更多的名將組合則不被大家所牢記,小編趁現在也帶大家認識一些並不是非常聞名的名將組合,今天要說的就是來自袁紹陣營的名將組合——河北四庭柱!
  • 四面出擊 中心開花 袁紹能否在《九州劫》中再次將曹操逼入絕境?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