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2021-02-07 火爆新遊前線

  說到公孫瓚,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中國史書上第一個白馬將軍吧!他曾經是劉備的最欽佩的人,是三國早期最強的諸侯,但是晚年貪圖享樂,喪失鬥志,最終落得兵敗自焚的結局。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回顧他跌宕起伏的一聲吧!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漢時的幽州,範圍廣泛,大致在現在的河北、遼寧一帶。遊牧民族如烏桓經常突襲漢朝邊疆,劫掠人口財物。烏桓人擅長騎兵,來往如風,讓以步兵為主的漢王朝很痛苦。


  當時公孫瓚擔任幽州守將,敢打敢拼,每次敵軍來臨,都大聲呼喊,熱血沸騰,率領士兵奮勇作戰,如同是進攻自己的仇人一樣。正是憑著高昂的鬥志,公孫瓚屢戰屢勝。公孫瓚好騎白馬,身邊的幾十個親隨也都騎著白馬,等到手握兵權之後,又從軍隊中選擇了三千精兵,全部騎乘白馬,號稱「白馬義從」。每當打仗時,公孫瓚率領白馬義從衝鋒在前,烏桓騎兵望風而逃。一時之間,白馬將軍公孫瓚名揚天下。




  【反殺劉虞、盡失人心】


  公孫瓚被丘力居圍困那一年,朝廷為平定張純之亂,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劉虞是後漢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為人品德高尚,執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輕賦免役的愛民政策,在朝野擁有很高的威望,在少數民族中深受愛戴,他寧死不願為帝也表明他是個忠義士大夫。而公孫瓚任幽州守將,卻與劉虞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劉虞害怕公孫瓚窮兵黷武,又害怕他得志,掌兵權、滅袁紹,後不受控制所以不斷的對公孫瓚制肘,公孫瓚為了報復又違反劉虞節度命令,侵犯百姓,多次劫掠劉送給鮮卑的禮物。劉虞害怕公孫瓚叛變,於是先下手為強,動員十萬大軍去圍剿公孫瓚,沒想到被公孫瓚幾百人擊敗並反殺了。


  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名聲就變差了,所以許多人都反對公孫瓚。特別是公孫瓚擁有了幽州之後,就如同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忽然得到了聚寶盆,每天就知道窩在一角數錢玩。公孫瓚變得異常貪婪暴虐,肆意盤剝百姓,強迫周邊的少數民族交納沉重的財物,供自己個人享受。


  而此時劉虞的從事鮮于輔、周齊等人早就開始謀劃攻打公孫瓚為劉虞報仇。後來鮮于銀更是親率兵馬來到了幽州準備攻打公孫瓚,後閻柔又集結起了鮮卑、烏丸等兵力,再加上漢兵,與公孫瓚在潞河一戰,公孫瓚派出的鄒丹大敗。公孫瓚敗了之後,烏桓峭王、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都加入到了這個討伐公孫瓚的「正義之師」,公孫瓚接連戰敗。




  【偏安一隅 兵敗自焚】


  最後袁紹原本想和公孫瓚講和,但是公孫瓚卻沒有給袁紹答覆。袁紹於是興兵準備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一位將領被袁紹圍困,公孫瓚不肯相救,所以公孫瓚盡失人心。後來袁紹進攻,公孫瓚被袁紹的軍隊包圍,也沒有人來相救。


  公孫瓚也想守住易京,向黑山帥張燕和兒子公孫續求救,張燕和公孫續兵分三路想救公孫瓚,但是袁紹先是埋伏部隊伏擊了公孫瓚,後又命人挖暗道直通最中央公孫瓚的主樓,而此時援兵又未到,公孫瓚自認為無力反抗,又出狠招。公孫瓚竟然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然後引火自焚。


  公孫瓚人生的轉折點應該是出現在他殺了劉虞之後,也正是因為劉虞被公孫瓚所殺,以至於公孫瓚被眾人所反對,招致了十幾萬大軍討伐的局面,但這一切不得不說也是公孫瓚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相關焦點

  • 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與善騎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深為虜騎所畏,皆避之塞外。  初平二年,發布檄文討袁紹,不久議和。當時青徐黃巾三十萬,入渤海境內,公孫瓚帥二萬騎敗之,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薊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兗等華北大部分,營建易京,以通遼海。乃自署其將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多置郡縣守令。又遣弟公孫越連結袁術進攻豫州,逐步成為與董卓並立東西的兩個最大軍閥。
  • 三國白馬將軍誰最牛?不是趙子龍,也不說錦馬超,是他
    在古代戰場有一句俗話說的是,將軍不騎白馬,說是做人要低調,槍打出頭鳥,由於騎白馬會讓他很顯眼,吐露在仇敵的視野傍邊,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龐統,騎劉備的白馬
  • 白馬將軍公孫瓚,其實和董卓並沒有什麼區別
    從小就喜歡看三國的故事,而對個人影響最深的,當然還是那部《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抑曹擁劉的薰陶下,少年時讀三國相關的歷史故事中,對於公孫瓚,總覺得他是個好人,畢竟趙雲的故主,還參加過討伐董卓,白馬義從守衛邊疆,怎麼看都是好人。
  • 公孫瓚麾下三員虎將,劉備曹操各得一人,最厲害的那個卻無人能降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其中雖然是描述的漢末三國那段波瀾歷史,但是其中穿插了太多鮮活的武將,每個都有自己的特點。配合其宏大的戰爭場面和雲譎波詭的計謀策略,讓人慾罷不能。甚至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一次看到之後,都稱之為神書,還把他它當做清軍的戰略教科書使用。
  • 中國史書上的首位「白馬將軍」,為何淪落到自焚而亡?
    遼東一直受到鮮卑的騷擾,漢族與鮮卑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公孫瓚帶著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就撞上了鮮卑數百名鮮卑騎兵前來遼東搶掠,偏偏公孫瓚是一個硬茬,帶著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鮮卑敗逃,聽說漢人裡面有個騎白馬的將軍十分勇猛,從此再不敢輕易進入關塞。
  • 【歷史上的包頭人】紛亂三國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飛將軍」呂布
    呂布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他和他的坐騎赤兔馬都曾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人們心中的尤物。但是呂布的命運並不太好,他的一生在三國歷史的天空像一顆流星一樣划過,並沒有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 三國綽號之群雄篇:飛將、二袁、四梁、八柱、十常侍、十八路諸侯
    八健將——特指東漢末年割據諸侯呂布與馬超手下的八員驍勇戰將。歷史上沒有記載「八健將」稱謂。組合記載於早期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與《三國志演義》。四大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白馬將軍(龐德也有此綽號)、白馬長史——《後漢書·公孫瓚傳》:「 瓚 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 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 千軍萬馬避白袍 - 界橋之戰:袁紹四世三公,公孫瓚白馬義從
    古之名將,不乏有騎白馬,披白袍,颯沓如流星者。這裡介紹三國未分時期,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瓚。01白馬長史公孫瓚公孫瓚是東漢末年、三國未分時期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可能公孫瓚和鮮卑結過什麼仇,一遇到鮮卑人,白袍白馬的公孫瓚就會衝過去一頓暴打。在一次巡邏過程中,與數百名鮮卑騎兵不期而遇。僅帶有數十名騎兵的他,身先士卒殺入鮮卑隊伍,對方死傷數十人,公孫瓚自損十幾人。數次暴擊後,鮮卑和烏桓不敢再戰,只好將公孫瓚的肖像畫拿來做靶子,練習騎馬射擊,射中後皆大呼萬歲,過過嘴癮。
  • 公孫瓚麾下三員大將,曹操劉備各搶走一個,最厲害那個卻無人能降
    東漢末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曹操、孫權、劉備,其實還有很多在東漢和三國之間的英雄人物,比如公孫瓚。公孫瓚長相俊美,武藝高強,被人稱為白馬將軍,他與劉備是同門師兄弟,都是大儒盧植的徒弟。
  • 公孫瓚手下有三位大將,曹操劉備各得一位,剩下一位才是最強的!
    董卓未除的時候就有十八路諸侯出現,但是這其中還有部分諸侯未來,所以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勢力眾多。成王敗寇,人們能夠記住的只有勝者,例如蜀國劉備,魏國曹操以及東吳孫權。除此之外,我們能記住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三國早期勢力最大的公孫瓚,他曾經也是一位稱霸北方的諸侯,公孫瓚手下曾有三位大將。他被吞併後,曹操劉備各得一位。曹操得到的將領公孫瓚手下的田豫是三國中著名的猛將,他起初是跟隨在劉備手下,可是當時劉備要出任豫州刺史,而自己家中老母在不得遠行,所以沒能跟隨劉備而去。田豫和劉備感情很深,臨行前還依依不捨。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此戰之後
  • 【盤點三國】帶你認識三國歷史上的河北四庭柱!
    河北四庭柱,是張國良的評話三國中的概念。為東漢末年時期割據河北的軍閥袁紹帳下的四員大將,河北最勇猛的四位將軍。分別為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庭柱之首——顏良「公元201年(建安五年)兵進黎陽,袁紹仍以顏良進攻單獨守護白馬的曹將劉延。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毫無準備,倉猝逆戰,遂被關羽擊斬。小編點評:顏良一直被認為是袁紹陣中的頭號猛將,而他在三國的歷史長河中少有的記錄都是從袁紹口中得知。少有的出陣卻被關羽輕騎斬殺。
  • 三國中有3位梟雄,正史中武功高強無敵手,演義中咋就成了菜鳥?
    《三國演義》一部,多少英雄豪傑,在三國中演繹了太多的爾虞我詐,也上演過無數的梟雄霸主,但如果和正史相對照,想必我們會發現其中還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正史上就有這三個人物,都是武功高強雄霸一方,打得不敢抬頭的異族梟雄,卻在小說裡成了菜鳥。
  • 三國有兩個「劉岱」:一個被劉備擊敗,另一個是一方諸侯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
  •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空有其才,不得其志」,主要原因竟是這個!
    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真正歷史中的趙雲跟小說形象還是有些差別的。其實趙雲當時在蜀漢集團裡並不受中用,「空有其才,不得其志」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寫照。下面我們先來回顧下他的生平。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國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
  • 三國殺:他是最大的白板,他是最廣的背景布,他是白馬義從公孫瓚
    他叫公孫瓚,遼西令支人。比起他的對手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公孫瓚出身就低下了許多,因為母親身份地位,公孫瓚雖出身貴族然而只得到小吏差事,(所以公孫瓚能和編草鞋的劉備做同學,而袁紹的玩伴卻是曹操)。所幸的是,公孫瓚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後逐步做到中郎將。
  • 三國時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爭之地:袁紹與公孫瓚在此爭霸河北
    經公眾號「時拾史事」(微信ID:historytalking)授權轉載。2017年4月1日,《人民日報》以「辦好建設雄安新區這件大事」為題評論黨中央、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說起來,雄縣、安新、容城三縣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並非名不見經傳。特別是雄縣,這裡曾是五代、北宋時期著名的瓦橋關所在地,三國時期袁紹和公孫瓚曾在這裡展開激戰,爭奪河北地區霸權,再追溯至戰國,荊軻也是在這裡辭別燕太子丹,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歌聲。看來,雄縣確實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 帶你認識三國第一輕騎軍團: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擁有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公孫瓚在《墨三國》中為☆☆☆☆☆ 輕騎。武力:78,智謀:65,幸運:54,魅力:76,統帥74。武將技能分為:連環擊、緊急治療、無雙橫掃、善戰、佯攻。
  • 三國「特種部隊」大盤點
    但在遙遠的三國時期,也有一些類似於現代特種部隊的「精銳軍隊」,這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高順「陷陣營」,公孫瓚「白馬義從」,除他們外,三國還有幾隻威名赫赫的「特種部隊」。1,麴義~先登死士「先登死士」是由袁紹手下大將麴義訓練統領的,麴義作戰勇猛,戰功赫赫,是袁紹早期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麴義特別熟悉羌人戰法,在涼州的時候,就用羌人戰法訓練精銳,參見原文:「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 三國十八路諸侯麾下武力最強十人,劉備榜上有名
    今天對當時十八路諸侯手下的大將武力做個盤點,列出武力最強十人。需要說明幾點的是:第一,只分析十八路諸侯麾下的戰將,不包括董卓一方,第二,時間跨度只限於汜水關和虎牢關之前的打鬥,所以後面曹操追擊董卓時夏侯惇等人,以及袁紹和孫堅相爭時顏良文丑等人(之前這兩人沒來)就不算了,第三,只盤點和分析上場打鬥的戰將,未上場的也不算。第四,說的是演義(其實很無奈,每次都會有人說正史怎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