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公孫瓚,其實和董卓並沒有什麼區別

2020-12-23 憑欄優讀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從小就喜歡看三國的故事,而對個人影響最深的,當然還是那部《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抑曹擁劉的薰陶下,少年時讀三國相關的歷史故事中,對於公孫瓚,總覺得他是個好人,畢竟趙雲的故主,還參加過討伐董卓,白馬義從守衛邊疆,怎麼看都是好人。

遊戲中的公孫瓚形象

現在長大成年,關於三國時代的故事,除了看《三國演義》外,也會看其他正史記載,公孫瓚這個人物的形象,在心中發生了太多的變化,發現他那美好的一面,不過都是《三國演義》給他營造出來的人設,歷史上的公孫瓚,在我看來,不過就是另一個董卓,其才能手段,或許,還不如董卓。

董卓畫像

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

公孫瓚是佔據河北的軍閥嗎?是的,但是大漢北疆的幽州,并州,其一把手長官並非公孫瓚,而是正宗的漢室宗親劉虞,這個劉虞倒是很符合人們心目中標準的漢朝王室的模板,為人寬仁仁厚,甚至是對邊疆地區的異民族都有仁義,對於手下的公孫瓚,是多次勸說他少殺人,只是可惜,公孫瓚不這麼認為,公孫瓚殺人無數,對於敵人,對於敵人統治區域內的百姓,沒有任何的憐憫,白馬義從所過之處,可謂雞犬不留。

北方騎兵

於是,劉虞決心討伐公孫瓚,也得到了北方百姓的支持,只可惜這位劉虞仁義過頭,過於迂腐,為了不傷及百姓,錯過了諸多機會,被公孫瓚反擊擊敗。公孫瓚佔據北面州郡地盤之後,把受人尊敬的劉虞一家老小,全部處決。也正是這個舉動,讓公孫瓚盡失人心,讓他的統治十分不穩。

《新三國》中的公孫瓚

驕奢淫逸,目光短淺。

而最讓我覺得公孫瓚和董卓相似的地方,便是公孫瓚的驕奢無度,他不顧治下百姓的生活艱難,也不顧手下將士是否離心離德,他為自己修了一座高樓,讓自己的妻妾婢女進入其中,只要是年過七歲的男孩,都一律不得進入,另外在高樓中囤積三百萬斛糧食,自己整天在其中和一眾女人享樂。

古代樓閣樣式

而為他傳遞命令的,也都是這些女人,時間一久,他和手下的文武日漸疏遠,哪裡還有什麼心腹,更別說什麼百姓的死活。最後他被袁紹擊敗,舉火自焚,在我看來,未必是袁紹有多麼的厲害,而是他公孫瓚自己作死。手下除了趙雲後來在劉備處混得風生水起,沒有一人出名,而原因其實也簡單,身處亂世,又貪婪,又不重視人才,又驕奢淫逸,這樣的人不兵敗身亡,誰兵敗身亡。

最後,關於公孫瓚參與討伐董卓,歷史上是沒有他的,《三國演義》裡面,把他加上湊數,不過我很贊同《新三國》裡面曹操的分析,這樣的人,即便是參與討伐董卓,也不是出於公心,不是出於大義,只能是因為貪婪和嫉妒,那董卓早期的經歷,和公孫瓚不是差不多的嗎,守衛邊疆,殺人如麻,不過是運氣好,帶兵把持了朝廷,得了權力富貴,而這些,公孫瓚也想要,那就出兵吧。

趙雲當年便是公孫瓚手下

忽然想到以前看過的新聞,國外有哪些中了獎,獲得上千萬上億資產的人,在得到財富的頭幾年裡,過上了奢靡無節制的生活,花錢如流水,但這些人最終的結果,往往卻又都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朋友反目,手足相殘。他們得到了自己能力之外的財富,自己無法駕馭的財富,最終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兜兜轉轉之後,又回到了原點。

易京之戰公孫瓚兵敗身死

可能有能會說,我若是中了大獎,一定會做好合理的規劃,做好財富的分配的,但是仔細想想,若是真的一筆天文數字般的財富砸到了頭上,想要保持理性,能將財富合理的規劃分配,那這個人本身的能力,也會讓他賺到這些財富,而不是憑藉運氣。

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先想想,是什麼樣的人,擁有怎樣的才華的人,才能過那樣的生活,而自己,是否有此能力。決定我們生活的,終究是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說到公孫瓚,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中國史書上第一個白馬將軍吧!
  • 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與善騎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深為虜騎所畏,皆避之塞外。  初平二年,發布檄文討袁紹,不久議和。當時青徐黃巾三十萬,入渤海境內,公孫瓚帥二萬騎敗之,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薊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兗等華北大部分,營建易京,以通遼海。乃自署其將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多置郡縣守令。又遣弟公孫越連結袁術進攻豫州,逐步成為與董卓並立東西的兩個最大軍閥。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在大多數歷史記載中,公孫瓚在經歷界橋、龍湊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南下爭奪冀州的興趣了,反倒是和劉虞打起來了,並且在誅殺劉虞後,公孫瓚的名望跌落谷底,界橋之戰時,公孫瓚徵討袁紹前還發布了袁紹的十大罪過,加之軍力強盛,大家也是更加傾向於支持公孫瓚的,可是你私自誅殺劉虞,加之在內部肅清異己,結果就是,使得原本可以袁紹爭奪河北的公孫瓚集團只能成為對方口中的一塊肉,區別就是什麼時候吃而已。
  • 三國白馬將軍誰最牛?不是趙子龍,也不說錦馬超,是他
    在古代戰場有一句俗話說的是,將軍不騎白馬,說是做人要低調,槍打出頭鳥,由於騎白馬會讓他很顯眼,吐露在仇敵的視野傍邊,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龐統,騎劉備的白馬
  • 白馬義從,界橋之戰,誓驅胡虜公孫瓚
    當時,因為和劉虞、袁術間的一些糾葛,公孫瓚派從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結援拉關係。初平二年辛未(191年),正值討伐董卓,袁術派孫堅攻打董卓,盟主袁紹卻私下以會稽的周昂為豫州刺史,令其偷襲奪得孫堅的陽城。袁術因此又派公孫越助孫堅攻打周昂,結果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亡。於是公孫瓚遷怒於袁紹,屯軍磐河(槃河),並往朝廷上書,列舉了袁紹的十大罪狀,準備報復。
  • 公孫瓚擁兵十萬,而袁紹立足不穩,為啥就是打不過
    十八路諸侯聯合擊敗董卓後,關東諸侯開始了強者生存,弱者消亡的遊戲,最先開打的就是公孫瓚、和袁紹的北方霸主之爭。袁紹打仗靠的是什麼?不僅士兵的多寡、錢糧多少。總結起來就是要靠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在公孫瓚與袁紹的攻伐戰中,這三要素,公孫瓚佔了幾樣?在我看來一樣不佔。
  • 千軍萬馬避白袍 - 界橋之戰:袁紹四世三公,公孫瓚白馬義從
    古之名將,不乏有騎白馬,披白袍,颯沓如流星者。這裡介紹三國未分時期,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瓚。可能公孫瓚和鮮卑結過什麼仇,一遇到鮮卑人,白袍白馬的公孫瓚就會衝過去一頓暴打。在一次巡邏過程中,與數百名鮮卑騎兵不期而遇。僅帶有數十名騎兵的他,身先士卒殺入鮮卑隊伍,對方死傷數十人,公孫瓚自損十幾人。數次暴擊後,鮮卑和烏桓不敢再戰,只好將公孫瓚的肖像畫拿來做靶子,練習騎馬射擊,射中後皆大呼萬歲,過過嘴癮。
  • 討伐董卓三英戰呂布,孫堅拿走玉璽,諸侯聯盟分裂
    宮裡的太監幹預朝政也就是是宦官幹政是漢朝政局動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漢和帝時期十常侍幹政刺殺大將軍何進,預謀董太后宣召西涼刺史董卓進京,從此董卓的軍隊就駐紮在了京城,可以說是引狼入室。董卓進入京城以後先是廢掉了何進擁立的皇帝,然後自己又擁立陳留王為皇上,這樣以來他在京城中就沒有了任何可以反抗他的力量。董卓確實是有虎狼之心,在這個京城裡一點好事也不做,敗壞朝廷的風氣,入住皇宮。
  • 公孫瓚手下3員大將,劉備和曹操各搶走一人,最厲害的卻無人能降
    最出名的就是曹操,孫權,劉備等人,他們是三國的主要人物,但是在三國前期,其實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只是他們以失敗告終。 公孫瓚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一生徵戰沙場,人稱白馬將軍。
  • 以公孫瓚為例,澄清此謠言
    事實上,窮兵黷武的漢末對外敗績絕不算少,本文就以常被認為威震鮮卑烏桓的白馬將軍公孫瓚為例,見微知著,來審視一下漢末的戰績。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匹乘白馬,故以號焉。若按照這種說法,白馬義從就不是什麼打出來的戰績了,純粹是胡人的健者喜歡騎乘白馬,公孫瓚模仿一下,把自己的精銳騎兵也配置了白馬。
  • 中國史書上的首位「白馬將軍」,為何淪落到自焚而亡?
    公孫瓚所在的公孫家,是幽州地面上有數的世代兩千石大官的家族,但是公孫瓚因為母親只是侍妾一類,所以是庶出,封建宗法制度下,"庶出"的孩子不能像正妻的兒子來繼承,家業以及家族顯赫的政治影響力,這也是袁術為什麼鄙視他哥哥袁紹的地方,袁紹好歹過繼給伯父袁成,繼承了袁成的資本,公孫瓚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而作為妾室的兒子,只有對正妻的兒子白白羨慕嫉妒恨的份,一毛錢都拿不到
  • 常山除了趙子龍,還有個土匪王,曾參與討伐董卓,最終被拜將封侯
    然而,常山的猛將並非只有趙子龍一人,在三國時期還出了另外一個名人,他是三國時期名氣最大的土匪王,號稱有百萬之眾,在董卓作亂時,他曾帶著隊伍前往與各路諸侯結盟,最終投奔曹操被封侯拜將,他就是張燕。
  • 三國志·戰略版:(白馬群弓)袁紹、呂布、公孫瓚丨第二賽季
    陣容:白馬群弓陣容戰法解析:以下戰法說明中的數據均為滿級效果決鬥途中,雙方不受繳械和震懾狀態影響,並且可以出發群攻(普通攻擊時對目標同部隊其他武將造成傷害)和突擊戰法;自身為主將時,決鬥後自身受到兵刃傷害降低7%(受武力影響),持續2回合(發動機率35%)推薦戰法:『矢志不移』被動戰法丨傳承自﹙周倉﹚前2回合獲得群攻(傷害率100%)狀態但又50%概率發動群弓(普通攻擊時對目標同部隊其他武將造成傷害)效果,第3回合起每回合提高
  • 董卓出自西涼,馬騰也同樣出自西涼,那麼歷史上他們有沒有合作呢
    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要問哪一隻騎兵部隊最厲害,是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還是曹操的虎豹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最初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則是西涼鐵騎,而西涼鐵騎的領導人,則是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雖然董卓勢力很快就走向敗亡,但以後的歲月中,又有一個人打出了西涼鐵騎的威名,他就是曾跟曹操戰得昏天黑地的西涼猛將馬超。馬超跟董卓同樣出自西涼,且實力都這麼強悍,那麼他們歷史上有沒有一起合作呢?答案肯定是沒有交集,畢竟他們之間差著輩兒。不過馬超的父親馬騰確實跟董卓之間有些聯繫。
  • 平庸不可悲,可悲的是平庸還沒有自知之明
    其實做庸人不可恥,也不可怕,更不可悲。可悲的是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庸人,貪圖名利,卻又怯懦無能,這樣的庸人結局往往很悲慘!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給各州、郡的文書,陳述董卓的種種罪惡,說:「我們受到逼迫,無法自救,盼望各地興起義兵,解除國家的大難。」韓馥得到這份文書,請屬下的從事們來商議,問他們:「如今應當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治中從事劉子惠說:「如今起兵是為了國家,怎麼談到袁紹、董卓!」韓馥面有慚愧之色。
  • 公孫瓚麾下三員大將,曹操劉備各搶走一個,最厲害那個卻無人能降
    東漢末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曹操、孫權、劉備,其實還有很多在東漢和三國之間的英雄人物,比如公孫瓚。公孫瓚長相俊美,武藝高強,被人稱為白馬將軍,他與劉備是同門師兄弟,都是大儒盧植的徒弟。
  • 公孫瓚麾下三員虎將,劉備曹操各得一人,最厲害的那個卻無人能降
    除了魏蜀吳這三家政權外,還有諸多割據藩鎮,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荊州八駿的劉表,虎踞遼東的公孫度以及白馬將軍公孫瓚。這些諸侯當中,白馬公孫瓚的名聲可以說遠揚中外,因為他除了和袁紹爭奪北方外,還經常帶領麾下的「白馬義從」抗擊外族侵略者,而他手下有著三員大將,你知道都有誰嗎?
  • 三國時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爭之地:袁紹與公孫瓚在此爭霸河北
    於是,冀州士人與潁川士人在擁護袁紹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他們共同派出潁川大世族的代表荀諶,向韓馥發出了委婉的最後通牒。荀諶的話說得很客氣,大談「讓賢」的道理,但其背後隱藏的巨大勢力的威懾卻足以使韓馥驚悚不安。韓馥的想法,可能是公孫瓚超乎想像的強大真的讓他失去了信心,也可能是他想先把袁紹推到前臺應付公孫瓚的危機,等袁紹解決公孫瓚後,他再來解決袁紹。
  • 董卓來自西涼,那他和西涼太守馬騰是什麼關係?敵人還是朋友?
    馬騰馬騰是馬超的父親,他的的起點其實是很低的,他們家比較窮,雖然很多人說馬騰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但實際上也有不少史學家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馬騰他家在他爹這一輩其實就開始衰敗了,剛開始的時候他爹還是天水蘭幹尉,算是一個小官吧,不過不久後他爹就丟官了,原因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