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名將,不乏有騎白馬,披白袍,颯沓如流星者。這裡介紹三國未分時期,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瓚。
01白馬長史公孫瓚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三國未分時期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袁紹四世三公,名聲最大,但公孫瓚的戰鬥力卻在袁紹之上。公孫瓚最盛時佔有幽、冀、青、兗四州,而當時的袁紹只是渤海郡守。
公孫瓚出身勳貴,史書稱其貌美,特點是大音聲,也就是聲音洪亮,所以受到涿郡太守青眼有加,硬是把女兒嫁給他。太守疼愛女婿,將他送往名士盧植門下進修,劉備比他進門晚,所以公孫瓚是劉備的師兄。在當時,拜名師是一個極好的門路,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非常容易被推薦進入官場,同時擁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圈。取得優異成績後,公孫瓚舉孝廉為遼東屬國長史,負責對北方的少數民族鮮卑和烏桓用兵。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能公孫瓚和鮮卑結過什麼仇,一遇到鮮卑人,白袍白馬的公孫瓚就會衝過去一頓暴打。在一次巡邏過程中,與數百名鮮卑騎兵不期而遇。僅帶有數十名騎兵的他,身先士卒殺入鮮卑隊伍,對方死傷數十人,公孫瓚自損十幾人。數次暴擊後,鮮卑和烏桓不敢再戰,只好將公孫瓚的肖像畫拿來做靶子,練習騎馬射擊,射中後皆大呼萬歲,過過嘴癮。
02義之所至,生死相隨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公孫瓚勢大,皆因他手上掌握著的一支縱橫天下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互相作為對方的左右翼,以騎射為主,訓練精良,在東漢末期是一支土豪部隊,作戰無往而不利。因胯下戰馬皆選用白馬,崇尚「義之所至,生死相隨」,所以又名白馬義從,是其麾下最精銳的作戰力量。在那個騎兵正從輔助兵種向主戰兵種轉變的初期,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爭霸的資本。
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
由此可見,這支騎兵部隊除了弓箭外,主戰兵器應該是矛。漢朝戟制最盛,矛次之。而到了三國前期,騎兵走上更大的舞臺後,追求刺殺效率的矛得到了更多的應用,三國時期更是矛的天下。
而這時師弟劉備還正在做著安喜縣縣尉,馬上就要揍督郵,揍完就會去大將軍何進手下做一個大頭兵了。其時,公孫瓚已名滿天下,常山趙子龍也只是白馬義從中的一員,還是公孫瓚看不上的那一員。
03先登死士,界橋之戰
公孫瓚佔有幽冀二州,袁紹雖垂涎冀州已經,但並不敢輕舉妄動。其實正逢袁紹和袁術兄弟不和,互相攻伐。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屬袁術,死於袁紹軍的流矢,此事成為袁紹和公孫瓚之間戰爭的導火索。
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兩軍對壘於界橋南(河北邢臺市威縣城東)二十裡處,公孫瓚和袁紹皆親自領兵。公孫瓚軍旌旗鎧甲,光照天地。左軍射袁紹右軍,右軍射其左軍,白馬義從在中央驟起,衝擊袁紹將領麯義的八百先登死士。麯義軍以死士伏於陣前,以千張強弩作為掩護,待對方衝到只有幾十步的時候,方才一聲吶喊,全軍發動。結果是白馬義從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被強弩硬弓和大戟士步兵屠戮殆盡。公孫瓚大敗,失去爭天下的資本,此後連戰連敗,最終自焚於土丘之上。白馬義從成為了傳說,袁紹遂雄霸北方。
此時的趙雲早已跟隨劉備,以另一個白袍白馬的小將身份名滿天下。這一形象,其實更多是來自早期的公孫瓚。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