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萬馬避白袍 - 界橋之戰:袁紹四世三公,公孫瓚白馬義從

2020-12-26 知行讀史

古之名將,不乏有騎白馬,披白袍,颯沓如流星者。這裡介紹三國未分時期,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瓚。

01白馬長史公孫瓚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三國未分時期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袁紹四世三公,名聲最大,但公孫瓚的戰鬥力卻在袁紹之上。公孫瓚最盛時佔有幽、冀、青、兗四州,而當時的袁紹只是渤海郡守。

白馬長史公孫瓚

公孫瓚出身勳貴,史書稱其貌美,特點是大音聲,也就是聲音洪亮,所以受到涿郡太守青眼有加,硬是把女兒嫁給他。太守疼愛女婿,將他送往名士盧植門下進修,劉備比他進門晚,所以公孫瓚是劉備的師兄。在當時,拜名師是一個極好的門路,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非常容易被推薦進入官場,同時擁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圈。取得優異成績後,公孫瓚舉孝廉為遼東屬國長史,負責對北方的少數民族鮮卑和烏桓用兵。

東漢末年割據勢力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能公孫瓚和鮮卑結過什麼仇,一遇到鮮卑人,白袍白馬的公孫瓚就會衝過去一頓暴打。在一次巡邏過程中,與數百名鮮卑騎兵不期而遇。僅帶有數十名騎兵的他,身先士卒殺入鮮卑隊伍,對方死傷數十人,公孫瓚自損十幾人。數次暴擊後,鮮卑和烏桓不敢再戰,只好將公孫瓚的肖像畫拿來做靶子,練習騎馬射擊,射中後皆大呼萬歲,過過嘴癮。

02義之所至,生死相隨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公孫瓚勢大,皆因他手上掌握著的一支縱橫天下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互相作為對方的左右翼,以騎射為主,訓練精良,在東漢末期是一支土豪部隊,作戰無往而不利。因胯下戰馬皆選用白馬,崇尚「義之所至,生死相隨」,所以又名白馬義從,是其麾下最精銳的作戰力量。在那個騎兵正從輔助兵種向主戰兵種轉變的初期,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爭霸的資本。

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

由此可見,這支騎兵部隊除了弓箭外,主戰兵器應該是矛。漢朝戟制最盛,矛次之。而到了三國前期,騎兵走上更大的舞臺後,追求刺殺效率的矛得到了更多的應用,三國時期更是矛的天下。

白馬義從

而這時師弟劉備還正在做著安喜縣縣尉,馬上就要揍督郵,揍完就會去大將軍何進手下做一個大頭兵了。其時,公孫瓚已名滿天下,常山趙子龍也只是白馬義從中的一員,還是公孫瓚看不上的那一員。

03先登死士,界橋之戰

公孫瓚佔有幽冀二州,袁紹雖垂涎冀州已經,但並不敢輕舉妄動。其實正逢袁紹和袁術兄弟不和,互相攻伐。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屬袁術,死於袁紹軍的流矢,此事成為袁紹和公孫瓚之間戰爭的導火索。

界橋之戰

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兩軍對壘於界橋南(河北邢臺市威縣城東)二十裡處,公孫瓚和袁紹皆親自領兵。公孫瓚軍旌旗鎧甲,光照天地。左軍射袁紹右軍,右軍射其左軍,白馬義從在中央驟起,衝擊袁紹將領麯義的八百先登死士。麯義軍以死士伏於陣前,以千張強弩作為掩護,待對方衝到只有幾十步的時候,方才一聲吶喊,全軍發動。結果是白馬義從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被強弩硬弓和大戟士步兵屠戮殆盡。公孫瓚大敗,失去爭天下的資本,此後連戰連敗,最終自焚於土丘之上。白馬義從成為了傳說,袁紹遂雄霸北方。

常山趙子龍

此時的趙雲早已跟隨劉備,以另一個白袍白馬的小將身份名滿天下。這一形象,其實更多是來自早期的公孫瓚。

#三國#

相關焦點

  •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給他帶來了哪些政治資本
    讀《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知道,東漢末年有個很厲害的軍閥……袁紹。當時,東漢王朝非常看重出生,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四世指的是袁紹家族的輩分,袁紹的祖父袁安深受漢章帝信任。四世三公給袁紹帶來哪些政治資本呢?最主要的,還是門生故吏多。在古代,要培植自己的黨羽,就得把自己有關係的親信,學生安插在各個要害部門。自己從中獲得利益,就算皇帝想除掉某位大臣,他也要好好考量一下。袁紹利用這一層關係,結交上層社會的精英分子。
  • 從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看漢代步騎的對抗作戰
    界橋之戰與整個漢末三國時期的諸多場大戰相比,可以說是一場並不引人注意的戰役,雙方的損失都不大;但是從此戰起雙方開始了爭奪河北的決戰,憑藉這一戰,
  • 三國以步勝騎的經典戰役,使白馬義從全軍覆沒,袁紹稱雄於河北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裡,公孫瓚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帶領著自己的精銳部隊以及白馬義從共計三萬餘人浩浩蕩蕩的南下爭奪翼州之地。而袁紹,作為四世三公的他,此時實力並不強大,地盤也很小。此時的形勢是公孫瓚強而袁紹弱。為了與公孫瓚爭奪翼州之地。袁紹親率主力部隊迎戰於公孫瓚。
  • 袁紹是如何起飛的?界橋之戰的經過是怎麼樣的?
    公元一百九十二年初,早已按捺不住的公孫瓚首先向冀州大舉進攻,一時間各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親率兵馬迎擊,界橋之戰爆發,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五千輕騎兵,中間則是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此戰之後
  • 白馬義從,界橋之戰,誓驅胡虜公孫瓚
    至於白馬義從到底是幾十還是幾千,界橋之戰再全面解讀。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匹乘白馬,故以號焉。公孫瓚每聞邊驚,輒厲色作氣,如赴仇。嘗乘白馬,又白馬數十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以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當避白馬長史。」
  • 界橋之戰:兩種蠻族戰術的華北大對決
    而在廣袤南方大地,本地森林之子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於是,幾乎所有的軍閥勢力都會用這些人當兵,以期最快獲得現成戰力。公元191年的界橋之戰,就成為不同蠻族武裝體系的對抗。為了爭奪翼州的控制權,公孫瓚和袁紹兩股勢力大打出手,並將各自接觸到的蠻族士兵與戰術也同步帶入戰場。
  • 正史上,袁紹手下能讓公孫瓚灰頭土臉的人,只有大將麴義一人
    一、界橋之戰,這場仗英雄記有詳細記載,三國演義也基本沿用這一段;麴義大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值得一提的是期間還發生了公孫瓚的敗兵包圍了袁紹,當時袁紹身邊的親兵很少,袁紹臨危不懼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二十二)戰之序曲文:小A史蒂芬在《三國志》的記載中,袁紹在接管冀州繼任州牧之後,一路風生水起的就消滅了公孫瓚。但是這種記載可能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從各種其他史料所傳遞出的種種跡象表明,袁紹在這一時期很快就失去了對冀州的實際控制權。
  • 袁紹為什麼被稱為「四世三公」?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東漢末年軍閥之一,後被曹操在官渡打敗,史稱官渡之戰,自此一蹶不振,最後病逝。《三國》裡的袁紹在很多東漢末年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袁紹被人稱讚為 "四世三公",那麼這「四世三公」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三國時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爭之地:袁紹與公孫瓚在此爭霸河北
    這就導致了冀州集團的人對韓馥不滿,審配、田豐「不得志於韓馥」,朱漢「為馥所不禮,內懷怨恨」,可見韓馥與冀州士人的關係是很緊張的,同時,韓馥所依靠的潁川集團在袁紹到來後,紛紛投入了袁紹的懷抱。這樣一來,韓馥在冀州就徹底被孤立起來,事實上成了光杆司令。袁紹個人比韓馥有魅力,這是潁川集團倒向袁紹的原因之一,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汝南鄰近潁川,且同屬豫州,袁紹與潁川集團也可以說是同鄉。
  • 韓馥曾留給袁紹的陣容有多豪華?兩大猛將,四大謀士,還有一萬強弩軍
    袁紹雖然「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但是才能比起韓馥還是要強上很多,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光環很嚇人,冀州到了他手上才是真正成了他日後統一河北稱雄北方的王霸之地。
  •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白馬義從
    每當有敵情時,公孫瓚怒氣衝衝,如同尋仇一般,帶著人馬衝殺過去,有時還連夜作戰,令烏桓人恐懼萬分!因其常騎白馬,故烏桓人奔走相告曰:遇白馬將軍者應當速速避之。 在與胡虜的作戰中,公孫瓚訓練了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從。 白馬是一種毛色已經褪色的青馬,其年齡大概在六七歲左右。正處在巔峰的戰馬配上騎術精湛的騎士,真是一對完美的組合。
  • 他才是袁紹的第一猛將,顏良、文丑和他比都弱爆了
    而這哥兒倆出彩的地方還是在官渡之戰中,在《三國演義》裡為了襯託關羽的高大形象,顏良、文丑都被關二爺一刀秒了。河北四庭柱裡最出名的當屬張郃,張郃跳槽後,在曹老闆手下那是如魚得水,成了一代名將,不過在袁紹手下,只能說中規中矩。這四個人在袁紹早期創業過程中雖然也發揮了作用,但是卻被一個人的光輝所掩蓋,這個人叫麴義。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
    一、「四世三公」是什麼意思?「四世」跟官沒關係,指的是輩分。
  • 帶你認識三國第一輕騎軍團: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擁有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公孫瓚在《墨三國》中為☆☆☆☆☆ 輕騎。武力:78,智謀:65,幸運:54,魅力:76,統帥74。武將技能分為:連環擊、緊急治療、無雙橫掃、善戰、佯攻。
  • 袁紹麾下最強的五大虎將,雖不輸關張趙馬黃,但無奈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恩格斯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論三國諸侯,其出生於汝南汝陽「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紹就是一位實力強大的典型代表,其在漢末亂世來臨之際,曾誅殺宦官,與董卓對立,更是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漢末最強諸侯,連曹操都忌憚不已。
  • 以公孫瓚為例,澄清此謠言
    嘗乘白馬,又白馬數十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以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當避白馬長史。"如果只看這麼一處記載,白馬義從的由來是說公孫瓚在與胡人交戰時好騎乘白馬,並且將自己的騎兵衛隊也配置了白馬,起名為白馬義從,胡人十分畏懼他,於是口耳相告"當避白馬長史"。
  • 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樣一種家世背景
    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就是他招兵買馬的金字招牌。所謂四世三公是指:他們家祖上先後有四代人曾當過三公這樣的高官。《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記載: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 袁逢 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這裡的「四世三公」不是指的四個人,而是指的四代人。漢章帝劉炟時代的司徒袁安是汝南袁氏第一代擔任三公職位的人。
  • 官渡之戰曹操兵少糧少如何以弱勝強打敗四世三公的袁紹
    在三國的歷史上有兩場膾炙人口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戰役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由以弱勝強的形式取勝的。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的勝利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才打敗的曹操。而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兵少糧草才共用15天,曹操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擊敗四世三公的袁紹的,這裡面有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