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以強亡,是說漢末外戰無敵嗎?以公孫瓚為例,澄清此謠言

2020-12-22 吟風社

漢末雖諸侯林立,卻仍外戰無敵,這是近年來廣為傳播的一個謠言。而王夫之讀通鑑論那句"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似乎又成了這個謠言的有力證據。實際上看完王夫之這段論述的全部就會知道,此處的漢以強亡絕不是在讚揚漢朝的強大,反倒是在批評"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

這句話是說,東漢後期的士大夫為了自己有所作為,對外對內展開了無休止的戰爭,最終招致諸侯林立"漢以強亡",此處的強與其說是強大倒不如說是強橫。事實上,窮兵黷武的漢末對外敗績絕不算少,本文就以常被認為威震鮮卑烏桓的白馬將軍公孫瓚為例,見微知著,來審視一下漢末的戰績。

公孫瓚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論證漢末外戰無敵時常被提及的一支部隊,記載中有

公孫瓚每聞邊驚,輒厲色作氣,如赴仇。嘗乘白馬,又白馬數十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以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當避白馬長史。"

如果只看這麼一處記載,白馬義從的由來是說公孫瓚在與胡人交戰時好騎乘白馬,並且將自己的騎兵衛隊也配置了白馬,起名為白馬義從,胡人十分畏懼他,於是口耳相告"當避白馬長史"。此處記載出自王粲的《漢末英雄記》,然而在同書此段記載的上一句,還提了另一種說法。

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匹乘白馬,故以號焉。

若按照這種說法,白馬義從就不是什麼打出來的戰績了,純粹是胡人的健者喜歡騎乘白馬,公孫瓚模仿一下,把自己的精銳騎兵也配置了白馬。這兩種記載存在於同樣一部史書,在並無其他史料佐證哪種說法更可信的情況下,何以厚此薄彼,只取信白馬義從令胡人畏懼的說法呢?

白馬義從

公孫瓚對烏桓的戰績其實頗不足道

漢末,朝廷對烏桓控制力削弱,烏桓大人各稱王,反叛的烏桓勢力大致如下:

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各稱王,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皆有計策勇健。

其中跟公孫瓚屢次交手的一部首領是丘力居,眾五千餘落,這個勢力真的不強。東漢時期匈奴經歷了南北兩部分裂、天災、漢朝打擊,最終北匈奴政權土崩瓦解,部分西遷,部分降漢,在經歷過多次打擊後留在草原的匈奴人還有多少呢?按照後漢書的記載"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對比之下就知道丘力居的勢力比之昔年匈奴是多麼微不足道了。

我們根據同為東胡的鮮卑推測一下烏桓丘力居的兵力,北匈奴殘餘的十餘萬落兵馬全部被鮮卑接收,整合了匈奴殘餘勢力的鮮卑變得強盛,史書記載鮮卑"稱兵十萬"。當年烏桓校尉耿曄擊鮮卑,鮮卑投降漢朝,此時鮮卑的人口已有三萬餘落,整合了匈奴的十餘萬落殘餘勢力之後,鮮卑的人口當在十五萬落到二十萬落之間。而鮮卑稱兵十萬,平均一落出不了一兵,那麼五千落的丘力居兵力大體上也就三四千人縱然算上其餘各部聯軍,大概也不過一萬多人罷了。

丘力居

估算了丘力居的兵力,我們再看公孫瓚對丘力居的戰績,可謂敗多勝少。

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

公孫瓚擊敗了叛逃入烏桓的中山太守張純,從而升職為中郎將,之後與烏桓交戰了五六年,落得個丘力居抄掠四州,瓚不能御,而一次深入進攻的行動中,公孫瓚更是被包圍了兩百多天,糧食用盡,力戰不敵,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乃與士卒辭訣",好在此時下了大雪,公孫瓚一方雖然損失慘重但畢竟是在城裡,城外的烏桓先支持不住選擇了退兵,這樣公孫瓚才保住了性命。

公孫瓚敗於麴義的羌人戰術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以兩萬餘步兵,萬餘騎兵對陣袁紹的數萬步兵,最終打敗他的麴義所用卻是羌人的戰術。

麴義

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此段記載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公孫瓚"旌旗鎧甲,光照天地"可見公孫瓚此戰所部署的軍隊當是以重甲部隊為主,或許有人會疑惑,白馬義從不是常被看作輕騎兵嗎?我們稍微了解一下漢代幽州騎兵就會知道,史書中幽州以突騎天下聞名,突騎便是敢於衝突敵陣的騎兵,白馬義從作為公孫瓚的精銳,同時兼具騎射和衝擊兩項技能並不是什麼矛盾的事情。此處公孫瓚輕視麴義兵少就直接派騎兵突擊了,但最終大敗於麴義。

東漢的畫像石上,已經可以看出有人馬披甲的具狀騎兵

這段記載第二處值得留意的是,麴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特意強調麴義精通羌人的戰術。這裡我們需要往前追溯,永和年間羌亂爆發初期,羌人由於"歸附既久,無復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因為條件限制,羌人只得以輕裝兵為主,卻做到了屢敗漢軍。我們合理推測,條件如此有限的羌人,面對裝備精良的漢朝正規部隊必然是有其獨到戰術的。面對漢軍屢敗的情況,虞詡提出對付羌人必須要"舍甲冑,馳輕兵,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特意強調放棄甲冑可見,漢軍的重裝部隊在羌人面前的確吃虧不少,如今曉習羌鬥的麴義通過弓弩和盾牌的協同搭配大破公孫瓚的重裝騎兵,很可能就是數十年前羌人擊敗漢朝騎兵的再現。(羌人雖然可能沒有弩手,但以涼州風氣婦女都能彎弓射箭,優良的弓手不難尋到)。

烏桓鮮卑與麴義共破公孫瓚

界橋之戰雖是以袁紹大勝告終,但隨後公孫瓚在龍湊和巨馬水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公孫瓚和袁紹的勢力仍然是處於均勢。兩年後,公孫瓚殺死幽州牧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可謂勢力到達鼎盛。劉虞的從事鮮于輔等人為向公孫瓚報仇,糾集劉虞的殘兵,並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又招募了胡漢兵數萬人,先是攻殺了公孫瓚的漁陽太守鄒丹,之後鮮于輔、烏桓峭王、麴義三方合力,大破公孫瓚,公孫瓚不得不退守易京。

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

不通軍事卻頗有恩德於人的劉虞

鮑丘之戰帶來了連鎖反應,公孫瓚素日無恩德,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地殺死公孫瓚所置的長吏,投向了鮮于輔等人,最終公孫瓚決定長期躲在易京,依靠屯糧和堅城,等待天下有變。而最終的結果,易京之戰,公孫瓚敗亡。

可以說,所謂對烏桓鮮卑戰無不勝的白馬將軍是不存在的,公孫瓚對戰勢力僅五千餘落的丘力居尚且輸多勝少,甚至險些喪命,界橋之戰敗於羌人戰術,鮑丘之戰輸給漢胡聯軍。

漢末外戰無敵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羌亂本身就是東漢衰落的重要原因,再之後崛起的鮮卑,在漢末曾大肆劫掠州縣,朝廷派夏育率騎兵三萬北伐,卻落得十損七八,好在檀石槐壯年去世,鮮卑再度分裂,才未成大患。漢末,諸侯直面的異族敵人往往也不是一個統一的集體,而真正的戰績,實際上也遠沒有網上傳聞的好。

相關焦點

  •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到底強不強?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出自王夫之的《後漢書·郡國志》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字面意思講的是歷朝歷代國家都是因為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只有漢朝(東漢)是因為強盛走向滅亡的。這是筆者今天在此與大家討論的問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大漢名將陳湯在奔襲三千裡,擊破郅支單于後寫給朝廷的軍報裡說到的。
  • 當明遺民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他是在說什麼?
    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夫羌、虜之於漢末,其害已淺矣,驅之迫之,蹙而殺之,而生類幾絕。
  • 「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漢代滅亡的理由真的是因為太強嗎?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在提到東漢的歷史時,就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句評價:「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其實以史為鑑認為這個評價很到位了,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朝一改漢初弱勢,對於強大的匈奴只能和親的對策,開始強勢崛起,無論是西漢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還是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中原王朝無論是國力還是武力都一直遠遠領先周邊勢力。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朝代,縱使國內四分五裂,外戰依然是無敵的存在
    然而中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時代,國內四分五裂,在外戰之上仍是無敵的存在,這個王朝就是漢朝,所謂強漢盛唐,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漢朝即使分化再小,依然可獨擋一面退強敵。漢王朝的傳奇由漢高祖劉邦創建王朝開始就已奠定基礎,隨後漢朝歷代皇帝勵精圖治不斷的開疆拓土,漢朝的版圖不斷擴大。
  • 王夫之為何會發出:「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樣的感慨?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八.後漢恆帝紀 第九條。這句話的原文是「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即:其餘國家的滅亡都是因為變得弱小,而漢朝則是在其強大的時候卻滅亡了。若單從這一句話分析其中的原因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之嫌,結合全文把這句話放到具體語境中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理解作者所要為讀者傳遞的含義。(由於原文篇幅較多不宜全部展開,所以此處只摘出幾句重要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
  • 三國時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爭之地:袁紹與公孫瓚在此爭霸河北
    經公眾號「時拾史事」(微信ID:historytalking)授權轉載。2017年4月1日,《人民日報》以「辦好建設雄安新區這件大事」為題評論黨中央、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其中,冀州乃九州之首於是,在反董卓聯盟瓦解之後,袁紹立即將獵殺的目標指向了冀州牧韓馥。這時候,發生了兩件不利於韓馥的大事:一是冀州大將麴義反叛,投奔了袁紹;二是公孫瓚舉大軍南下攻入冀州,與韓馥在安平一戰,公孫瓚據以威震塞外的「白馬義從」名不虛傳,韓馥大敗。韓馥頓時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何漢朝的強大,反成了其滅亡的根源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寫道:「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原因非常獨特,並非亡於國弱,而是亡於國家太過強剩。王夫之為何會有此一說呢?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朝一改漢初的弱勢。
  • 三國志戰略版公孫瓚值得培養嗎 公孫瓚最佳戰法陣容搭配
    三國志戰略版公孫瓚值得培養嗎?三國志戰略版公孫瓚有用嗎?公孫瓚和龐德誰厲害?不少玩家都想知道三國志戰略版公孫瓚是不是辣雞武將。話不多說,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來了解一下!   2、公孫瓚的屬性裡,物理智力統率速度和魅力都比較的平均,最高的武力成長值為1.88,在滿級狀態下,可以武力能達到225.12點!公孫瓚的兵種適性也是比較出色的,擁有S級弓兵和S級騎兵,這點是比較強勢的。   3、公孫瓚自帶的戰法屬於比較特殊的兵種類型,叫做「白馬義從」,戰法等級是S級,發動概率為100%!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三國志.袁紹傳》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界橋之戰時,公孫瓚四萬大軍集結於界橋,包括精銳的萬餘騎兵部隊,而袁紹主要是步卒,按照常理來說,此戰公孫瓚是基本上穩贏的,戰前的局勢是,袁氏雖然是四世三公,但是袁紹畢竟是剛剛接管冀州,人心並不完全支持袁紹,哪怕是官渡之戰後,還不是有很多郡縣叛變袁紹,所以說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還不足以給他換取足夠的資本,尤其是在軍事上。
  • 無敵玩家對外就不是無敵的?為何有這些離譜的謠言?
    人一多的話自然也就會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謠言,今天小編就帶著各位小夥伴來看一下這些謠言究竟有多離譜。堂皇Zi-O被時停當初《假面騎士Zi-O》播出的時候,好多網友都開玩笑說「時王指的是被時停的王者」。這無非就是調侃小魔王身為時間的王者,卻總是中時劫者的時間暫停技能。
  • 漢末烏桓騎兵:軍隊力量強化的代表,諸侯利益角逐的得力助手
    公元187年,公孫瓚成功打敗了劉虞,佔據了幽州地區,但是並沒有完全控制劉虞的勢力和烏桓等地區。為了奪取被佔領的領土,劉虞等一些殘餘勢力想要聯合袁紹以及烏桓騎兵一起攻打公孫瓚。在《後漢書·公孫瓚》中有著明確的文字記載:「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
  • 王一博ZIC摩託車賽相關謠言的澄清?
    王一博ZIC摩託車賽相關謠言的澄清1、王一博之前參加過ZIC摩託車賽,但並未參加過ZIC超級摩託車賽或速度英雄並獲得積分,所以完全符合報名條件王一博堂堂正正參加ZIC摩託車賽,網傳「他沒有資格報名A1組」「違反規定參賽」等言論為惡意造謠。2、根據報名條件,參加過超級摩託車賽的同排量選手雖然不能報名A1組,但依然可以報名A2組(兩組別車輛要求一樣)。
  • 劉翔前妻轉發謠言傷害文章,且再次澄清未假懷孕騙婚,謠言害人
    10月10日凌晨,劉翔的前妻葛田轉發了一條消息,稱``謠言對人的傷害真的是非常的大'',謠言確實能傷害人。她說以前的「假懷孕和假結婚」雖然無數次被澄清,但還是會有流言蜚語的傳播,這些謠言一直影響這她的生活。
  •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為什麼漢朝會在強盛時亡國
    對於漢朝的滅亡,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這樣的評價: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 就是說,其他朝代都是因為軍事力量弱而亡國,唯獨漢朝是在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的時候亡了國。
  • 從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看漢代步騎的對抗作戰
    界橋之戰與整個漢末三國時期的諸多場大戰相比,可以說是一場並不引人注意的戰役,雙方的損失都不大;但是從此戰起雙方開始了爭奪河北的決戰,憑藉這一戰,
  • 戀情被石錘,迪麗熱巴探班黃景瑜,女方粉絲髮文澄清都是謠言!
    最近網上也有報導說這兩個人有戀情。據報導,黃景瑜的工作車被發現停在迪麗熱巴所在的酒店,這引起人們猜測黃景瑜是否去了迪麗熱巴的酒店,從而猜測兩人之間的關係,他們是否相愛。畢竟兩個人合作過很多次,接吻的場景還是挺真實的。不過很快就有粉絲澄清是謠言,網友們也逐漸相信二人戀情是緋聞。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由於被公孫瓚擊破的這夥黃巾軍是從青州徐州入侵到渤海郡的,所以公孫瓚順勢以渤海郡為根據地向南發展,把勢力擴展到青州和徐州是非常合理應當的事情。他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徐州的陶謙也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期間與公孫瓚建立的盟友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公孫瓚在這一時期的實力應該是非常的雄厚。
  •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漢末的幽州,作為帝國東北邊陲而長期為本地土族勢力所把持。尤其顛覆性在黃巾之亂結束後,失去控制的地方勢力開始彼此攻伐與兼併。這片土地也就瞬間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困局。除北方邊界的遊牧勢力騷擾,還有不斷從南方湧來的強藩袁紹。
  • 公孫瓚手下3員大將,曹操和劉備各得一個,還有一位被袁紹處死
    而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開始響應起義,各地的群雄都紛紛崛起,想要趁亂分得天下。而其中最著名的豪強就屬袁紹、曹操、公孫瓚、孫策和劉備等人,而混亂初期,公孫瓚等人的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公孫瓚為漢末的一個武將,由於相貌英俊,為人圓滑聰慧,所以就被當地的太守看中,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