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遺民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他是在說什麼?

2021-01-09 蕭武

這段話出自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經常被人理解為漢朝似乎是因為太強大了而走向滅亡,但並不是表面的意思,先來看一下王夫之的原文。

王夫之 《讀通鑑論》卷八 ○桓帝 【九】: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夫羌、虜之於漢末,其害已淺矣,驅之迫之,蹙而殺之,而生類幾絕。非以紓邊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於不傾,而艾之若此其酷。人長樂殺之氣,無虜可殺而自相為殺。自相殺,則自相敝矣;自相敝,則僅存之醜類,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佳兵不祥,遂舉曠古以來富強卓立之中夏趨於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可以看出,王夫之的本意並不是說當時的漢朝真的有多麼強盛,而是說,在漢朝末期的桓靈二帝時期,士大夫想有所作為已經很難有什麼渠道了,只能通過立功邊疆來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

但在王夫之看來,漢朝中後期時,無論匈奴還是羌人,實際上都已經衰落了,最多也就是零散的劫掠邊境,不構成對漢朝的嚴重威脅了,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但為什麼仍然要打呢?就是因為內部政治鬥爭的需要。

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其實不是在桓靈二帝時期,而是竇憲北徵匈奴,也就是」勒石燕然「那次。竇憲是因為受到皇帝猜忌,為了避禍,但又希望能夠保持對朝廷的影響力,才主動請求北伐匈奴。但實際上當時匈奴已經嚴重衰落,根本沒有什麼大規模入侵內地的能力。

竇憲之後,東漢也經常有人通過主動討伐邊疆蠻夷部落,來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個習氣一直延續到漢朝晚期,形成了士大夫和民間都崇尚武力的習慣。民間崇尚武力的人多了,就容易變成盜賊,地方上的官吏也就要練兵討伐,從而造成了軍隊規模擴大,逐漸脫離中央控制的局面,也就成了軍閥。最後,則演變出了袁紹、曹操、孫權、劉備這種軍閥割據的局面。

王夫之這個觀點,其實也是典型的儒家的觀點。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國之重器,不要輕易擺弄,也就是不要弄兵。弄兵雖然能在短期內獲得政治和軍事上的好處,但從長期來看,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因為在朝堂上遇到比較大的阻力,所以王安石就想通過建立邊功來為自己的改革爭取正當性。這時候,其實西夏已經開始衰落了,吐蕃部落更是早已無力侵擾內地,但通過王韶、李憲出兵討伐,佔領了大片地區。

宋神宗死後,司馬光當宰相,觀點就和王夫之基本上是一樣的。司馬光認為,開拓河湟雖然拓地千裡,但實際上那些地方對宋朝來說並沒有什麼用,不但出兵徵討耗費大量的錢糧,討平之後駐軍佔領,也需要耗費大量錢糧,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所以,司馬光主張放棄河西之地。

司馬光死後,尤其是宋哲宗親政之後,又開始搞變法,同時也開始繼續開邊功。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宋徽宗時期。蔡京為了表明自己是王安石變法的繼承人,就支持童貫繼續討伐西夏和當時已經非常零散的吐蕃部落,來建立邊功。

所以,看上去宋徽宗時期宋朝簡直到了最強盛的巔峰期,不僅對西夏進行了持續的打擊,還與新崛起的金國夾擊,滅了遼國,恢復了幽雲十六州。但恰恰是在這個巔峰期,金國發現了宋朝有可乘之機,南下伐宋,滅亡了北宋。

那麼,王夫之說這些的意思是什麼呢?

王夫之本人以明朝遺民自居,入清之後,隱居衡山不出,著書立說,以終殘年。但只要看過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就會發現王夫之看上去是在評論歷朝歷代的歷史,但實際上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在反思一個問題,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王夫之這樣評論漢朝滅亡的教訓,其實也是在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這個說法裡的漢,實際上在王夫之那裡,更多的是在說明朝。

為什麼說是明朝」以強亡「呢?因為,在明亡之後,清初遺民反思之後都認為,崇禎帝繼位後,明朝已經面臨著內部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的威脅,外部又有女真清朝的崛起。在這種情況下,理智的做法應該是先內後外,先和女真講和,全力平定內部叛亂,再以全力對付清朝,而不應該同時在內外兩個戰場上作戰。

實際上,這個看法在崇禎帝登基時,在士林中也有不少人私下是同意的。甚至崇禎帝本人也是認可的,他任用袁崇煥的時候,也很清楚,袁崇煥所謂的三年平遼,實際上就是和清朝達成和平協議,來為明朝爭取一點喘息之機。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明朝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就是大家都知道議和是對的,但誰也不敢公開說。只要誰敢公開說,就要被千夫所指,被世人所唾棄。陳新甲就是因為對外洩露了崇禎帝有對清議和的意思,在輿論壓力面前,崇禎帝面子上掛不住,才殺了陳新甲,以表示他沒有對清議和的意思。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明朝從建國以來,從不接受敢公然與明朝抗禮的平等基礎上的和平協議。哪怕是在英宗被俘的極端情況下,明朝的議和姿態也是非常高的。

而到明朝末期,掌握社會輿論的所謂清流和東林士大夫們,正是用這個標準來要求當時的當權者的。但無論崇禎帝,還是袁崇煥、洪承疇,都不能不顧忌輿論壓力,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在內外兩個戰場上長期消耗,直到明朝滅亡。

所以說,王夫之所謂的」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實際上是對明朝滅亡教訓的總結。因為,政治不僅需要強硬,也需要在該妥協的時候主動妥協,始終堅持強硬姿態,最後就變成了逞強和硬撐,就名實俱失了。

相關焦點

  •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到底強不強?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出自王夫之的《後漢書·郡國志》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字面意思講的是歷朝歷代國家都是因為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只有漢朝(東漢)是因為強盛走向滅亡的。陳湯領軍三千裡奔襲,孤軍深入破郅支單「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是王夫之比較前朝滅亡原因寫下的,王夫之本意認為,其他朝代都是積貧積弱才滅亡的,而東漢是因為軍事徵伐過度人口凋零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王夫之為何會發出:「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樣的感慨?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八.後漢恆帝紀 第九條。這句話的原文是「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即:其餘國家的滅亡都是因為變得弱小,而漢朝則是在其強大的時候卻滅亡了。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王夫之在文章的開頭就旗幟鮮明的亮出他的觀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已成不可逆轉的事實,但漢朝對邊疆的掌控卻是很牢靠的,這也就杜絕了像很多朝代滅亡是被外族侵略造成的可能性。無論是東漢末年曹操遠徵烏桓的大勝,或是即便到了東漢滅亡之際涼州還被其牢牢統治,都可見其所言非虛。
  •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為什麼漢朝會在強盛時亡國
    對於漢朝的滅亡,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這樣的評價: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 就是說,其他朝代都是因為軍事力量弱而亡國,唯獨漢朝是在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的時候亡了國。
  •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強漢為何而亡,你知道原因嗎?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是王夫之的一句評論,可謂是一針見血,他所說的國強或國弱,指的是相對於周邊敵國而言。歷史上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國力衰弱,被外敵或國內起義軍給滅了。而漢朝卻比較特殊,它的滅亡並非國家的軍事力量衰弱,那麼強漢為何而亡,你知道原因嗎?
  •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何漢朝的強大,反成了其滅亡的根源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寫道:「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原因非常獨特,並非亡於國弱,而是亡於國家太過強剩。王夫之為何會有此一說呢?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朝一改漢初的弱勢。
  • 「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漢代滅亡的理由真的是因為太強嗎?
    在提到東漢的歷史時,就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句評價:「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讀史的時候對於東漢的評價,這句話的意思是,歷代政權的更替一般都是因為國力衰弱,軍隊無能,導致外敵入侵而滅亡,唯獨東漢是因為國力太強盛,最後內部爭權奪勢,造成三足鼎立的狀態而亡。
  • 漢以強亡,是說漢末外戰無敵嗎?以公孫瓚為例,澄清此謠言
    漢末雖諸侯林立,卻仍外戰無敵,這是近年來廣為傳播的一個謠言。而王夫之讀通鑑論那句"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似乎又成了這個謠言的有力證據。實際上看完王夫之這段論述的全部就會知道,此處的漢以強亡絕不是在讚揚漢朝的強大,反倒是在批評"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
  • 國恆以弱滅,為何漢獨以強亡?曹操說出了鮮為人知的秘密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縱觀歷代王朝更迭,許多人都贊同了這一觀點。比如強盛的唐朝亡於藩鎮割據,富庶的宋朝亡於軍事上的短板,而東漢的崩盤卻幾乎是突然發生的。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國以弱亡,獨漢以強亡。漢軍體制有什麼優勢?
    在漢初,有非軍功不得封侯,非列候不得任宰相的制度,就是為了激發人們在疆場樹立軍功。即便是漢朝中後期,想要晉升更快,其他方式都不如依靠軍功來得更為神速。與之同時水漲船高的自然是社會地位和待遇。漢朝時,軍人絕對是高薪行業,雖然高風險,但是回報也極為可觀。
  • 國恆以弱亡,獨漢唐以強亡,那麼強漢盛唐的武功到底誰更強?
    愛好歷史的人,討論歷代武功的時候,都喜歡把漢唐並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對於兩朝對外的戰力,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把成吉思汗的武功算在漢民族身上,所以爭議頗多,今天,我們淺談一下這個問題。一、中外交通的不同:漢朝時期,人們對漠北和西域不熟,也沒有書籍可供參考,可以說是開荒者,君不見李廣難封,不是因為迷路,就是找不到匈奴部隊,霍去病迂迴穿插,也是靠了匈奴嚮導,張騫一路荊棘,也是因為走了很多冤枉路,但到了大唐時期,經歷了那麼久的中外交流,甚至南北亂世,可供參考的資料或者人就太多了,這是一個客觀因素。
  • 大漢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繁榮強大的王朝,看看他的君主們
    漢朝十三州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長久強盛繁榮昌盛的朝代,有「強漢盛唐」,「國恆以弱亡,唯漢以強亡」之說,足可見漢朝強大的實力。但漢高帝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開國難度以及性格豁達之上,除此之外,劉邦重新將秦朝的統一繼承下來,採用德法兼用的制度,對老百姓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開創四百年大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久的繁榮昌盛朝代。因此漢高帝劉邦無愧於明君之稱。 惠帝劉盈以及他的兩個傀儡兒子 高帝劉邦去世後,長子劉盈即位。
  • 世人常說的『獨漢以強亡』,大漢王朝滅亡前究竟有多強?
    特別是司馬遷,他編寫的《史記》,被稱為「25史之首"。我國偉大文學家魯迅曾這樣評論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可見其文學價值之高!公元8年,王莽欺漢室幼主而奪了皇位,建立新朝。但沒有維持幾年便引起社會矛盾激化。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皇都,殺了王莽。新朝就這樣被推翻了。公元25年,漢室後起之秀劉秀掃清所有軍閥割據,建立了東漢。定都洛陽。歷史上也將西漢和東漢稱為前漢和後漢。
  • 強強對比,漢和唐誰更強,就這一點大唐比不上「獨以強亡」的大漢
    五千年的歷史,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你知道中國從古至今經歷了多少個朝代嗎?又有多少個帝王嗎?那兩個朝代最強,如果讓你選擇其中一個,你會選朝呢?如果知道,說明你對我們國家的歷史還是蠻了解的。如果不知道,就往下看吧。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我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有歌訣道: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 *ST國恆或創信披紀錄:遲到年報現169頁空白
    *ST國恆2013年的年報披露時間,從原計劃4月30日一直推遲至7月5日。2013年,*ST國恆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4.2億元、-2.26億元,同比下降52%、407%。*ST國恆稱已經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繼續停牌,等待深交所是否予以暫停上市的決定。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虧損1050萬元。
  • 華工科技股份轉讓:國恒基金認繳45億元
    經過公開徵集及綜合評審,武漢國恆科技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國恒基金」)符合本次公開徵集轉讓的受讓方基本條件。最新消息顯示,國恒基金認繳出資金額達45億元,同時國恒基金合伙人及出資結構均出現變化。
  • 獨漢以強亡,這東漢最後軍魂事跡,又有幾人知
    不僅如此,這數千騎兵還願盟誓,只要此人同意,他們馬上改旗易幟退出叛軍,並護送他回家。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裡《後漢書》這被記錄進正史的短短數言,讓人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英雄。他就是傅燮,一個用威望可以讓悍不畏死叛軍臨陣倒戈之人!
  • 何以稱強漢?
    傅介子奉命出使解決此事,樓蘭王貪圖漢朝的財物,以為傅介子會帶金銀財寶給他,但沒有想到包袱裡的是匕首;樓蘭王命喪黃泉。傅介子向樓蘭宣告:「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當年陳湯進軍中亞,宣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時,西漢實際上已到了風燭殘年。陳湯死後沒幾年王莽就篡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