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知道,東漢末年有個很厲害的軍閥……袁紹。
當時,東漢王朝非常看重出生,袁紹家族四世三公。
四世指的是袁紹家族的輩分,袁紹的祖父袁安深受漢章帝信任。而其兒子,孫子都當過太尉,宰相之類的高官,這些人就是袁紹的曾祖,爺爺,父親,叔父。
三公才是官職,秦和西漢的三公是指,太尉,監察御史,丞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國務院總理,紀檢委書記。到了東漢,三公變成了,司徒,司空,太尉權力有所下降。
四世三公給袁紹帶來哪些政治資本呢?
最主要的,還是門生故吏多。在古代,要培植自己的黨羽,就得把自己有關係的親信,學生安插在各個要害部門。自己從中獲得利益,就算皇帝想除掉某位大臣,他也要好好考量一下。袁紹利用這一層關係,結交上層社會的精英分子。
比如,冀州原先是韓馥的。袁紹,來到那塊以後,韓馥對他以禮相待當地的豪強士大夫都看在袁紹的祖輩的名望上歸附。韓馥更是把冀州讓給了他。這就是袁紹祖上四世三公,給他的最大政治資本。冀州當時號稱帶甲百萬,要打天下總得有兵,袁紹兵不血刃拿下這個地方。
有人講袁紹是個大草包。這話講得対嗎?
講這話的人,主要是認為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表現的實在差勁,10萬大軍,被曹操三萬左右的人馬殺得大敗。
小編認為光從官渡之戰來反應袁紹的能力是不全面的。
小編帶大夥了解袁紹另一場成名之戰……界橋之戰。
袁紹曾經答應公孫瓚平分冀州,結果袁紹把冀州獨吞了,就這樣因為冀州的歸屬問題,還有公孫瓚的兄弟因為袁紹的原因戰死。結果兩個人勢不兩立。最後在冀州的界橋一線大戰場。
公孫瓚是長年駐守幽州的軍閥,手上有支王牌部隊叫白馬義從。這支是東漢帝國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常年和匈奴、烏恆這些少數民族作戰有有很強的戰鬥力。在平定黃巾之亂時兩萬白馬義從騎兵對陣三十萬黃巾叛軍,斬敵七萬,俘敵三萬。但是,就這樣一支作戰強悍的部隊,在界橋被袁紹全部殲滅。
另外,袁紹雖然號稱四世三公,但有個問題,他是庶出。在這個大家族裡其實地位不高。袁術就一直聲稱袁紹只不過是家族裡的奴才。但他並沒有自曝自棄,也沒有官二代的架子。
而是,儘可能的結交天下豪結,董卓亂政殺了袁紹的族人。很多人站出來,要為他報仇,可見他還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不然,討伐董卓時十八路諸候聯軍為什麼選袁紹做盟主呢。北方四州,也是憑他個人的能力打下來的。
總結,小編認為袁紹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要不是遇到曹操這個對手東漢末年的格局還很不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