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孤島」脫貧了-國內頻道-內蒙古新聞網

2020-12-17 內蒙古新聞網

  新華社太原10月2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儘管四面環水,出入都需乘船,但山西河曲娘娘灘村87歲的李順奇仍然堅持住在這個黃河「孤島」上。兩個月前,普查人員進村重新核查了他的脫貧信息,一切都符合脫貧標準。

  娘娘灘位於黃河中央,大小約300畝,最多時居住著120多人,村民全部姓「李」。去年,全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雖受疫情影響,但今年沒有返貧風險。

  歷史上,這裡曾是有名的「縴夫村」。由於耕地稀少,村民們大多外出跑船拉縴,到上遊拉煤炭等。

  「這是老天爺給的生計。」1933年出生的李順奇說,以前除了種地,娘娘灘只有這條活路。

  種地相對安穩。娘娘灘號稱耕地有996畝,實際上並沒有定數。因為地大部分是「灘皮地」,黃河一發大水,畝數就減少,水勢退去,河灘重新露出來,地又多一些。

  李順奇說,灘皮地費力不高產,下地幹活,人和騾子都得坐船,幾百米遠也得帶一天乾糧,畝產卻只有幾百斤。

  「搬船漢的飯,拿命換。」種地吃不飽,村民們只能冒險去跑船。

  這是個又累又危險的職業,也曾經是黃河兩岸幾千年抹不掉的貧窮符號。一條木船載重幾十噸,四五個人要把身體弓成「問號」,一路拉到包頭,甚至更遠的銀川,裝上貨物再順流而回。

  無論種地還是跑船,都抖不掉祖輩相傳的窮日子。1980年一場凌汛迫使大多數村民搬上岸,跑船也逐漸退出歷史,但村裡沒有別的產業,村民們越過越窮。

  「是精準扶貧救了娘娘灘。」娘娘灘村村主任李佔春說,2014年村裡識別出貧困人口19戶38人,各種扶貧政策相繼落地,3年就實現了整村脫貧。

  李順奇就是個最生動的例子。過去,他在黃河裡跑了20多年船也沒擺脫掉貧窮,現在終於靠兜底脫了貧。他和老伴都享受低保、養老金和高齡補貼,加起來一年有1.7萬元。去年,他住院花了5000多元,受惠於醫療扶貧政策,最終只掏了不到300元,因病返貧成為過去。

  「現在日子好了,大米、白面吃都吃不完,逢年過節扶貧工作隊還上門送慰問品。」李順奇說。

  51歲的李歡明一家靠生態扶貧和金融扶貧擺脫了窮日子。現在,他當上了護林員,當地政府還幫他貸款5萬元入股了一家酒廠,每年加起來能增收11800元。他說,自己原來想打工找不到活兒,現在一年到頭閒不住。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脫貧之後,娘娘灘村仍然享受著各種扶貧政策,努力鞏固脫貧成果。

  河曲縣扶貧辦主任許旺全說,河曲縣2018年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但扶貧工作始終沒有鬆勁,今年生態扶貧預計產生勞務費1638萬元,光伏扶貧收益4000多萬元,全縣所有脫貧戶都有幫扶辦法。

  「脫貧只是幸福的新起點,現在農村道路四通八達,高速路也修到了縣城邊,移民新村更有活力,農民脫貧後的日子只會越過越好。」許旺全說。

相關焦點

  • 呼和浩特新聞網、呼和浩特融媒體傳播中心榮獲內蒙古新聞獎
    26祖國 我是你的驕傲融合創新(漢)集體(電視新聞中心 新媒體中心 新聞綜合頻道 經濟生活頻道等)12天36場融媒體直播2019-09-16至2019-09-27騰格里新聞客戶端、騰格里新聞微信公眾號、內蒙古衛視頻道、內蒙古新聞綜合頻道等27熱淚盈眶!
  • 領略壯麗河山 助力脫貧攻堅《奔跑吧·黃河篇》受喜愛
    導語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指導的《奔跑吧·黃河篇》12月4日在浙江衛視開播。作為《奔跑吧》的脫貧攻堅主題特別季,本季節目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在黃河生態經濟帶開啟一場別樣的奔跑之旅。
  • 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告別貧困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新華社太原10月14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曾當過20多年黃河縴夫的山西河曲農民李二不郎,現在每天都在黃河岸邊散步。這位87歲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沿黃各省(區)多位扶貧幹部和黃河文化學者說,隨著國家扶貧政策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20世紀80年代初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已告別貧困。李二不郎生活的村子叫娘娘灘村,四周環水,是黃河上的一個「孤島」,也曾是有名的「縴夫村」。
  • 黃河內蒙古河段出現流凌
    本報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  (記者張棖)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獲悉:23日8時30分,受強冷空氣影響,黃河內蒙古三湖河口河段首次出現流凌
  • 黃河內蒙古段封河累計523公裡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張巧珍 實習生 劉炳廷)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廳了解到,近期受天氣大幅降溫影響,黃河內蒙古段持續封河,截至12月16日,黃河內蒙古段累計封河長度達523公裡(含萬家寨庫區65公裡)。
  •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之內蒙古:講好祖國北疆的黃河故事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內蒙古博物院院長 陳永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約內蒙古
    千百年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作為兒女的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這位母親?這一次,《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邀您一起走進我們的黃河母親河用文藝的形式讓國寶活起來!內蒙古!風吹草低見牛羊!
  • 淤築大村臺 早圓安居夢--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
    新華社濟南4月12日電 題:淤築大村臺 早圓安居夢--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  新華社記者閆祥嶺  「過去,要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借錢、三年還帳。但按現在的進度,我們半年後就能在新村臺上建新房!」在山東省東明縣焦園鄉8號試點村臺,荊崗村村民陳彥賓滿面笑容。
  • 四川黃河故事|羌族之聲走出「複音孤島」
    岷江、黑水河和熱霧河把該地區隔斷在崇山峻岭之中,宛如孤島,有人稱其為「複音孤島」——01「複音孤島」上人們以歌代文「地裡種莊稼太辛苦了,『女神』就教會了我們唱歌。」茂縣曲谷鄉河西村一位「80後」羌族姑娘脫口而出一個遙遠又浪漫的傳說。
  • 字詞裡的年度記憶-國內頻道-內蒙古新聞網
    為推動經濟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時而生。金秋時節,一場以文化、科技、金融、貿易等為引領的硬核「服貿會」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提振了全球經濟發展信心。  這是加大創新、奮力開拓的一年。「數字人民幣」開拓經濟發展新賽道,覆蓋生活繳費、交通出行、購物消費等多領域。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編者按:烏海市這座年輕的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遊,是黃河由寧夏進入內蒙古的第一城,近年來,烏海市打造了「來沙漠看海」等諸多文旅名片,開創了烏海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近日,《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烏海市委書記、烏海市總河長史萬鈞。
  • 【脫貧攻堅】內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脫貧見實效
    【脫貧攻堅】內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脫貧見實效 2020-06-03 0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內蒙古河段全線開通 凌汛期未發生大的險情災情
    中國網新聞3月21日訊(記者張豔玲)記者從國家防總獲悉,3月21日,黃河內蒙古封凍河段全線順利開通,2016—2017年度黃河防凌工作圓滿結束。黃河內蒙古河段自2016年11月21日開始流凌,至2017年3月21日全線開通,凌汛期歷時121天,未發生大的險情、災情。據國家防總介紹,本年度黃河凌情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內蒙古河段封開河時間均偏早。
  • 離石區:鞏固脫貧成果 完勝收官之年
    標準化的湖羊種羊養殖基地歸化村實景劇《溝梁上的土圪瘩》近年來,離石區瞄準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快補齊短板,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決戰完勝脫貧攻堅。呂梁日報[編輯:梁燕則] 【來源: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黃河上中遊均出現流凌 累計冰封416.5千米
    當前位置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黃河上中遊均出現流凌 累計冰封416.5千米 2020年12月15日 15:53來源:中國新聞網
  • 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全部脫貧摘帽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5日電(記者李雲平)記者5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獲悉,最近隨著20個旗縣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全部「摘帽」。此前,內蒙古已有11個國貧旗縣「摘帽」。在所有貧困旗縣「摘帽」後,內蒙古將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保持脫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內蒙古將對所有已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監測脫貧質量和返貧風險,及時了解其生產生活情況,針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採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
  • 黃河水流引入內蒙古大沙漠,從此一片沙漠綠洲就誕生了!
    長400公裡,寬50公裡,總面積約1.39萬平方公裡的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像一條巨龍盤旋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在這裡各種惡劣生態環境導致這裡的人們飽受苦惱,一直到引水治沙的想法被提了出才得以緩解。庫布齊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
  • 「重點報導」精耕鹽鹼地 服務黃河三角洲脫貧攻堅
    致富毛坨村,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校黨委書記李寶篤說。2014年9月,學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
  • 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內蒙古奏響銀企「消費扶貧」最美和弦!
    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內蒙古奏響銀企「消費扶貧」最美和弦!」為的主題黨日活動在內蒙古消費扶貧集中採購展銷服務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呼倫貝爾市分行黨員幹部參與消費扶貧搭建了平臺,為呼倫貝爾地區貧困學生提供了物質保障,讓貧困家庭、貧困學生感受到了黨員幹部的溫暖,為脫貧群眾增收和脫貧地區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接下來,中如建工集團將繼續捐贈300萬元支持呼倫貝爾教育扶貧事業。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內蒙古:力破農畜產品「賣難」 穩固脫貧攻堅成果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5日電題:內蒙古:力破農畜產品「賣難」 穩固脫貧攻堅成果記者張洪河、勿日汗、李雲平、王靖作為我國農牧業大區的內蒙古,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使農畜產品滯銷問題凸顯。全區迎難而上,眾志成城,著力解決農畜產品「賣難」問題:直播「帶貨」打通供需「腸梗阻」,消費扶貧機制搭建產銷「點對點」,擦亮品牌讓農畜產品煥發「新活力」……一系列硬核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小標題)助農直播「帶貨」成為新業態最近,通遼市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成了「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