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們以增加收入或「解厭氣」為動力,在上海街頭年復一年地賣著白蘭花。
不過你可曾想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的事業背後,還有一條完美供應鏈在支撐。
在上海人的印象裡,白蘭花似乎是從蘇州過來的。
如果你這樣以為,那麼你錯了。
阿姨們會告訴你,那是過去時了。「現在蘇州地皮緊張了,樹砍掉,要造別墅了。」
如此帶有懷舊和鄉土氣息的白蘭花,現在是很洋氣地從兩廣空運過來的。
■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有賣花姑娘阿香,這個行當由來已久。
如果你以為,這些花,阿姨們是從花鳥市場裡批發過來的,那麼你又錯了。
一位阿姨告訴我們:「以前陝西南路的精文花市、曹家渡花鳥市場有白蘭花,現在老早沒了。」
我們也去鮮花批發市場走了走,果然難覓鮮切白蘭花的蹤影。向花市老闆打聽白蘭花,他們多半以為你想要的「白蘭」指的是「洋蘭」。
之所以不批發鮮切白蘭花,是因為它出了名的嬌嫩。上海人都曉得,白蘭花容易「焦」,特別是遇到強烈的陽光。
去除根葉、只摘取花苞後,存放時間非常短,如果賣不掉就浪費了。
■由於白蘭花特別嬌嫩,賣花阿姨們通常會用一塊溼毛巾包裹。
那麼,上海街頭的白蘭花來自哪裡呢?
有好幾位阿姨都提到了一位住在南市老城廂的神秘老闆「小龍」(化名)。
相傳上海灘上原先有好幾個老闆做白蘭花批發生意,甚至在「小龍」住的弄堂裡就有一個同行「毛頭」(化名)。
但在PK中,「毛頭」敗下陣來,索性退休幫忙帶小孫子了。
這位勝出的「小龍」倒也出身「白蘭花世家」,「屋裡爺娘(父母)姐姐妹妹都賣花」。
早些年,他在火車站附近的蕃瓜弄設了一個批發點,不少賣花阿姨、阿婆都到那裡去批花。
如今隨著城市管理趨嚴、阿婆們年歲已高,上海街頭賣白蘭花的越來越少了。
每天深夜,「小龍」從機場領到空運來的鮮花後,有的沿路設點交接給賣花阿姨,有的送到弄堂口,有的則請阿姨們清晨來家裡自取。
讓人唏噓的是,這兩年「小龍」家裡遭遇了一些變故,因此萌生了隱退之意。
有位阿姨感嘆說:「下趟(今後)假使這個老闆不批了,阿拉也沒花頭了,上海就沒花了。」
賣白蘭花、茉莉花的老太太,可能是上海街頭僅有的江南氣息了。
所以這花啊,且買且珍惜。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