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花怎麼養 白蘭花的養殖方法
花卉簡介:白蘭花,別名白緬花、緬桂、芭蘭、把兒蘭、白蘭、白玉蘭、玉蘭花,為木蘭科木蘭屬常綠喬木。
白蘭花花語:純潔的愛、真摯。
生長地: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爪哇。中國華南各省多有栽培。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也有盆栽。
養花有益:花含有芳香性揮髮油、抗氧化劑和殺菌素等物質,可以美化環境、淨化空氣、香化居室;花葯用具有溫肺止咳、化濁之功效;花中提取香精油和花製作出的乾燥香料物質,可以用於美容、沐浴等;花還可燻制花茶。
花容葉貌:葉革質,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子有清香。花乳白色,肥厚,花瓣略向外卷,單生於葉腋處,花苞香氣濃鬱。
品種選擇:白蘭花品種有40多種,用來栽培的品種主要有含笑、醉香含笑、黃蘭。
植株選擇:如果是小苗,要長出2片真葉並且完全放開的才可以移栽上盆。如果在市場上購買,可以在清明後購買,過早購買容易凍壞。
花盆的選擇:選用透氣性好的瓦盆、紫砂盆(缸)或用底孔較多的塑料盆。
培養土的配製:白蘭花喜歡疏鬆、透氣性強且含腐殖質較豐富的微酸性土壤。
配製方法1:腐葉土或泥炭土外加丨/5的河沙混合配製,同時拌人5%的漚制過的餅肥末。
配製方法2:粗河沙、沙壤土、腐葉土按1:1:1的比例配製成栽培土。
配製方法3:珍珠巖和少量基肥配成。
花卉栽培:上盆時間多在清明後,在栽前要先在盆底鋪上約3~5釐米厚的粗砂或木炭屑作為排水層,然後在其上填人少量培養土,再把植株放人盆中央,邊填土邊壓實,保證根系和土壤緊密結合。上完盆後,澆足水,放置在暖和的半陰處,約15天左右,可移置陽臺向陽處,轉人正常的養護管理。
施肥:白蘭花的花期較長,開花次數多,消耗養分大,所以要勤加追肥,要薄施勤施。
出房後,可以施6~7倍淡液肥,每隔一周追施一次。
生長旺盛期,即5~6月或7~8月間,可以每半個月施一次花肥,或隔20天左右施少許的氮、磷、鉀複合肥,每次2~6克左右。施肥的時候不要把肥料直接撒到植株根部,容易燒根,可以在盆內劃幾道溝,然後把肥料撒到溝中,再用盆表土蓋上,澆點水,讓肥料隨水慢慢滲人植株根部。
盛花期要每隔3~4天施一次磷、鉀肥為主的液肥,施肥應該在晴天傍晚盆土幹後進行,次日要澆一次透水,便於根部吸收,也避免燒根。
9月份可以停止施肥。
澆水:澆水是否得當是養護好白蘭花的關鍵。白蘭花喜歡溼潤環境,不耐乾旱。但其是肉質根,如果盆中排水不好,有積水必然會造成根部腐爛。所以,對其不應澆水過勤、過量,給白蘭澆水的原則是次數宜少不宜多,每次澆水應澆透。
春秋季可每天澆水一次,澆水要根據盆的大小適當澆,澆水要保證根系能吸收到水分,但也不會造成積水。
夏季,早晚各一次,太乾旱須噴葉面水。一般只要看到葉子下垂,就該澆水了。如果中午土溫高,乂遇陣雨,盆內水溫會升高,這對根部極為不利,要立即澆水降溫。
冬季盆花人室,要讓土表見幹再澆,澆則澆透。如果發現枝梢萎縮、枯黃,可能是因為根部過溼受損導致的,應該立刻控制水分,並進行鬆土。如果發現葉片突然蔫萎,則可能是盆土過幹所致,要及時澆水,並放在陰涼處恢復。
陰雨天,要防止盆內積水,隨時將盆內積水倒掉。
澆水最好用雨水或河塘水。如用自來水,要放置在盆中2小時左右之後再澆灌。不要使用儲存時間較長的死水,也不要用含雜質較多且偏鹼性的水澆花。
夏季要求澆花的水溫要比土溫略低,冬季偏高些。
修剪:秋季進房前,要進行一次修剪,通常是把枝頂一下的老葉全部摘除,只留嫩葉,並把枯死枝、病蟲枝剪除掉,這樣可以抑制植株長勢,促進孕蕾多開花。
盆栽白蘭花要適當修剪保證其適當的高度,可以用修剪刀剪去頂芽或者剪短部分側枝。頂芽翦掉有利於側枝生長,使樹冠豐滿美麗。
花謝後如果不留種,要及時把果剪除掉,以免消耗養分;並且還要剪去老葉,以利於發新枝多開花。
注意,白蘭花萌芽力較差,一般不對營養枝進行修剪。
光照和溫度管理:白蘭花喜光,不耐陰,需要充足的陽光,但也不可置於烈日下曝曬。所以,夏天中午要注意遮陰,並在花卉周圍噴水降溫保溼,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如果白蘭花長期置於陰蔽處則會枝長葉薄,葉片容易脫落,花稀香淡,生長瘦弱。
花果期管理:白蘭花從5月開始開花,一直開花到10月,在白蘭花盛花期間要精心養護,這樣植株會枝繁葉茂,花開不斷,反之,則會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在開花期,要注意遮光,不要讓其接受強光照射,以散光為宜;開花期的花卉需水量大,要經常澆水,保持盆土溼潤,可以每天早晚各澆一次透水,在氣溫髙的天氣,可以在下午向葉片或周圍噴水,增加溼度。白蘭花是酸性花,怕鹼,所以,水最好是偏酸性的,比如雨水或加人硫酸亞鐵的水。白蘭花生長期要注意肥量,肥要足。
換盆:根據白蘭花的樹冠大小和樹齡的年限長短要進行適當地換盆,保證其生長在空間適宜,土壤肥沃適宜的花盆中,這樣才有利於植株生長旺盛。
一般白蘭花需要兩年換一次盆,每次換盆要換一個大一號的盆,換盆時間多在春季出室進行。
等舊盆盆土略幹時,把盆慢慢傾斜,一手託盆,一手抓牢植株,把整個植株連同盆土一起倒出,把原土敲掉一部分,並舒展根部,將枯死根、腐爛根剪掉。
在新盆底墊上少量疏鬆土壤,也可以鋪上一層碎瓦片作為排水層。然後再鋪上一層栽培土,把植株放人新盆中再填上培養土,並壓實,最後澆一次透水,放在稍陰處幾天,即可進人正常管理。
繁殖:白蘭花以嫁接繁殖為主,也可以通過壓條、播種繁殖。
嫁接繁殖嫁接繁殖多用木蘭實生苗做砧木,通常有切接和靠接兩種。
切接可採用1-2年生粗壯的紫玉蘭做砧木,在3月中旬的晴天進行,大約經過20~30天後,頂芽便可抽發葉片。南方也可在秋分前後進行,或在8~9月進行芽接。
靠接從春到秋,整個生長季節都可以進行。一般在4~7月間進行較多。靠接部位距離地面70釐米處最好。砧木可以選擇幹粗的0.6釐米左右的紫玉蘭作砧木,選取健壯的和砧木粗細相同的白蘭花枝條作接穗,然後把砧木和接穗的皮層和部分木質部削去6釐米的長度,削麵要光滑,然後把兩個削麵的形成層對齊並緊密合起來,用塑料帶紮緊,防止雨水衝刷。接後約經過50天,嫁接部位癒合,便可與母株切離。靠接容易成活,但沒有切接的生長旺盛。
壓條繁殖壓條繁殖有普通壓條和高校壓條兩種。
普通壓條通常在2~3月份進行,把所要壓取的枝條從基部割進一半深度,然後再向上割開一段,中間卡一塊瓦片,接著輕輕壓人土中,不要使其折斷,然後用粗鐵絲把壓人土中的枝條固定住,防止翹起,然後堆上土。待其發出根芽後便可切離分栽。
空中壓條一般在人伏前,選取生長健壯且無病害的兩年生枝條,在其距離頂端55釐米處進行環剝,環剝圈寬度大概為2.5釐米,再往切口處塗抹B12針劑,然後用對開的竹筒或瓦體等合圍住環剝處,用繩子縛牢,並把竹筒或瓦缽固定住,往竹筒或瓦缽中加人培養土。之後注意經常往被壓枝條的竹筒或瓦缽中澆水,使內部土壤處於溼潤偏幹的狀態。一個月左右,在環剝口之下5~7釐米處的同一枝條上,切去一小塊樹皮。同時,往培養土中加適量500倍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以後每隔10天左右在同一部位不同方向切割一次,以逐步減少被壓枝條與母體的營養和水分聯繫,這樣切割3~4次後,環剝處便可癒合結瘤,並出現根芽。
播種繁殖播種繁殖一般在9月底或10月初進行,把成熟的果採下,取出種子,用草木灰水浸泡1~2天,然後用手搓去蠟質假種皮,再用水清洗乾淨,這時就可以播種,如果此時不播種,可以將種子用溼沙層積法進行冷藏,在第二年3月進行室內盆播,如果不進行冷藏容易導致種子喪失發芽能力。播種後20天左右便可出苗。播種基質要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注意保持溼潤。
越冬:不耐寒,除華南地區以外,其他地區均要在冬季進房養護,一般霜降前後,就要把白蘭花移人室內向陽處養護,最低室溫應該保持在5攝氏度以上,最適宜的溫度在io攝氏度左右,出房時間在清明至穀雨為宜,出房後要放置在向陽避風處。
室溫最好不要超過15攝氏度,否則植株得不到休眠,這樣長期下去會消耗大量養分,導致植株長勢衰弱落葉,如果在冬季發現葉片出現褐色小點,幹尖,隨後脫落,再長出的新葉不久乂脫落現象,就說明溫度過高了。
為確保白蘭花能夠安全越冬,在室內養護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看放置白蘭花的地方是否有漏風,否則會因為吹冷風造成落葉;看周圍是否有煤煙,因為白蘭花抗煙塵能力差,所以最好不要和煤爐同放一室;要經常用溫水噴洗或擦洗葉片,保持葉片翠綠美觀,又增加溼度;另外要嚴格控制澆水量,見幹才澆。
如果發現有落葉現象,要及時挪移到室溫較高或光照充足的地方,以免凍傷。
病蟲害防治:白蘭花容易染上黃化病、炭疽病,受紅蜘蛛、介殼蟲等害蟲影響。
黃化病白蘭花喜酸性土壤,如果其長期生長在偏鹼性土壤中或者澆灌的水呈偏鹼性,就容易發生黃化病,導致葉片發黃,根系變黑腐爛。
這時可以用0.2%的硫酸亞鐵水溶液噴灑葉面,每5~7天噴一次。還可經常施0.5%左右的硫酸亞鐵水溶液,進行防治。
炭疽病如果澆水過多、溼度大、通風不良,則很容易發生炭疽病。染上這種病後,植株葉部褪綠,呈現黃色小斑點,並逐步擴大成圓形,嚴重的葉片會枯焦、發黑,最後脫落。
防治這種病要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隔5~10天噴施一次。
根腐病白蘭花澆水過多或遭受澇害,就容易感染這種病,輕者生長不良,葉片萎黃脫落,重者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是改善土壤排水條件,可以在盆地放些碎瓦片,有利排水;澆水要見幹見溼,澆就澆透,並注意隨時鬆土;陰雨天,要注意防止植株遭雨淋,要及時傾倒盆內積水。
如果植株感染上這種病可以用65%代森鋅250倍液,50%代森銨25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等化學藥劑澆灌根部進行治療。
紅物蛛、介殼蟲受害植株葉片發黃,並逐漸枯死,這些害蟲的泌物還會誘發煤煙病。如果發現介殼蟲,可以用竹片刮除。噴殺紅蜘蛛可用1000倍20%三氯殺瞄礬,或50%=硫磷1000倍液,也可用敵敵畏或樂果稀釋溶液進行噴殺。
最佳擺放位霣:可放置在窗前,客廳或大門兩旁。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推薦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家庭花卉養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