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掌還是後腳跟?著地方式大不同

2021-12-26 悅跑說

足部是下肢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步態平穩的重要一環。在人體重心移動的過程中被看作彈簧,在足尖離地時則起到槓桿臂的作用,支撐整個身體重量。足部承受的力相當大,步行時所承受的負荷約為體重的120%,跑步時則達到275%。


跑步是建立在步行的基礎上的,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跟著地都各有優劣。很多跑友也有各自的體會和感受。拋開個人的身體特點、運動能力、跑速距離等實際問題來討論跑姿,是很片面的。


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平常所說的前腳掌或者後腳跟著地,是根據不同的時序性特點而進行劃分的。前腳掌著地跑,並不是指單純用前腳掌跑步,而是指著地時先用前腳掌著地,隨後腳後跟著地,但輕微受力或不受力;而後腳跟著地跑,指的是著地時後腳跟先著地,隨後迅速滾動到前腳掌,並蹬地邁步進行到下一步周期。


跑步時前腳掌著地,從理論上來講對膝蓋的保護效果要優於腳後跟著地


第一,跑步時前腳掌著地意味著足部肌肉、肌腱與跟腱參與到足部落地時的緩衝過程中,同時這種著地方法能充分利用足弓的彈性來緩衝著地時的衝擊力,減少此部分力向膝關節的直接傳遞。


第二,前腳掌著地跑步時身體會有輕微前傾,能有效的防止著地腳過於前伸,會更容易使著地腳落在身體重心下方,有利於著地腳的膝蓋保持微曲,從而減輕衝擊力。因為著地腳位於身體重心的前方會造成膝蓋伸直而產生類似於「剎車」的效應,加劇對膝蓋的衝擊。想達到這種緩衝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跑步時保持上身正直,膝蓋微曲,同時保持小步幅,高步頻,即採用前腳掌著地方式需要更快的跑步速度。這也是在短跑中前腳掌著地更為常見的原因。


此外,跑步時前腳掌著地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更高。根據Burdett的數學模型結果:跑步時跟腱需要承受相當於體重5.3~10倍的力,這就需要小腿三頭肌具有較好的肌肉力量;支撐相中期,踝趾屈肌收縮以減慢脛骨的前移速度;脛骨前肌離心收縮以減慢足部以上肢體的向前運動,防止屈膝步態;在足支撐相中期到足趾離地過程中,臀大肌和膕繩肌參與活動,並增加30%~50%的活動以減慢處於支撐相的肢體。跑步周期70%的過程足背屈肌參與作用。在全足著地期,足固有肌群、趾屈肌和腓骨肌群對前後足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雖然前腳掌著地對膝蓋的衝擊力減小了,但是對足弓、小腿三頭肌、跟腱、踝足部肌肉、筋膜、韌帶的壓力卻變大了。事實上只是把膝蓋應該承受的一部分負荷轉移到了足踝部。這就是很多下肢力量相對較弱的人採取前腳掌著地的跑步方法時會出現小腿三頭肌疼、跟腱疼、脛骨前肌疼、踝關節疼的原因,也是導致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肌肉的酸痛經過數日的休息很快就會恢復,但是對足弓和踝關節附近韌帶的損傷,恢復較慢。對於體重相對較大,或踝關節穩定性相對較差的人群來說,在採用前腳掌著地跑步方式時,一定要注意運動量和強度,量力而行,避免出現足弓、足底筋膜或踝足部韌帶損傷。


小結1,對於初跑者或平時靜坐少動的健身人群來說,想要採用前腳掌著地未嘗不可,但需要格外注意以下三點以降低運動損傷風險:1,達到一定的跑步速度;2,增強下肢肌肉力量;3,運動強度不宜過大。


後腳跟著地的跑步方式是大多數初跑者會採用的方式。


首先,後腳跟先著地,迅速滾動到前腳掌的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緩衝作用。只要跑步時注意保持上半身正直,著地腳不過分前伸,膝蓋微曲,在大部分著地期間,足底壓力重心都在鞋子長度的前20%~40%處。


其次,人體足部有特化的足底脂肪墊結構。它可以緩衝震動,平均每個足跟墊的面積是23cm2。對於一個70kg的人來說,足跟承受的負荷為3.3kg/ cm2,跑步時增至6kg/ cm2。如果足跟以每英裡1160次的頻率觸地,該累計效應是顯著的。如果這種累計效應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會導致組織壞死。但足跟中逗點和U型脂肪填充物呈柱狀垂直排列,同時橫向和斜向的彈性纖維在內部加固了這個隔膜樣墊,形成蜂窩效應。多種緊密有序排列的小細胞具有高效吸收和分散力的作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隔膜及脂肪墊發生退變,損傷風險會增高。


此外,跑鞋的減震科技也可以保護膝蓋,比如Nike的氣墊緩衝技術,Asics的Gel技術,Mizuno的Wave技術等,鞋子可以降低壓力峰值並改變足底壓力分布。穿上合適的跑鞋,前足受力分布向內側轉移,導致最大受力部位轉移到承力更強的第一及第二蹠骨頭。


小結2,對於將跑步作為常規鍛鍊方式的普通跑步者來說,進行長距離慢跑時傳統的後腳跟著地方式還是很實用的,同時應配備具有後跟緩衝功能的跑鞋。對於已有一定跑步經驗、個人能力相對較好的跑步人群,在進行速度相對較快的兩三公裡跑時可採用前腳掌著地方式。但是,具體採用哪種跑步著地方式,還要結合個人的自身特點,保護自身薄弱環節——踝足或膝關節。


友情提示,不論採取何種足部著地方式,平時都要注意加強下肢肌肉力量練習。適度的進行臀肌、小腿三頭肌、踝足部肌肉的肌肉力量練習。比如通過靠牆靜蹲的方式鍛鍊股四頭肌肌力以增強對膝關節的保護作用,簡單易行,不受場地、器材等的限制(具體方法請參閱上一篇文章《跑步應不應該戴髕骨帶或者護膝》)。另外,跑步結束後也要注意及時進行牽拉放鬆,能夠有效的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


總而言之,對於初跑者來說,要做的功課有很多,切勿將身體的某個部分脫離整體孤立地討論,運動人體科學認為人體是整條運動鏈,各部分相輔相成密切相關。做到整體姿勢正確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負荷,再對特定部位進行改進,以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在享受揮灑汗水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跑步之道。科學鍛鍊,健康生活!


拓展閱讀:


足弓:是由跗骨、蹠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蹠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


足內側縱弓組成部分包括距骨、足舟骨、3塊楔骨和第一到第三蹠骨,承受了大部分的負荷。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和第四、五蹠骨構成,較低較短,整個外側縱弓常接觸地面,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比內側縱弓大,為足弓的負重部分,活動度較小,比較穩定,並支持內側縱弓。


足內側縱弓:可以用兩個模型來形容:橫梁(beam)模型和桁索(truss)模型(Sarrafian,1987)。桁索模型描述足弓有一個三角形結構,三角形有兩個支柱,並在底部通過一條繩索相連。支架承受著來自上方的壓力,繩索承受著張力。而蹠筋膜類似於桁索模型中的繩索結構。蹠筋膜起於跟骨的內側結節,橫跨跗骨、跗蹠骨和蹠趾關節並嵌入蹠趾關節底部、間接系韌帶和拇趾籽骨。蹠趾關節的背屈牽張足底並通過卷揚機制使得足弓上抬。在步態周期中的趾離地期,當身體越過足部,腳趾被動屈曲,蹠筋膜牽張並縮短蹠骨頭與足跟的距離以上抬足弓。而且蹠腱膜與蹠骨頭處的蹠深橫韌帶相互交織,組成強大的腱膜韌帶系統,有助於維持足弓的三維形態


相關焦點

  • 跑步應該腳跟先著地,還是前腳掌先著地?
    正聽著音樂慢跑,走來一位教練或者跑友,上下打量一番說道「跑步不能腳跟先著地!這樣傷膝蓋,還跑得慢。你應該……」 多數人穿鞋長距離慢跑時都是腳跟先著地,改變落地方式的勸說從何而來,新跑姿又能不能避免傷痛、提高成績呢?
  • 三公裡跑,前腳掌還是腳跟著地?
    比如著名的腳著地問題,跑步時到底是前腳掌落地還是腳跟落地,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目前的主流看法是,應該前腳掌落地,但是世界馬拉松冠軍也有採用腳跟落地技術的。 所以一味地追求「正確」跑姿,可能會陷入求而不得的局面,因為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跑步應該腳跟先著地,還是前腳掌先著地?|果斷練
    利於前腳掌先著地的薄底跑鞋丨vibram與此同時,跑鞋市場上還有另一種預防傷痛的策略:用極厚的鞋底提高避震能力。近幾年甚至出現了接近4釐米厚的鞋跟,這類鞋為腳跟先著地的跑者提供了保護,不少人因此保留了習慣的跑姿。究竟是前腳掌先著地,把自己練成鋼筋鐵骨好,還是保持腳跟先著地,用鞋底來保護腿腳好?
  • 跑姿最全圖解:究竟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掌著地?
    對於前腳掌落地和後腳掌落地這兩種落地技術,各有各的支持者。但大部分人認為跑步時應該前腳掌著地,而不是後腳跟著地。前腳掌落地時,最先著地的是前腳掌外側,然後迅速過渡到前腳掌內側和腳跟。任何著地的過程都會有一個內旋的動作。
  • 跑步時,到底該用前腳掌?全腳掌?還是腳跟著地?終於有答案了...
    跑步時,到底該用前腳掌?全腳掌?還是腳跟著地?終於有答案了...對於前腳掌落地和後腳掌落地這兩種落地技術,各有各的支持者。從目前比較流行的角度來說,認為後腳掌落地不利於緩震,支持前腳掌的較多。前腳掌?後腳跟?哪種著地方式適合我?
  • 跑步是"前腳掌"還是"後腳跟"
    其中,跑步到底是該前腳掌先著地還是後腳跟先著地,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腳跟先著地傷膝蓋,有些人覺得腳掌先著地傷膝蓋。而實際上,膝蓋傷的主要原因不是著地方式的差別,而是腿部力量薄弱和力量利用的不科學造成的。根據落地方法,跑步可分為前足跑、後足跑和中足跑3種,各有利弊。
  • 通過跑步來減肥,到底是用腳掌著地還是腳跟著地?原來區別這麼大
    跑步到底前是腳掌著地還是腳後跟著地?又或者是全腳掌著地?跑步著地方式基本可以分為前腳掌著地、腳後跟著地、全腳掌著地。研究顯示,大部分大眾跑者喜歡採用腳跟著地跑步,而大多數馬拉松運動員會才採用前腳掌著地跑步。其實在跑步帶來的傷害中,有37%是膝蓋的傷害,當然這不能說明跑步不好,膝蓋傷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跑步著地方式,還有跑鞋的選擇、跑前的熱身、路面的平坦度等。
  • 前腳掌先著地還是後腳跟先著地?分享這幾個小技巧,跑步不傷膝
    導語:跑步時,腳掌還是腳跟先落地?前腳掌著地觸地時間較短對膝關節壓力小,但同時腳踝承擔的壓力會比較大,後腳跟著地對膝關節產生的負荷較大。對於普通跑步健身愛好者來說,不必過分在意自己是哪種落地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跑姿。
  • 跑步腳尖著地好還是腳跟著地好?跑步大神們是這樣做的!
    跑步時到底是腳尖先著地好,還是腳跟先著地好,還是有其他方式?可能眾說紛紜,每個人大概都能說出幾個好壞優缺點來。而作為一個有6年多跑齡的小開我想說,很遺憾我好像從來沒關注過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我跑步這麼多年沒受過傷的原因吧。
  • 跑步應該前腳掌著地,還是腳後跟著地?初學者該如何選擇呢?
    那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落腳著地部位選擇。在跑步的過程當中,我們到底是應該前腳掌著地,還是應該用腳後跟著地呢?不妨一起來看看。其實這個問題分析起來還是挺複雜的。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裝備,以及個體的差異,都使得著地方式有所不同。
  • 跑步腳尖著地好還是腳跟著地好?原來跑步大神們是這樣做的
    跑步時到底是腳尖先著地好,還是腳跟先著地好,還是有其他方式?直到最近肯亞長跑運動員基普喬格以1:59:40打破馬拉松歷史記錄,我身邊的小夥伴談論此事時,聊到這個問題並為此爭論不休,我才意識到原來這個問題的爭議還挺大。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腳著地方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小開覺得我們應該先搞清楚不同的腳著地方式的區別。
  • 跑步時腳後跟著地還是前腳掌著地呢?你屬於哪一種呢?
    在瀏覽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想諮詢你一下,你跑是用腳後跟著地還是前腳掌著地呢?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跑步的著地方式的話題。跑步著地的方式有三種,腳後跟著地,前腳掌著地及全腳掌著地。實踐表明,很多大眾跑者大多數用腳後跟跑步居多,而我們卻常常在電視上看到長跑運動員用前腳掌跑步,也許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運動員與普通大眾在著地方式上不同呢?如果讓運動員的速度降下來,他們還會用前腳掌著地嗎?也有跑者說不用在意什麼部位著地,自然落地就行,這句話對嗎?那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聊聊。
  • 跑馬6年大咖說:別再前腳掌著地了,長距離跑步應該這樣!
    根據腳落地部位我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跑法:1、前腳掌跑法跑步時前腳掌著地,從理論上來講對膝蓋的保護效果要優於腳後跟著地。跑步時前腳掌著地意味著足部肌肉、肌腱與跟腱參與到足部落地時的緩衝過程中,同時這種著地方法能充分利用足弓的彈性來緩衝著地時的衝擊力,減少此部分力向膝關節的直接傳遞。我們發現,短跑運動員採取這種方式的較多。
  • 倫敦馬拉松冠軍基塔塔:PB204,後腳跟著地跑得最快的人
    細心的跑友會發現冠軍基塔塔,居然是後腳跟著地跑法!是的,沒錯,基塔塔憑藉他標誌性的後腳跟著地跑法,贏得冠軍;而且他也是目前後腳跟著地跑得最快的人。這位來自衣索比亞1996年出生的小將,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我為這次比賽做了很好的準備;貝克勒幫助了我,我很高興能贏得比賽。」
  • 技術貼:跑步著地方式大揭秘 你的姿勢正確嗎?
    一談論跑姿,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著地方式」。著地方式基本可以分為腳跟著地、前腳掌著地、全腳掌著地。研究顯示,大部分大眾跑者採用腳跟著地,而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會才採用前腳掌著地。,不同速度下著地方式有細微區別嗎?
  • 每天跑步慢跑五公裡,堅持前腳掌著地,一周後小腿變得酸痛難忍?
    每天跑步慢跑五公裡,堅持前腳掌著地,一周後小腿變得酸痛難忍?應該如何緩解?正確答案:繼續保持的話沒辦法緩解,還是放棄控制腳掌著地吧,慢跑時腳步儘量輕一點就好了。慢跑是沒必要也沒辦法用前腳掌著地的。因為速度不夠,步幅小,這時我們的本能就是會後腳跟著地,然後全腳掌承擔負重。如果勉強前腳掌著地,那就會在身體本能的協調下,將彈跳高度變高,然後才能自然地前腳掌著地。
  • 高效跑姿一定是前腳掌先著地嗎?怎樣可以跑得更快,進步更大
    有很多人年紀已經非常大了,但是由于堅持跑步,都會顯得非常年輕。跑步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持跑步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即使可能已經年邁,由於跑步延緩衰老,顯得更年輕。一、高效跑姿一定是前腳掌先著地嗎?1、很多人在跑步的時候都習慣用後腳跟著地。
  • 很多大神都是前腳掌先著地,慢跑也可以這樣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地回答哪個更好,畢竟每個人的條件、需要不同,現在跑步的技術與研究發達,各種著地方式都有,且都有大神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僅從普通慢跑者的角度,結合所學理論,向大家推薦一下前腳掌先著地的跑法。
  • 小腿摺疊、大腿提拉、前腳掌著地,這些是好的跑步技術?
    小腿摺疊並不是肌肉主動發力的結果,而是速度加快後,小腿扒地的慣性作用,隨著小腿的抬起,大腿也會順勢發力收縮,最後為跑步助力。蹬伸階段:邁步的前腳完成下壓緩衝之後,後腳就開始進入蹬腿階段了。這個階段是在跑步時讓身體產生向前動力的最主要階段。通過身體後側的大腿肌群、小腿肌肉的協調發力動作,產生向前運動的強大動力。
  • 晨跑or夜跑,前腳掌or後腳跟?跑圈6個爭論話題,該給出答案了
    有人希望自己能夠跑得健康長久,而有人用生命追尋馬拉松成績上的進步;有人在盛夏尋求速度上的突破,有人則堅定不放過跑量的追求;有人跟朋友談論腳掌先著地跑法有多好,然而自己卻用著傳統的後腳跟著地法。早上跑步一定要注意這幾點》前腳掌 or 後腳跟業餘跑者,總會因為跑步姿勢是否標準而苦惱。其中,跑步到底是該前腳掌先著地還是後腳跟先著地,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腳跟先著地傷膝蓋,有些人覺得腳掌先著地傷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