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打的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

2021-02-13 太極拳

傳統楊式太極拳雲手勢,雙手運轉如輪,右手輪如鍾針順時轉,左手輪如鍾針逆時轉,兩輪(圓)上下交替、翻飛旋轉,且周而復始,循環往返,連綿不斷,恰似雲霧盤旋迴繞、滔滔無間,另人難以捉摸,故名「雲手」。楊式拳雲手,武式拳稱「紜手」,陳式拳稱「運手」,他種拳技亦多有之,皆為異寫,功用大同小異。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凡重要拳勢,必多次重複演練。如攬雀尾,重複練習就有八次之多。前輩言云手在楊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亞於攬雀尾,故拳路中先後重複演練三次(趟),每次(趟)重複雲手勢3—4個,共計有9-12個之多。所以三次(趟)重複,在於雲手勢不但有著其他拳勢難以替代的多種勁別和技擊作用,而且還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今嘗試一一論述。雲手運轉如輪,輪為圓,為太極運行模式。今將圓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論述雲手勢的勁別。以右手圓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內、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橫,為掤勁;手在離(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為按勁;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橫,為撈勁;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內,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橫挑滾翻意,為抄勁。此為乾坤坎離四正勁別。手由天位按圓形軌跡向右外、向右下、朝離位移動,翻腕向外滾動小臂,手心由向內變作向外,手指由朝左變作朝上時,為挒勁;手由離位按圓形軌跡向下、向內朝地位移動,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變,手指由向上變作向右時,為採切勁;手由地位按圓形軌跡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動,擰腕帶動小臂向左外上方滾翻,手心由向上變作向內,手指朝左,為搬翻勁;手由坎位按圓軌跡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動,手心手指方向不變,為搬帶勁。此為巽震兌艮四隅勁別。以上八種方位勁別皆以右手為例,左手亦然,不過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談雲手用法為:「設敵人自前面右側用右手擊我胸部或脅部,我即將右手落下手心向裡,由左而上往右翻轉雲出,至敵腕臂外間,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時隨落下,手心向下隨往右雲去,身亦隨右手拗轉,眼神亦同時看去,右足往右側挪步,坐實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動之意稍虛,則敵之位置自然錯亂矣。」陳微明《太極拳答問》言云手用法曰:「雲手本為練腰之要式,兩手如輪,所以捋敵之手也。或敵由後面擊來,我轉腰以臂接之,翻掌擊其肩部。」筆者愚拙,怎敢在前輩面前張揚煊顯。昔年少候先生嘗言,「兵無常勢,拳無常法,太極無法,動即是法。」而太極拳的著法又是在「沾粘連隨不丟頂」的前提下,「因敵變化視神奇」、順勢借力使用的。雲手的練法方向是向左橫進,但在臨陣應用中,卻可左可右,可進可退。愚意以為雲手用法在於根據敵情的變化,以抄掤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沾粘對方,然後隨機運用上述各種勁別,順勢借力制服對方。特別是兩手環形運轉,在破除對方連續進擊中沾連接手時具有特殊功效。1958年筆者少年時,師從北京通州張虎臣(1898—1979)先生學習太極拳技。先生嘗言,太極拳架套路中凡重要拳勢必有多次重複演練,如攬雀尾、倒攆猴、雲手等勢。道理很簡單,攬雀尾中含有「掤捋擠按」,倒攆猴中含有「採挒肘靠」(筆者按:這裡的倒攆猴指的是少候拳架中的「採挒肘靠倒攆猴」),關係到八種基本勁別的運用,必須反覆演練,方可熟能生巧,運用自如;雲手勢所以連續三遍練習,在於它不但有著其他拳勢難以替代的多種勁別和技擊作用,而且還在於它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先生言,太極拳演練得法、進入佳境,練到第一趟雲手時,勞宮、十宣穴當有脹熱或針刺般感覺,拳家謂之「得氣」;練至第二趟雲手時,腹部胃腸蠕動有聲,拳家謂之「雷鳴」,又名「翻江倒海」;練之第三趟雲手時,舌下津液自生、兩耳有風,拳家謂之「氣通」,醫家、道家認為,「氣為添年藥,津為續命芝;氣為水母,水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長生。」因為雲手不同於其他拳勢而走橫勁,謂之「換味」,故有上述奇異顯現,因此,雲手勢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前輩述說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練習實踐中,各人的感覺並不統一,這就是太極拳(氣功)實踐中人們常說的所謂「個體差異性」。今天的太極拳改革者,多認為太極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減去掉復勢,同前輩們的意見相悖。愚意以為,楊澄甫是太極拳一代宗師,也是舉世公認的太極拳改革家,經他數次改革定型的楊式大架傳統套路,依然保留著太極拳重要拳勢的多次重複,其中道理不言自明,這應該是對太極拳改革的重要警示……傳統傳統,異彩紛呈,所謂一個師傅一本經,極難統一,這是傳統太極拳的多樣性;傳統又有著封閉、保守的惰性,強調拳路的原汁原味,這是傳統太極拳的原始性。因為各家有各家的衣缽傳授,無法以一家派系之言,一統傳統楊式太極拳雲手勢具體練法。若以楊式大架而論,自然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練法為準。但話又說回來了,不論是何種太極拳,都應以三賢(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拳論為審核標準。具體到楊式拳,用三賢及楊班候、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拳論,論述其注意事項足矣:雲手為太極拳練腰的重要拳勢之一。兩手運轉如輪,皆腰轉所帶動,所謂「腰似車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隙」。最忌諱手動腰不動。雲手勢要求「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最忌諱挺胸聳肩彎腰、搖頭晃膀。雲手勢兩手運轉如輪,圓的直徑上下軸為喉與臍連線。最忌諱上手高而遮眼,致使雙目審視無據。雲手勢雙手運行,速度須等同;步隨身移,上身不宜搖擺;眼神須注意在上部運行之左右手。最忌諱上下不能相隨,手動腳不動或手快腳慢,周身不能一家。雲手勢向左橫開步、橫並步時,須注意虛實分明。最忌諱馬步雙重;最忌諱並步時相距太近,身體重心不穩;最忌諱雙腳尖外撇呈八字形,違反太極拳「裹襠」原則。(筆者按:有太極拳要求雙腳尖呈八字型者,與老年人練習有關。筆者不贊成這種練法)其他方面當以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為準則。以上所述,雖為筆者數十年太極拳實踐心得,但仍為個人(一家)所言,僅為參考、借鑑。

內容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或刪除。

【新款推薦】

戳「閱讀全文」,發現更多太極拳服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練的水平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了!
    ,眼神亦同時看去,右足往右側挪步,坐實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動之意稍虛,則敵之位置自然錯亂矣。」 因為雲手不同於其他拳勢而走橫勁,謂之「換味」,故有上述奇異顯現,因此,雲手勢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前輩述說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練習實踐中,各人的感覺並不統一,這就是太極拳(氣功)實踐中人們常說的所謂「個體差異性」。 今天的太極拳改革者,多認為太極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減去掉復勢,同前輩們的意見相悖。
  • 太極拳到底是用來打的,還是用來養的?
    太極拳到底是用來打的,還是用來養的?這個話題在太極拳界的爭論由來已久,眾說不一。其實,太極拳既是用來打的,也是用來養的。這就好比太極的原理既能指揮太極拳的練習與應用,也可以將這種原理應用於政治,經濟,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的情況是一樣的。但太極拳怎麼練是養,怎麼練是打?這裡是有其門道的。
  • 太極拳內氣、呼吸與動作的三者關係
    就是讓內氣重新工作起來,就是把你存留身體內各個部位的內氣能夠調動起來,通過動作運動,重新工作。這就是太極拳講的身體練通了,就有內氣了,只要身體通了,內氣就產生了。所以說,內氣不是虛無的,內氣是每個人都有的。
  • 從起勢動作看太極拳的博大精深
    太極拳自始至終都體現了陰陽的轉換,起勢就是陰與陽的一次轉換過程,同時也是身體打通任督二脈的一個過程。太極拳的起勢動作看似簡單,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實際操作起來內涵卻極其豐富。脊椎以命門為中心包括節與節之間上下對拉拔長,與含胸拔背、虛領頂勁形成一個整勁。這個動作是最難的,有的人打了幾十年也沒體會過這種感覺。雙臂下落時丹田外突,內氣由百會沿前額下行,身體從頭頂往下節節放鬆,沉肩墜肘,疏指坐腕,氣沉丹田。隔肌和五臟六腑依次下落,松襠松肛。然後松腰松胯松膝松腳,兩腿曲膝下蹲。
  • 「犯者立僕」這是假話?一個太極拳愛好者的經歷……
    而且他認為:現在的太極拳已經失傳了。(注意:是太極拳)阿文認為:現在,無論哪一派的太極拳都已經失去了靈魂,只剩下了軀殼。太極拳的靈魂,就是【防身自衛】。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那就不能以「太極」二字冠名,叫太極拳必然有它的道理,這也是古人的智慧。
  • 太極拳套路你知道多少?
    再者,太極拳的高明不在於動作而在於功夫,太極拳的任何一個動作和技巧,外家拳都有,所以太極套路動作與外家拳等技擊術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將太極拳某個動作看得比其他動作高明而具有特殊的技擊意義是一個扭曲的認識。
  • 初學太極拳,請記住這幾句話
    根據太極拳的特點,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學練太極拳,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1、先「根」後「梢」的方法拳理認為,太極拳真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指。,才能正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太極拳美感的追求。為了使學習正確掌握動作的要求與要領,那就必須重視動作的分解,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反覆教,待教會了再往下教。
  • 初學太極拳,請記住這幾句話!
    一、如何學好太極拳 太極拳是意、氣、形統一的運動形式。根據太極拳的特點,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學練太極拳,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太極拳的步型與手法不怎麼多,只不過同樣的步型和手法會經常重複使用罷了,只有先掌握了步法,再比劃手法,進一步再要求手與眼配合。 2、完整--分解--再完整 老師的動作熟練,才能正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太極拳美感的追求。
  • 楊氏太極拳各式動作解析
    勁別的不同決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動作的不同。兩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稱,是由於兩式從動作形式到技擊勁別的內容都有較大的區別,否則按一名可矣。「手揮琵琶勢」拳式,仿形如左手懷抱琵琶、右手彈奏琵琶的姿勢動作,這個拳式隱藏有另一個含義,「琵琶」乃指人身之琵琶骨,就是鎖骨。這招的最後打擊對方的要害部位是對方的鎖骨。這屬於斷骨法。
  • 太極拳練得對不對?只看這一個就足夠了
    太極拳練得對不對只看這一個就足夠了李新方太極拳練得對不對?那些「大師」們的功夫究竟如何?只看這一個就足夠了,《廉讓堂太極拳譜·馬序》有云:「既授之以姿勢,復傳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貫通,如佛家禪機頓悟,物來順應,頭頭是道」,這裡講的「姿勢」怎麼看,看身法,有身法才是太極拳,然後才是功夫高低的問題,如果沒有身法就什麼都不是。
  • 太極拳如何練出「韻味」請做到這四點要求
    有的人打拳打的挺熟的,動作也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打起來就是沒有氣勢沒有味道。總的來說就是打起來沒有「神韻」沒有韻味。「神韻」就是打太極拳神採氣度的韻味風格。跟一個人的「氣質修煉」是有關係的。所以太極拳是一種文化。
  • 太極拳KO現代搏擊,為什麼?看下去就明白了
    後來自己從一些搏擊的書籍上尋找提高出拳力量的方法,雖然有些提高,但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因為這些理論大家都知道。由於常常是挨打的份,漸漸的對拳擊、散打的興趣減少了。但是我是一個喜歡鍛鍊的人,特別是晨練一直堅持得很好。一些年的鍛鍊,感覺跑步,練練出拳出腳,這些常規的運動方法簡單太單調了,希望找一個傳統武術套路來鍛鍊身體。
  • 太極拳初習須知
    練習太極拳的基本功是最苦最悶最無聊的,但卻是練好太極拳萬千動作之根本,特別是在剛開始練的時候,因為肌肉反應比較激烈,有時候會出現站也站不穩,睡覺也不香,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擔心,堅持練下去肯定會勝利的。同時,必須無條件克服一切困難,認認真真的把基本功練紮實,否則,就算您練上10年或者更長時間,充其量只能夠算是打太極操,根本談不上打太極拳!
  • 太極拳並非陳家溝,武當青城也沒有太極拳,真正的太極產生曝光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極拳本身是非常厲害和深奧的一門功夫,但為聲命現在的太極拳確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就要和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講起了。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太極拳並非陳家溝。武當青城之前也沒有太極拳,那麼太極拳是從哪裡來的呢。這要從楊露禪,前輩說起了。
  •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打?
    這是自然法則,一個練武的人,最巔峰的狀態也就是二十歲到三十歲。其次,馬保國的對手,是個五十來歲的業務愛好者,你要說他怎麼厲害,恐怕也沒人信,所以,兩個老頭在那比劃,一個七十歲,一個五十歲,還是個業餘愛好者,由此而證明太極拳不行,肯定不科學,太片面。
  •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太極拳部位,動作
    軀幹部,「含胸」、「腹實胸寬」,太極六種拳法,運動,健身,太極拳部位,動作,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初練拳時,不習慣於含胸,先把挺胸的念頭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動作裡微微含胸,避免凹胸(駝背)、挺胸病態。
  • 談談我所知道的陳式太極拳
    年輕時我學過一段陳氏太極拳,那純粹是個偶然,因為一個高中同學在天津的睦南道花園跟著一位陳姓師傅學拳,我便也興致勃勃地一看究竟。
  •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實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太極拳
    然而,在歷史發展變化中,太極拳慢慢產生了分化。太極拳屬於內家功夫,它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以慢練為主的套路形式。楊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的一個流派,其套路動作較為柔和簡單,架子高低可以依練拳者身體素質自行調節,非常適合普通大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健身養生。由此分化出的一派健身養生類太極拳,完全不能實戰,其實是一種健身操。
  • 推手練習對於太極拳的重要性
    在解放前,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實戰能力,在八十年代,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推手行不行,現在太極拳練的好不好,看是不是合乎標準,是不是好看。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其本質原因是在全民健身,全民普及的思想下只追求形式化產業化,而捨棄了內涵,急功近利。
  • 練好太極拳你需要知道這個理論
    太極四德你知道是什麼嗎?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太極四德的講的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從個人的平時練習中,所悟所想的一些太極拳的虛實變化,能過了解虛了解變化,是打好太極拳的關鍵,每一個動作如何變化,都是有一定的規律,而不是隨意的變化。分享一下個人對於太極四德的一些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