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前,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實戰能力,在八十年代,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推手行不行,現在太極拳練的好不好,看是不是合乎標準,是不是好看。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其本質原因是在全民健身,全民普及的思想下只追求形式化產業化,而捨棄了內涵,急功近利。
現在許多太極拳老師其實是不教推手的,一個原因是自己不會,一個是推不好。作為一個學楊氏太極拳的,你說你推手不會,那就代表你對最基本的掤捋擠按,攬雀尾,雲手,毫無了解。這三個動作但凡你稍稍了解一個,推手都是毫無問題的。如果感覺自己會推,但推不好,那就證明你對這三個動作的理解不夠深刻。常常見到一些大師在教學員時說這個動作要如何做如何做,怎麼才規範,才標準,但為什麼要這麼做,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凡有學生想推下手試試,體驗一下,就以各種理由推脫。
還是那句話,推手是不用學的,推手就是拳裡面的動作,尤其是楊氏太極拳,掤捋擠按這個動作就是四正推手的單人練習,具體大家可以參考公眾號講述掤捋擠按的相關文章,這裡就不多論述了。
推手其實就是一種實踐,通過推手時的應變,看你對拳理解的深刻層度,練拳到推手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在推手中發現問題,再回到套路的練習,這個就是實踐回到理論的過程,不斷地從拳架到推手,推手到拳架,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我們的太極拳水平才會提升,對太極拳理解才會深刻。
推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拳架中不易發現的問題,比如拳架中動作與動作的轉換之處,這個易為拳友們忽略,最常見的就是掤捋擠按中掤轉捋時,許多人掤出去後手掌一翻就直接往回拉了,中間的轉換沒有了,到推手時你就做不順。還有做捋的時候許多人一動就全向左面轉了,在推手時往往在捋時被人輕輕向裡一擠就站不穩了,但是在沒有推手驗證的時候他可能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畢竟好多大師們也是這麼做的。還有掤捋擠按按,現在人打的都是推,當你去嘗試著做一下四正推手,那你就會明白這個按到底應該怎麼做。
前幾天有個拳友看了我公眾號的文章後買了一本我師伯的《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他和朋友一起照著書上的大捋講解練習,發現練不順,兩個人怎麼也配合不好。問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剛開始做不順,練不好,很正常,這不就是你通過推手的練習發現自己的不足了嗎?兩個人做不順,推不起來,首先暴露出來的就是不合拍,沒有身體感覺,下盤呆滯,這其實是多數練太極拳人的通病,這說明在練拳的時候沒有把下盤運動納入到自己的運動體系裡面來,我們可以通過修正拳架來改,在行拳時讓自己根據假想敵的動作前進後退,也可以拿出來單練,讓自己的朋友拉著自己走,他拉我到哪我就走到哪,或者他推我到哪我就到哪,就象跳交誼舞一樣。這種感覺出來了,再配合上手上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