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推手的技巧

2020-09-05 真知趣

推手技巧: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隻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鍛鍊推手時,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幹活,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幹活。」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

二、搭手即,八法相主

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徵。太極拳用於交手時,它不主張硬衝、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因此,捋、擠、按、採、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棚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猛,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採法;如當我捋或採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靠我,我則轉腰走按勁。同樣,敵人若採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覆鍛鍊,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蕩,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三、從鍛鍊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願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於將對方發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於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於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於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做起來,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後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進來。對方兩臂無非是那麼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練習能吞能容之後,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儘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隻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後,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儘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後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陳老師推手時,主張儘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運行一個圈中,有時半個圈引化,半個圈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一到動三);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如懶扎衣動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進(擊),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進(擊、蹬、套、插);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剛搗碓之捋法,其中單勢進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發放之勁。體現了在我主現控制下敵我力量合二為一,致他於敗勢(背勢)。又如抱頭推山動作一,左時引化對方右手的按勁,同時,借對方之按勁,發我左拳擊敵胸部(頭部)之勁。肘引手發,手引手發,點線變化,化打皆在一隻臂上,這不正是極妙的上層功夫嗎。有時在一隻手臂的一個螺旋勁(順逆變化)之中可以發出幾個勁。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裡合肘、裡勾拳三個勁的迅速變化,又如白猿獻果一勢的反拿、上棚、下引、擊襠、切肘、衝拳等六個勁的變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點線結合用法。抽出這些單勢進行鍛鍊則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擊功力的上乘方法。

六、依靠丹田內轉的離心力,發揮人體立體螺旋之威力

人們常常把太極勁比做漩渦、旋風、鑽頭、龍捲風,所謂發勁,即依靠這種人體立體螺旋力量,把敵人棚出去,這是對的。練太極拳就是要練成周身處處都是球,使來力感到觸處有圓;處處球切球;處處被滑掉,被棚出。同時,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軀體又蛇一樣,將來力纏住,處處可以發勁。平時練拳時,即應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為樞紐,依靠它的離心旋轉力,帶動周身,帶動四肢,所有運行非圓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鑽頭、似飛彈。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勁,處處都是順逆滾動的、點線變換的螺旋體,從而在滾動中化掉來力,在纏繞中吃掉來力。使對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發出的弧旋球一樣,使對方莫知所措。為此,平時練拳時,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纏繞勁,一點也不要馬虎,絲絲入扣,纏到筋骨之內。平時練習推手,不論進退、化發,都要鍛鍊走螺旋勁,腰如門軸,雙手如「轉子門」,充分發揮腰部的離心力,使對方感到處處背勢,非輸不可。但「兵貴神速」,只靠平時打拳時的慢動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練單式發勁、練快速螺旋勁,快到「迅雷不及掩耳」。當然,為了腰活,還必須鍛鍊松胯。





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是陳老師常說的一句要領,也是他常用的一種手法,在陳老師之前的拳論中還未見到這句話。這句要領,既形象,又實用。他常用的三個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後,先合好勁,然後塌掌根,力求塌至對方腳跟(依靠意念力)。同時,要沉肩、墜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於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勁,把對方之力碾出去。其實人們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轤,壓馬路的壓路機,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靠這種下塌的力量,破壞對方的根基。所謂「貼身近戰,力摧其根」者,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於破壞其整體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鍊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於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

八、從反面入手,造努


太極拳以順勢借力為其主要技法。但在敵人來力不明時,可以採取「造勢借力」之術。即給對方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道者,反之動」(老子)《孫子兵法》謂之「聲東擊西」。我們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剛搗碓動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雙震腳、金雞獨立);欲前先後,欲後先前(如左衝、右衝、退步跨虎);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如初收、披身捶);欲縱先橫,欲橫先縱(如閃通背動作三、四);欲順先逆,欲逆先順等等。從反面入手,造勢借力之中,還有一種驚詐之術。「兵不厭詐」,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懾人。如驚上取下,驚下取上,驚左取右諸法。有時則採取一斷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勁一斷,使對方一怔,或突然失控,當他神怔勁空之時,我迅速接勁擊其虛點。各種武術中都有這種技法,太極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極拳強調走螺旋勁。如陳鑫公所云「虛籠詐誘,只為一轉。」雖然平時練講究「連綿不斷」,「無斷續」等,但在實戰中必須適機應變,粘連隨是基本手段,但還要能粘、能斷,勁斷意不斷,勁斷神不斷,斷是為新的,一斷一接,斷和接都是為了制敵取勝。太極拳的上乘功失,就在於運用自如。

總之,給敵人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也是一種重要手法。所謂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個勢,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勢、或他勁落空、或回撤、或發直、發愣時,我即以神速之螺旋進擊,使對方失勢。正是體現「因敵變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節相應,節節打人

太極拳所以能以柔取勝,以柔克剛,其關鍵在於全身筋骨節節放鬆,勁力節節貫串。因敵變化節節交替運,節節可化,節節可打,全身所有關節都非常鬆柔、靈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個關節,大至上中下三盤,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腳,各個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謂「挨到何處何處擊」者也。主要之處在於應敵時能不能隨機應變,三節互用,三節、及至九節,能靈活交替運用。即《孫子兵法》中所云:「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這就必須在平時練拳時,注意鍛鍊各個部位的勁力變化,節節靈活可以隨機而用,全身如龍似蛇,變化自如。打拳時,推手時,要時時意識到雙手、雙臂、雙腿、雙足,以及手足之間的合勁,相吸相系,上三節,下三節交替變化、順逆變化地節節貫串勁。例如:中盤式動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來(引過來)同時右手擊出;又如單鞭動作二,右手被拿,屈時以採肘解脫,並可以肘反擊;抱頭推山動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擊,左手被棚,右拳再出擊。如掩手肽捶動作五,雙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護心拳(獸頭勢),雙拳、雙時交替邊引化邊出擊,下邊腳可以勾絆、可以進擊,左右配合、上下配合、節節配合,交替引化與進擊。充分體現太極拳之整體勁及其在陰陽變化中之妙用。


(十)
充雲強調和發揮意念
太極拳,是強調用意的武術。用意,是太極拳內功的上乘功夫。講「用意不用力」不對,「用力不用意」也不對。還是意氣力(精氣神)三結合為宜。 總之,上述種種戰術技巧,必須基於平時刻苦操練和用心體悟。除了堅持練拳架之外,還要練單式,兩人對練,以及功力訓練,內功訓練,不斷增強體能、智能、氣能,以及膽量和勇氣,還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講的四個字:即一膽、二力、三智(謀)、四法(技巧)。太極拳也不例外。


相關焦點

  • 太極拳推手介紹-原福全
    太極拳推手介紹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技擊訓練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和提高太極拳練習者太極拳技擊功夫的一種套路。它和太極拳套路是「體」「用」關係,太極拳推手有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推手中,分別採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太極拳基本技法。
  • 這樣的太極拳推手,就是誤入歧途,誤人子弟
    大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學練一段時間之後,自認為自己功力「非凡」,都想要學習推手以便練習並獲得更多的「發放」技巧,縱觀近些年來的太極拳亂象,特別是所謂的一些「正規」的推手競技擂臺賽(應該是高水準的),雙方上臺來不是蠻力扭摔,就是暴為撕踹,往往是體壯力大者獲勝,很少見或絲毫不見太極拳推手的那種韻味,讓人看了既無奈又擔心,無奈地是,當今的太極拳習練者
  • 太極拳推手是「跌」出來的,不是「摔」出來的
    作者:羅永平太極拳之「跌」太極拳推手(古稱「打手」),是練習太極拳搏擊技術的重要方法,是檢驗太極拳功架正確與否的重要途徑。當然,它對健身強體也極有益處,因此,凡是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會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對太極推手的研究和訓練都要以實戰為目的,通過推手檢驗太極拳的知己和知彼功夫,提高近身搏鬥的能力。而絕非推手即為實戰。太極拳拳架為體,技擊為用,太極拳推手是體用的過度階段。太極拳前輩所創推手的目的,是為了讓習練者對太極拳意念與形的運用得到檢驗,而不是為了推手而推手,如果認為一切太極理論都是為了推手而服務的話,就是本末倒置了。在太極拳推手練習中,經常有學生問我,太極拳的招數動作可以在推手和散手中應用嗎?我的回答是,你覺得可以用就可以用,你覺得不可以用就不可以用。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但也是因為站樁和試力太重要了,一兩篇文章根本說不清楚,我會在後面意拳(大成拳)系列文章裡詳細講解,這裡還是以太極拳的講解為主。前面的文章都是對太極拳攻法的總體說明,由這篇開始講解太極拳的各種練習技術。 太極推手是運用太極拳的實用技巧和原理進行模擬實戰的形式和方法。
  • 太極拳宗師大師太極拳(推手)功夫雖很高,但並不懂太極拳原理!
    有一個視頻,標題是《中國太極拳大百科(太極拳技擊探秘3),網址如下https://m.toutiaoimg.cn/group/680999341935244135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1695763&group_id=6809993419352441355&use_new_style=0​ 該視頻中多位太極拳大師都談了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可以看到,太極拳大師們對太極拳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 吳文翰:太極拳推手理論的發展
    署名楊少侯的《拳論》,我是在近些年出版的太極拳書籍中看到的。一為《打手五字訣》:薄、順、短、脆、遠:一為《十字訣》:準、是、穩、脆、真、恰、巧、變、改、整。署名楊班侯、楊少侯的拳論面世雖晚,但班侯、少侯叔侄一為清末、一是民初的太極拳大家,故提前予以介紹。在楊、武兩家及傳人的努力下,到清末太極拳在理論和推手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據《王徵南墓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這段話告訴我們:先發攻擊有弊端,「人易得以乘之」。「以靜制動」可使「犯者應手即僕」。何為「以靜制動」呢?
  • 推手練習對於太極拳的重要性
    在解放前,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實戰能力,在八十年代,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推手行不行,現在太極拳練的好不好,看是不是合乎標準,是不是好看。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其本質原因是在全民健身,全民普及的思想下只追求形式化產業化,而捨棄了內涵,急功近利。
  •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名家簡介】馬長勳先生1933 年11 月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現任北京武術協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       馬長勳先生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青年時代,馬先生不僅刻苦鑽研拳藝而且善於領悟拳理,許多武術前輩如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名家王子英、李文杰、張繼之、楊禹廷等先生在拳藝、推手及理論上都給過他深刻的影響和真傳。
  • 太極拳推手的「四字」訣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中的一種優秀的養生、健身拳種,當然目前練習太極拳的人都以養生、健身為目的。太極拳其實也具有較強的實戰功能,只是被現代練習者們忽略了。要想讓太極拳發揮作用,就必須練習太極推手,太極推手的練習秘訣在於掌握四個字:聽、靈、沾、纏。
  • 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教練員培訓班開班
    開班儀式現場  10月5日上午,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史長華,市體育局科研中心主任郭守剛,省武術運動協會太極拳及推手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彥青,省太極尚武俱樂部主任兼教練杜林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會長王文勝,菏澤學院教授路建民,市武術運動協會秘書長盛建忠等參加開班儀式,儀式由市太極拳推手協會副會長兼助教王旭望主持。
  • 為什麼說閆芳及其他太極拳大師師徒推手並不是假推手?
    《為什麼說閆芳及其他太極拳大師師徒推手並不是假推手?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據《王徵南墓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這就是「不頂」順勢而為亦即「柔之勝剛」的歷史見證。先發攻擊,「人易得以乘之」。「以靜制動」可使「犯者應手即僕」。這正是太極拳順勢而為技擊特徵之寫照。太極拳就是內家拳。
  • 從推手的「捨己從人」說起|只剩下軀殼的太極拳還能走多遠?……
    於是提出問題的網友頗為感慨的嘆息:「無人回答,真正的太極推手難道失傳了?」網友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該網友已有太極拳「盤架子」的基礎,業已接觸過推手。對有沒有「捨己從人」這樣的推手教練之重要性,自有深刻的認識。
  • 太極拳愛好者如何正確對待推手
    現在太極拳界有一怪現象,那就是打拳的人不推手,推手的不打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1:我健健身的,不需要對抗,會比劃套路就行了。2:我找不到同伴。所以一個人打打拳就行了。3:容易受傷,安全第一,輸了還丟面子,還是打打拳好。4:套路裡的動作在推手時一個也用不出來,練套路沒用。
  •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懂勁論
    懂勁,是太極拳推手太極拳是其中的重要門派之一,所以懂勁不能只限於推手,和其他武術一樣,同樣適用於自由搏擊和交手散打,這才是太極拳的真正面目和實用價值。推手是以沾、粘、連、隨懂勁為準則的實戰訓練形式,散打交手也同樣不能離開上述四字的懂勁原則,無非散打是技藝升華到相當階段後,擺脫推手這一訓練形式,而成為實戰交手散打這一實用形態罷了。但它還必須合乎規矩繩墨,這就是太極拳推手及散手的辯證統一關係。
  • 太極推手的技巧和作用,看懂了一定要試試
    太極推手的起源、發展以及養生、技擊價值等,也成為歷代太極拳家與太極愛好者進行探索、研究的重要領域。太極推手古代稱為「打手」、「揉手」、「擠手」、「搭手」等等,是陳王庭創立的以身體上肢軀幹為進攻部位,運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借力打力,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的一種集文化性、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太極拳對抗形式。
  • 特點截然相反的兩派太極拳推手
    太極拳推手有特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可以陳中華為例說明其特點:對方與他一搭手,雙方以極大的力相互作用,均處於靜止狀態。然後他再設法用頂勁使對方站不住。【真不動太極文化: 勁是怎麼過去的?2020年一月北京講座。
  • 大衛侃推手?
    推手是什麼?推手實際上是太極拳從拳架過渡到實戰中間的一種二人對練的身體問答遊戲。我很有幸,這三種推手都玩過,跟隨了不同的師父。對於第一種推手,以神意氣為主導的內功推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它是通往太極拳高深階段的必經之路。但是很多師父將太極拳論當中對功夫高深階段的描述和比喻,當成了太極拳修煉的本質。
  • 發揚、傳承傳統武術 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教練員培訓班開班
    開班儀式現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廣輝 菏澤報導10月5日上午,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史長華,市體育局科研中心主任郭守剛,省武術運動協會太極拳及推手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彥青,省太極尚武俱樂部主任兼教練杜林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會長王文勝,菏澤學院教授路建民,市武術運動協會秘書長盛建忠等參加開班儀式,儀式由市太極拳推手協會副會長兼助教王旭望主持。史長華在講話中指出,太極拳是太極文化與武術運動融合而成的偉大成就,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閃爍著中國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