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什麼?
推手實際上是太極拳從拳架過渡到實戰中間的一種二人對練的身體問答遊戲。二人對練就涉及到模擬實戰和身體知覺、反應、速度、力量以及太極中引化拿發、沾連黏隨的理念。
推手並不等同於實戰,也不等同於二人對練的套路。推手的核心是要訓練一個人的身體知覺,所以推手是一種知覺運動。知和覺是兩個層次,通過接觸,感知到對方與自己,同時要覺察對方的起心動念。
推手從八十年代開始,逐漸走向了三個方向。
第一個發展方向是在氣功流行的社會背景之下,很多拳師將氣功和太極推手結合,倡導用神意氣去發人,使得推手走向了娛樂化、遊戲化和虛玄化的境地。
第二個發展方向就是九十年代初,民間擂臺賽事的興起與競技推手規則的制定,使得推手走向了競技比賽之路,在固定規則之下有一個輸贏的評判。
第三個發展方向就是我們將推手作為知覺問答訓練方法和切磋的手段。這個比較符合推手的本意。
這三種推手綜合起來,構成了太極拳界對推手的主要認識和發展方向。
我很有幸,這三種推手都玩過,跟隨了不同的師父。
對於第一種推手,以神意氣為主導的內功推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它是通往太極拳高深階段的必經之路。但是很多師父將太極拳論當中對功夫高深階段的描述和比喻,當成了太極拳修煉的本質。
誠然,我認同太極拳修煉的本質就是性命雙修和向內求證,至於養生、至於求道,至於技擊都有他的獨到之處。但是我不認同在技擊實用的層面,將神意氣的東西作為可以用來表現的功夫,說白了這種推手大都表現出來的層次和水平,都是一種在特定文化圈和遊戲規則之內的配合遊戲。距離武術的核心實戰,相差甚遠。教的人和學的人如果擺正不了心態,就很容易走上巫漢神婆之路。
第二種競技推手,講的是對抗的技巧,對勁力、靈敏度、身體感都要專門系統訓練才可以的。作為一種訓練方式,我覺得也是必要的。但是這裡面有多少能將太極的思維和打、化、拿、發運用的很好的?可以說是很少的。
近幾年的推手競技之路,由於比賽規模、比賽規則、比賽規格不同,還處在摸索和完善的路上,不過有很多老師已經為此努力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形成了很有效的訓練體系。
因為競技推手,面臨的對手,不光是練太極拳的,還有練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摔跤的,我們當年打比賽,分公斤級,在對規則吃透的情況下,針對不同的技巧都要強化訓練。
第三種推手,就是由一套訓練方法構成的,包括平圓單推、立圓單推、摺疊、柔肘、四正手、套步、活步、大捋等等。這個是方法,在此基礎上練的是對變化和勁力的知覺和敏感程度,追求沾連黏隨的體知。
縱觀以上三種推手的演變方向和發展之路,我個人覺得每一種推手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要相互詆毀、以偏概全,大家自得其樂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推手實際上也是探索太極拳從套路過渡到實戰的一種訓練階段,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內功修煉,自我身體素質訓練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不要有過強的好勝心態,太極拳要克己,在克己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