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2021-02-23 武術人


【名家簡介】馬長勳先生1933 年11 月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現任北京武術協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

       馬長勳先生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青年時代,馬先生不僅刻苦鑽研拳藝而且善於領悟拳理,許多武術前輩如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名家王子英、李文杰、張繼之、楊禹廷等先生在拳藝、推手及理論上都給過他深刻的影響和真傳。

       馬長勳先生十分注意學習其他流派太極拳的長處,向楊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鮑全福先生學習了紀子修的拳式和道家養生功法,向吳斌芝先生學習了楊澄浦的拳式及劍、刀、粘杆等器械,還學習了李香遠的武式太極拳。

       40 多年來,馬先生在忠實於傳統拳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行拳勻靜似溪流,氣勢如雲海,有國畫般的藝術感染力,是松、柔、虛、空、圓、滿的立體展現,似乎在用拳式表達著某種深邃意境。

       馬先生的太極推手融劉晚蒼先生的功力、李文杰先生的輕靈、張繼之先生的松沉、王子英先生的深韻於一爐,已經超出了技術的局限,上升到了藝術的境地。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悟理是本」,馬先生一貫以此自律。

       他常教導弟子說:「專心練拳為的是修養德操,領悟其中的哲理。抱有勝人之心,不但練不出勝人的功夫,更不可能悟出太極拳的真諦。」正是這種思想使馬先生表現出樸實寬厚的性格及溫文而雅的氣質。

       多年來,馬先生對太極拳的古譜,對(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孫子兵法》等典籍作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現仍不懈地向更高層次的學術領域攀登。

       馬長勳先生1979 年於南寧全國首屆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獲傳統太極銀牌獎。

       1981 年在瀋陽第三屆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介紹推手,與王培生先生共獲優秀表演獎。當年參加全國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制定工作,次年參加規則修改工作。

       1993 年參加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的推手推廣套路的編排。

       應原國家體委、北京市體委及有關部門邀請,他多次接待來訪的日本、美國、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亞的友人。數次去日本東京太極拳協會教授太極拳及推手。其執教的學員曾獲日本太極拳比賽兩個第一名、兩個第二名。

五行功——內家拳之精粹

課程介紹

       五行功是過去老前輩們根據練功經驗從太極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家拳中提煉出的精華,來用做內家拳的築基功法,五行功也是核心內功鍛鍊功法,通過五行功的鍛鍊可以內壯五臟,外強筋骨。五行功包括五個功法,每個功法都是對人體內五行(即五臟:心肝脾肺腎)的針對性訓練。從外在筋骨的鍛鍊來講,五行功也是以腰為核心,鍛鍊肩、胯、肘、膝、腕等關節的靈活性和協調能力,所以也叫「開五關」。古語云:「步法虛實變換在兩胯,身法虛實變換在腰間,手法虛實變換在兩肩」。通過五行功的鍛鍊,可以為學習傳統武術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目錄

一、五行功概述與內家拳身法

二、迎風甩袖(五行屬水,五臟屬腎)

三、青龍探爪(五行屬木,五臟屬肝)

四、懷抱太極(五行屬火,五臟屬心)

五、提挈天地(五行屬土,五臟屬脾)

六、輪轉陰陽(五行屬金,五臟屬肺)

七、經驗分享與丹田開發之基礎

學習方式:掃描圖片上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加入學習《五行功——內家拳之精粹》。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共同推動傳統武術發展!

QQ:276026888

網站:http://www.wushuren.com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大師王培生先生演練的吳式太極拳,珍貴!
    在北平東城極樂庵受居士戒,蒙恩師上妙下禪法師賜法號印誠。  1932年 從師張玉蓮學習彈腿。從師楊瑞霖(字禹廷)學習太極拳,後經師爺王有林(字茂齋)精心指點。  1933年-1944,在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培訓班任助教。  1935年曾受學友金互、徐振寬二老等人教授,學習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經典及修身之法。
  • 吳式太極拳簡介
    吳式太極拳第一代宗師全佑,學拳於楊式太極拳第一代宗師楊露禪,後奉宗師命拜楊露禪二子楊班侯為師。楊露禪宗師教有三人,凌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長於柔化。全佑先生傳子吳鑑泉,徒有郭松亭、常遠亭、夏公甫、齊閣臣、王茂齋等。其中常遠亭創立常式太極拳,又名《吳式老架太極拳》,別名《班侯小架》,或《全佑老架太極拳》。
  • 武術家王培生先生在活動中講解吳式太極拳推手
    在北平東城極樂庵受居士戒,蒙恩師上妙下禪法師賜法號印誠。  1932年 從師張玉蓮學習彈腿。從師楊瑞霖(字禹廷)學習太極拳,後經師爺王有林(字茂齋)精心指點。  1933年-1944,在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培訓班任助教。  1935年曾受學友金互、徐振寬二老等人教授,學習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經典及修身之法。
  • 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北方掌舵人王子英
    對於太極拳而言,如果要誇誰的太極拳練的好,肯定會誇其推手如何如何了不得!王子英就是一個推手很了不得的吳式太極拳家!王子英先生(1903-1968)名傑,是吳式太極拳宗師王茂齋的次子。自吳鑑泉去了上海後,王茂齋便成為吳式太極拳北方的領袖,由他撐起吳式太極拳的大旗,北京東四大街錢糧胡同的「同盛福」麻刀鋪成了吳式太極拳傳人的窩子,同門經常在此集會。「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成立後,王茂齋主教,他的弟子楊禹廷助教。王子英也在「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助教 。
  • 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修佔與吳式太極拳
    1947 年修佔出生於山東掖縣(今萊州市)程郭鎮大武官村 ,這裡是中國吳式太極拳創始人王有林(王茂齋)的家鄉。修佔的父親修丕勳為王茂齋先生之得意高足。1934年,曾任掖縣國術館教務主任,太極拳弟子遍布萊州。修丕勳先生功夫精純,品德高尚,深得鄉民的愛戴和弟子們的尊崇,為萊州太極拳的發展和武術事業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弟子眾多,其次子修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上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說:「我寫的一些拳理不切實際,太極拳應用應該有太極拳的特色,如後發先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等等」。雖然觀點可笑,卻也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太極拳的認知。對太極推手的研究和訓練都要以實戰為目的,通過推手檢驗太極拳的知己和知彼功夫,提高近身搏鬥的能力。而絕非推手即為實戰。太極拳拳架為體,技擊為用,太極拳推手是體用的過度階段。
  •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全佑先生長於太極拳柔化,他創始的吳式太極拳,繼承了太極拳輕靈貫串的理論,保持剛柔相濟的趟路。當時許多滿漢大臣均從其學習太極拳。父吳鑑泉(1870~1942),原任職清廷禁文軍護軍營。辛亥革命後,由參謀總長蔭昌薦於大總統黎元洪,任總統府衛隊師第十一師武術教官。當時政要如張一麟、段芝貴等皆隨其學技。
  • 鮮為人知的吳式太極拳前輩郭松亭
    在吳式太極拳傳人裡,郭松亭是第二代傳人,是吳式太極拳始祖全佑(1834- 1902)的弟子。全佑在京師神機營當差時,從學於楊露蟬。他學拳篤實,事師孝如父。楊露蟬感其誠,傾囊相教。因所處地位與同時學拳的貝勒皇子相比低下,不能列楊露禪門下,只能降一輩拜楊班侯為師,又得到班侯傳授。
  • 吳文翰:太極拳推手理論的發展
    太極拳推手的啟蒙理論是署名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和《打手歌》等文。廣平府永年縣的武澄清(1800一1884)於鹹豐二年(1852)壬子科得中進士,出任河南省舞陽縣知縣,在該縣北舞渡鎮(水陸碼頭)一家鹽店得到王宗嶽的遺作,授予乃弟禹襄帶回原籍永年。從此,王宗嶽的拳論成為武、楊兩家拳技核心理論,在此基礎上拉開了太極拳研究發展的帷幕。
  • 楊式太極拳名家蔡松芳先生展示的太極凌空勁,神奇!
    太極推手名家蔡松芳的故事         蔡松芳先生數十年來傳播楊式太極拳、無極功法
  • 太極拳推手介紹-原福全
    太極拳推手介紹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技擊訓練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和提高太極拳練習者太極拳技擊功夫的一種套路。它和太極拳套路是「體」「用」關係,太極拳推手有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推手中,分別採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太極拳基本技法。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吳公儀曾在電視上連續播放教授太極拳的教學片,吳公儀作講解,鍾嶽平示範,使吳式太極拳更廣為流傳。吳公儀曾得到楊少侯的指導,發展成小架貫串拳及關節拳。1972年創香港太極學會,致力研究及發展健身太極武術,1975年與香港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部合作,培訓師資擔任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主辦全港各區健身太極班導師。1979年創辦香港太極總會,中外門徒眾多。鄭天熊拳術因專注實用,以陰陽24 段太極內功及肚腩功著名, 發展成一體系,稱為「鄭家吳式太極拳」。20世紀 90 年代,鄭天熊退隱歸鄉,自建太極山莊。
  • 王培生先生演練吳式太極拳37式
    王培生先生簡介王培生先生,名力泉,字培生,號印誠。河北武清縣人。1919年3月24日生。
  • 太極拳愛好者如何正確對待推手
    其次因為是弱對抗環境,大家都以做動作為主,力量不會很大,速度也不會很快,所以是不會受傷的,如果受傷了,那只能說推手雙方有一人太在意輸贏了,他的內心放不開,不願意去仔細研究拳理,突然加速或用了大力,這種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太極的樂趣的。
  • 發揚、傳承傳統武術 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教練員培訓班開班
    開班儀式現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廣輝 菏澤報導10月5日上午,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史長華,市體育局科研中心主任郭守剛,省武術運動協會太極拳及推手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彥青,省太極尚武俱樂部主任兼教練杜林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會長王文勝,菏澤學院教授路建民,市武術運動協會秘書長盛建忠等參加開班儀式,儀式由市太極拳推手協會副會長兼助教王旭望主持。史長華在講話中指出,太極拳是太極文化與武術運動融合而成的偉大成就,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閃爍著中國人智慧的光芒。
  • 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教練員培訓班開班
    開班儀式現場  10月5日上午,菏澤市首屆太極拳推手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史長華,市體育局科研中心主任郭守剛,省武術運動協會太極拳及推手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彥青,省太極尚武俱樂部主任兼教練杜林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會長王文勝,菏澤學院教授路建民,市武術運動協會秘書長盛建忠等參加開班儀式,儀式由市太極拳推手協會副會長兼助教王旭望主持。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身體健康的問題不解決而談技擊,在中國傳統修煉文化中是不可取的。但也是因為站樁和試力太重要了,一兩篇文章根本說不清楚,我會在後面意拳(大成拳)系列文章裡詳細講解,這裡還是以太極拳的講解為主。前面的文章都是對太極拳攻法的總體說明,由這篇開始講解太極拳的各種練習技術。
  • 太極拳推手的「四字」訣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中的一種優秀的養生、健身拳種,當然目前練習太極拳的人都以養生、健身為目的。太極拳其實也具有較強的實戰功能,只是被現代練習者們忽略了。要想讓太極拳發揮作用,就必須練習太極推手,太極推手的練習秘訣在於掌握四個字:聽、靈、沾、纏。
  •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專家助力全球太極拳網絡大賽
    本次大賽得到了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專家的大力支持,他們以深厚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以國際化視野助力太極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弘揚共享中華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精神。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太極拳研究推廣中心主任黃康輝先生是本次大賽的專家組組長之一。
  • 吳式太極拳傳人剖析太極拳界現狀
    但近日又有馬保國遺笑大方,更有冬瓜找了一個練了四年所謂傳武的朱老師(打四年沙袋和練四年內家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又來了一段精彩的表演。更使得太極拳群裡的愛好者們,對傳統武術妄自菲薄,不以為拳術。使得普羅大眾眼裡本就似是而非的太極拳,更加的慘不忍睹。遂覺得事態已被炒作的很滑稽了,有必要根據自己幾十年習武的親身經歷,談一下切身感受和對傳武,太極拳及現代散打搏擊現實狀況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