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簡介】馬長勳先生1933 年11 月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現任北京武術協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
馬長勳先生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青年時代,馬先生不僅刻苦鑽研拳藝而且善於領悟拳理,許多武術前輩如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名家王子英、李文杰、張繼之、楊禹廷等先生在拳藝、推手及理論上都給過他深刻的影響和真傳。
馬長勳先生十分注意學習其他流派太極拳的長處,向楊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鮑全福先生學習了紀子修的拳式和道家養生功法,向吳斌芝先生學習了楊澄浦的拳式及劍、刀、粘杆等器械,還學習了李香遠的武式太極拳。
40 多年來,馬先生在忠實於傳統拳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行拳勻靜似溪流,氣勢如雲海,有國畫般的藝術感染力,是松、柔、虛、空、圓、滿的立體展現,似乎在用拳式表達著某種深邃意境。
馬先生的太極推手融劉晚蒼先生的功力、李文杰先生的輕靈、張繼之先生的松沉、王子英先生的深韻於一爐,已經超出了技術的局限,上升到了藝術的境地。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悟理是本」,馬先生一貫以此自律。
他常教導弟子說:「專心練拳為的是修養德操,領悟其中的哲理。抱有勝人之心,不但練不出勝人的功夫,更不可能悟出太極拳的真諦。」正是這種思想使馬先生表現出樸實寬厚的性格及溫文而雅的氣質。
多年來,馬先生對太極拳的古譜,對(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孫子兵法》等典籍作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現仍不懈地向更高層次的學術領域攀登。
馬長勳先生1979 年於南寧全國首屆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獲傳統太極銀牌獎。
1981 年在瀋陽第三屆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介紹推手,與王培生先生共獲優秀表演獎。當年參加全國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制定工作,次年參加規則修改工作。
1993 年參加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的推手推廣套路的編排。
應原國家體委、北京市體委及有關部門邀請,他多次接待來訪的日本、美國、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亞的友人。數次去日本東京太極拳協會教授太極拳及推手。其執教的學員曾獲日本太極拳比賽兩個第一名、兩個第二名。
五行功——內家拳之精粹
課程介紹
五行功是過去老前輩們根據練功經驗從太極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家拳中提煉出的精華,來用做內家拳的築基功法,五行功也是核心內功鍛鍊功法,通過五行功的鍛鍊可以內壯五臟,外強筋骨。五行功包括五個功法,每個功法都是對人體內五行(即五臟:心肝脾肺腎)的針對性訓練。從外在筋骨的鍛鍊來講,五行功也是以腰為核心,鍛鍊肩、胯、肘、膝、腕等關節的靈活性和協調能力,所以也叫「開五關」。古語云:「步法虛實變換在兩胯,身法虛實變換在腰間,手法虛實變換在兩肩」。通過五行功的鍛鍊,可以為學習傳統武術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目錄
一、五行功概述與內家拳身法
二、迎風甩袖(五行屬水,五臟屬腎)
三、青龍探爪(五行屬木,五臟屬肝)
四、懷抱太極(五行屬火,五臟屬心)
五、提挈天地(五行屬土,五臟屬脾)
六、輪轉陰陽(五行屬金,五臟屬肺)
七、經驗分享與丹田開發之基礎
學習方式:掃描圖片上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加入學習《五行功——內家拳之精粹》。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共同推動傳統武術發展!
QQ:276026888
網站:http://www.wushu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