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2020-11-06 柔武堂主

上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說:「我寫的一些拳理不切實際,太極拳應用應該有太極拳的特色,如後發先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等等」。雖然觀點可笑,卻也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太極拳的認知。卻不知道上訴拳理都是前輩對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總結,而不是對太極拳散手應用的指導。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為了模擬實戰技擊的一種訓練手段。這種訓練手段可以讓練習者在不用護具的狀態下,通過雙方剛柔矛盾轉換的運動來感知自身及對手的陰陽變化,達到控制與反控制的目的,並檢驗太極拳的各種技法和原則在接近實戰情況下的運用。對太極推手的研究和訓練都要以實戰為目的,通過推手檢驗太極拳的知己和知彼功夫,提高近身搏鬥的能力。而絕非推手即為實戰。

太極拳拳架為體,技擊為用,太極拳推手是體用的過度階段。太極拳前輩所創推手的目的,是為了讓習練者對太極拳意念與形的運用得到檢驗,而不是為了推手而推手,如果認為一切太極理論都是為了推手而服務的話,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太極拳推手練習中,經常有學生問我,太極拳的招數動作可以在推手和散手中應用嗎?我的回答是,你覺得可以用就可以用,你覺得不可以用就不可以用。你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你的水平就是要用招數的水平,還沒有入道。但完全不用招法,就會意念上有,動作跟不上,這也不對。正確的做法是要練習單式的運用,然後將其融入意念中,變成潛意識,便可運用自然。很多太極拳練習者一看有人用招數把自己打倒,他就說了,你這是小功夫,不是高層次的東西,問題是你都被低層次的放躺下了,那你不成了沒層次了。關鍵不是對手用不用招法,而是符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運用的是不是自然。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寫太極拳要學會招數,然後忘記招數,應用時才能自然,心中不受拘泥。這種說法真是對太極拳的體用理解深刻。我一直是主張技擊時要應物自然不需要用招式,但前提是要練習過,並練習的很好。有了之後才能空,而不是一直啥都沒有。

太極拳推手能否轉化成太極拳散手的標準就是控勁。三大內家拳的運用,形意拳偏重於以整打人,八卦掌偏重於以閃打人,太極拳偏重於以粘打人。這種說法雖然不全面,但如果只用一句話概括的話,說的還是有道理的。不是說太極拳不重視整,但粘打對太極拳來說太重要了。張義敬前輩曾經提到太極八法: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是粘勁運用的表現形式,這種觀點我深表贊同,我對粘的理解就是控制,控制對手的勁,控制對手的重心,讓他不舒服,讓他背勢。我順他背,我舒服他不舒服,我重心穩他不穩,我能打他,他打不了我,這時對手完全在我控制下,這就是粘制,也就是控勁。在實戰中,只要有一瞬間粘住對手,就可以打了,不用粘得太久,因為實戰中變化很快,未必像在推手中通過壓迫,能找到更好的點,在這一瞬間只要感覺自己是安全的,粘住勁了,就要進行粘打。如何粘打,後面文章會提到。

能否粘制住對手,關鍵在於聽勁。要用心意來感知對手來力的方向、快慢、長短、大小、曲直,要順人之力,讓其落空,才能判斷出對手的力源,進而控制其重心。聽勁的進步,在於用心感知,用意滲透,進而控制對手。太極拳推手講究控肢體為下、控路線為中、控意氣為上。

太極拳推手練習是太極拳散手實戰的基礎,沒有太極推手的各種練習,是練不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之所向無敵矣」的上乘太極拳實戰功夫的。反之太極拳推手不經過實戰的訓練和檢驗亦不過是紙上談兵。

那麼太極推手練到什麼水平可以進行太極拳散手訓練呢?我認為達到兩個層次的太極推手的練習者可以進行太極拳散手練習。一是聽勁有一定水平,能運用粘勁控制對手,在推手時,通過接觸點,能判斷對手的重心,發放時意念和動作能做到統一,發勁果斷乾脆,不拖泥帶水。二是已經達到無形無相、無跡可尋、全身透空、應物自然的高深境界了。太極推手到達的水平決定太極拳散手的水平,但太極推手的水平不等於太極拳散手實戰的水平。有很多太極拳推手水平很高的練習者,沒經過太極拳散手的訓練,一實戰就發現平時練的就完全忘了,不知怎麼打了。所以,不論太極拳推手達到了什麼高度也要進行太極拳散手練習。

散手,就是實戰搏擊的組成部分,因為是徒手搏鬥,所以稱為散手。太極拳的實戰搏擊應從散手開始練習,因為在技術上太極散手是在太極推手的基礎上形成的。那麼哪些太極推手的形態在太極散手實戰的應用中能充分發揮作用呢?我認為還是聽勁和粘勁,也就是知彼及控制。聽勁和粘勁要想在變化更加快速和兇狠的搏鬥中運用,就要比太極推手中的運用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實戰搏鬥是生死之爭,沒人會擺在那讓你慢慢聽。我認為聽勁和粘勁在太極散手中主要做到兩點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1 控制對手意念(斷意)

太極推手的聽勁和粘勁主要是通過接觸點,來判斷和控制對手,我們知道心起意然後通過意念來指揮肢體作出動作,在太極推手的中後期,我們通過接觸點來感知對手心意的變化,並據此來判斷對手肢體的動作。但在散手的初始階段,我們無法從接觸點來獲得需要的信息,有人說可以通過接手一瞬間的毫毛來感知,其實這還是太極推手的要求,因為我們想接手,對手想擊打,這時有這個接手的念頭,都是危險的。正確的做法是應該與對手的心意相接,通過意念來感知對手的意,進而做出判斷。

除了聽對手的意外,我們還要去粘對手的意,也就是控制對手的意,讓對手的意,吐不乾淨,我的意念永遠根據對手的意念變化,而對手如果不變化又會被我的意念困住,意念變小,難以對肢體傳遞出信息。


2 形成勢(控勁)

這裡說的形成勢不是間架,而是在與對手近身搏鬥時,要形成太極拳的得勢狀態。在瞬息萬變的搏鬥中,我們的肢體難免會與對手的肢體相接觸,這種接觸的時間非常短,這就對要求在瞬間的聽點和陰陽變點的時機把握上要準確,利用聽點來判斷,用變點來控制對手的後續勁,形成經常練習的太極推手的粘制狀態。

形成控勁的狀態,對時機把握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後退躲閃對手的來力,採用迎擊和側擊的戰術,封堵對手,一旦接觸上了,馬上卸力變點,控制對手重心,粘上對手,不給對手變勁的機會。

控勁不需要太長時間,這不是推手,不要想著推對手,也不需要將其發放出去,要充分利用粘住對手勁的一瞬間,發出短勁,對其猛擊,但不能將其擊打出去,而要不斷控制對手的重心,讓對手沒有空間組合攻勢,不斷被動挨打,我應在控制對手的情況下,連續攻擊,讓其徹底喪失抵抗能力。這才是太極拳的控勁打法。

太極推手就是訓練自身及對手的陰陽轉換能力,調整和控制重心的平衡,從剛學習太極推手時的頂、丟,到後來的不丟不頂,從剛開始的局部力量到後來的內外相合,輕靈均整,這就逐漸由太極推手向太極拳散手過度了。太極拳通過拳架、站樁、單式、推手練出的知己知人功夫,在太極拳散手中將得到更大的發揮。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第二十四講 散手篇 太極拳散手述要
    現代的太極拳基本以養為主,很少進行對抗訓練。但他本質畢竟是一種拳術,是有著防身的功效的,如果問為什麼上擂臺就被打,請重看第一講。以心意為先太極拳散手的要訣就是「我心不動,隨機而行」。在對手心裡想要發,信號還沒傳遞到肢體的時候,練太極拳的內心就應該感應到對手的意動了,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肢體下意識的就要做出控制對手的動作了,所以太極拳散手中,外面看到的經常是練太極拳的反到先出手。對手先動的是意,而我心靜則聽勁靈敏,意凝則控意,體松則變速,所以後發卻能先至。散手中心理素質也要過關。過什麼關?生死觀。
  • 太極拳第二十四講,散手篇 太極拳散手述要
    心靜是散手聽勁的原則,在實戰中沉著冷靜,不能出現畏懼、慌亂、緊張的情緒。在精神上要高度集中,而肢體上又要放鬆。對太極拳是後發制人的說法,我是這樣理解的。在對手心裡想要發,信號還沒傳遞到肢體的時候,練太極拳的內心就應該感應到對手的意動了,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肢體下意識的就要做出控制對手的動作了,所以太極拳散手中,外面看到的經常是練太極拳的反到先出手。
  • 太極拳推手是「跌」出來的,不是「摔」出來的
    作者:羅永平太極拳之「跌」太極拳推手(古稱「打手」),是練習太極拳搏擊技術的重要方法,是檢驗太極拳功架正確與否的重要途徑。當然,它對健身強體也極有益處,因此,凡是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會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這一講按照進度應該講站樁,因為站樁是由松入靜的重要手段,是氣實丹腹的重要過程,是求六面渾圓形態的方法。只有達到氣順、松靜、渾圓、氣機遍布周身的狀態,才能避免「站死樁」。在一切修行養生典籍中,站樁都是養生的基礎功法,而養生又是技擊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的問題不解決而談技擊,在中國傳統修煉文化中是不可取的。
  •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懂勁論
    所以初學者對於懂勁甚感困難,一時難以做到,只有經過相當一段時間勤學苦練和細心揣摸,並有名師給予指點,才能逐步悟到懂勁。所以說在未能懂勁之前,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丟、頂之病。待懂勁後,在推手中又會犯爭強好勝之弊,此時要注意克服訓練中常見的35病,即:抽、拔、遮、架、磕、猛、躲、閃、侵、凌、斬、摟、搓、欺、壓、掛、離、賺、撥、推、混、硬、排、擋、挺、霸、騰、擊、直、實、鉤、按、掤、抵、滾。
  • 推手練習對於太極拳的重要性
    在解放前,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實戰能力,在八十年代,太極拳練得好不好,看推手行不行,現在太極拳練的好不好,看是不是合乎標準,是不是好看。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其本質原因是在全民健身,全民普及的思想下只追求形式化產業化,而捨棄了內涵,急功近利。
  • 太極拳第十三講,推手篇之聽意打意頭
    太極拳常講後發制人,我是完全同意的,問題是要正確理解後發制人的真正含義。不是說別人馬上打到你身上了,才化解反擊,相反真正的太極拳高手只有他打別人的,沒有別人打他的。對手意念一起(妄動),我的意念順對手意念而動,控制對手的肢體令其背式。
  • 這樣的太極拳推手,就是誤入歧途,誤人子弟
    大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學練一段時間之後,自認為自己功力「非凡」,都想要學習推手以便練習並獲得更多的「發放」技巧,縱觀近些年來的太極拳亂象,特別是所謂的一些「正規」的推手競技擂臺賽(應該是高水準的),雙方上臺來不是蠻力扭摔,就是暴為撕踹,往往是體壯力大者獲勝,很少見或絲毫不見太極拳推手的那種韻味,讓人看了既無奈又擔心,無奈地是,當今的太極拳習練者
  • 不可不看的「太極拳技擊解密之四」《陳式羅架太極拳散手技藝》
    其習練、研究、傳授陳式大架太極拳五十載,拳法純正,古樸大觀,推手講究松沉纏繞、虛吞籠敷、順勢消長、不為所乘,散手講究梢節領勁、三節分家、跌空合出。羅架拳韻2著書立說2019年12月,羅師專著《陳式羅架太極拳散手技藝
  • 太極拳第十八講,呼吸任自然
    太極拳的呼吸要求細、輕、長、深、勻的腹式呼吸。在前文中我已經講過太極拳架中,不用刻意的用呼吸去配合動作,在太極拳推手和散手中呼吸也是自然就好。在推手中,聽對方的呼吸也是判斷對手的方法。當兩人搭手後,靜靜聽對手的呼吸,感覺對手呼吸的規律,一般對手要攻擊時,呼吸的節奏會打亂,有時蓄力時會深吸氣,用拙力時呼吸會變得短促,緊張時呼吸間隔時間會變短,呼吸變淺。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以靜制動」就是己方不先發進攻,靜等對手先發進攻,在對手先發進攻但還沒有攻擊到己方形成效果時捨己從人順勢控制對手的進攻動作使對手在你的控制下攻擊落空跌僕倒地。顯然太極拳就是內家拳。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始和法制越來越嚴,赤手空拳的搏擊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武術逐漸演變為以平和的方式在民間傳承,太極拳則以太極拳推手方式傳承。以武會友,友好切磋成為武術界特別是太極拳界的俗成規約。武術特別是太極拳在民間的實戰性能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競技比武與民間武術交流則不同。競技比武允許規則下的實戰。競技比武參賽選手的訓練接近實戰。
  • 太極拳的訓練體系,都有哪些內容?
    太極拳所包含的內容並非只有幾套太極拳架那麼簡單。一般說來,它或多或少地包括以下幾項或全部內容:拳架、推手、散手、單操、站樁、體能與功力。,拳架的練習從最初級的入門階段一直貫穿到「階及神明」的最高級階段。
  • 太極拳三十七式散手拳譜
    1922年王新午又從學宋氏太極拳,即宋書銘所傳張三丰之太極十三式,深得其耍。經幾位先輩真傳教益。又能與先生之天賦固具之良知良能合而致用。其技藝奧妙實戰應用無不得心應手。為武林高手所敬佩。1930年創立山西國術促進會莉國術操練場。邀集三晉各派名師教拳傳技,盛極一時。王新午先生先後出版武術書籍有:《太極拳闡宗》、《嶽氏八翻手》、《太極拳法實踐》、《太極拳真義》等,在國內外影響頗廣。
  • 吳文翰:太極拳推手理論的發展
    後來武汝清任職刑部,又薦祿禪到京師旗營等處教拳,太極拳得以廣為傳播。楊門傳人也寫有不少拳論,散見於有關著作之中,歸納起來約30餘目。其中《八門五步》、《沾粘連隨》、《頂匾丟抗》等均為太極拳傳人熟知之拳論。這裡著重說說署名楊班侯和楊少侯的《拳論》。1958年,牛連元的弟子吳孟俠和子吳兆峰編著的《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 太極拳推手介紹-原福全
    太極拳推手介紹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技擊訓練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和提高太極拳練習者太極拳技擊功夫的一種套路。它和太極拳套路是「體」「用」關係,太極拳推手有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推手中,分別採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太極拳基本技法。
  • 太極拳 推手的技巧
    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陳老師推手時,主張儘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
  • 太極拳的「著」,你了解嗎?
    眾說紛紜,這裡舉一些名家言論以作說明: 陳微明說:著即是散手。 曾昭然說:著,國語讀招,做也。其與做不同者,在其為有計劃之做,即語所謂三十六著,走為上著之著耳。太極拳之著,即架子、推手及散手。此外在心理上須中正安舒,在生理上須神經安靜,切發生勁力及一切戰術之著,皆在於此。
  • 太極拳宗師大師太極拳(推手)功夫雖很高,但並不懂太極拳原理!
    有一個視頻,標題是《中國太極拳大百科(太極拳技擊探秘3),網址如下https://m.toutiaoimg.cn/group/680999341935244135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1695763&group_id=6809993419352441355&use_new_style=0​ 該視頻中多位太極拳大師都談了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可以看到,太極拳大師們對太極拳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 太極拳的招式練好之後,還需要學會散手和打手才能談技擊
    有不少拳種說自己「一年打天下」或「一年打死人」,而太極拳是「十年不出門」,這是真的嗎?很多學太極拳的人為什麼碰到練拳擊的不是對手?這裡面的原因世人少知,且讓我一一道來。就像現在的很多教太極拳的老師,除了套路和所謂的推手還會什麼?不說循經運氣的內煉不會,連最基本的抻筋拔骨,鍊形通竅的功夫都不知道,更別談之後的散手和打手功夫了。這裡要說一點的是,太極拳的散手和打手功夫是既有「沾連粘隨不丟頂」的引進落空手法,還有「驚彈崩炸走螺旋」的神勇功夫。
  •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名家簡介】馬長勳先生1933 年11 月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現任北京武術協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       馬長勳先生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青年時代,馬先生不僅刻苦鑽研拳藝而且善於領悟拳理,許多武術前輩如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名家王子英、李文杰、張繼之、楊禹廷等先生在拳藝、推手及理論上都給過他深刻的影響和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