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王宗嶽原譜《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著熟的「著」字含義如何?有何作用?
「著」之含義
什麼叫「著」?眾說紛紜,這裡舉一些名家言論以作說明:
陳微明說:著即是散手。
曾昭然說:著,國語讀招,做也。其與做不同者,在其為有計劃之做,即語所謂三十六著,走為上著之著耳。太極拳之著,即架子、推手及散手。此外在心理上須中正安舒,在生理上須神經安靜,切發生勁力及一切戰術之著,皆在於此。
王新午說:著,方法之謂也。如用某法擊敵,則稱之曰某著。不但太極拳有此術語,其流行甚普遍也。在一般拳法,多稱某著為某手者,是又易曉而不煩解釋矣。
《太極拳研究專集》:拳勢有攻防作用者為著,簡稱招法。
「著」之作用
「著」的作用何在?可從各家的說法,明其梗概。
楊澄甫說:「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辦法,亦用不好」。什麼是聽勁呢?他說:「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敵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所以莊子說:「後發先至。」孫子說:「知己知彼。」這都已做到了著熟聽勁之功夫。
陳微明說:「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敵人,不知聽勁,則用散手,亦猶外家拳之格打,未必著著適當也。」譬如敵人打一拳來,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之勁。不能聽人之勁,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後,若敵人手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左手擊其胸部;若敵人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敵人手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若敵人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誠所謂運用之妙,存乎吾心,著著可以打人。
曾昭然說:「著既熟矣,一與敵人接觸,即覺其勁之方向強弱與虛實,是為知彼之勁;同時對於敵方之勁,自己應行趨避取捨進退,及於何時何處用勁,用何種何等之勁,皆可唯意所欲,是為知己之勁。既然知彼知己之勁,則為真懂勁矣。」可知太極拳之勁力,是從著熟而來。如果練「著」已達極熟之程度,不管身體任何部分受刺激,即能自動依「著」而起反射運動。太極拳開始時都是單人練習,以後進步到雙人練習,這就是練懂勁。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