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最近我市武術協會在太極拳聯合會的努力下,分別在城市各區舉辦太極拳表演,前些日子,我在徒弟的網上看到了轉載安徽阜陽「一杯茶」標題為「逢轉必沉」的文章,我為之一振。即刻仔細地讀了一遍,受益匪淺。使我找到了落實師父「轉換見真功」的途徑。「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令我茅塞頓開。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
-
練好太極拳有個法寶,誰知誰得道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我要說,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
-
拳述要義|逢轉必沉靠體悟
肖力行老師 心意六合拳 輕步站逢轉必沉,是葉大密老師在武學界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意為每當要轉身的時候如片面理解逢轉必沉,在此處就發生問題了。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肖力行老師一直告誡我們,對任何說教,包括對他本人說的,都不要迷信,應保持學、問、思、辨、行之精神。要做到全面正確的理解,一定是靠自己的體悟來驗證,直到打拳真地打出那種感覺,方能提升自己的拳藝。肖師指出拳術運動都是相對的,這記拳,雙手打開的同時,身體先要往上,然後轉身退步時身體要向下。動作到位時,又往上升。
-
太極拳轉關中隱藏的秘密
何為太極拳轉關 太極拳前後兩個勢子,或是一個勢子的前後兩個動作的連接要通過節奏的快慢、內氣的升降、梢節的領勁、蓄勁摺疊等技法來實現,而這些太極拳技法都要有勁點,當到達勁點後,便轉下一個動作。練拳轉關時需要把握好如下幾個規律:
-
好文共賞 | 太極拳基本功——踢腿練習
踢腿基本功也是太極拳的必須課「太極拳」從字面上來看,太極拳練的是拳頭,跟腿沒多大關聯。其實,太極拳練腿是基本功,在練拳之前,務必先練腰腿的柔韌性,其中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最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基礎。
-
除了太極拳 河南還有這些世界遺產_中國網
來源:映象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重磅消息它就是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精神財富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申遺成功那麼你知道
-
好文共賞 |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練好太極拳,看看有你麼?
important}理論上講,只要一個人各方面正常,都有可能練好太極拳,但實際中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造詣的人寥寥無幾,說明太極拳並不是那麼好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手什麼樣的人能練好太極拳呢?太極拳也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等思想體系關係密切,也可以說太極拳融合了傳統文化中的儒道思想。所以一個人要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所造詣,他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方面也應該有一定深度。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使不練拳,也應該對深厚的傳統文化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發自內心地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的真諦嗎?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真諦嗎?》 所謂「起根」的說法是太極拳大師們的一種習慣語言表述,是缺乏科學知識的表現。所謂「起根」也常被某些太極拳大師表述為「拔根」或「失去重心」。太極拳大師們還把使對手「起根」或「拔根」或「失去重心」稱作「粘」或「拿」。太極拳大師們常常說:「只有粘得起,才能發得出」或者「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出」。
-
太極拳的精髓
為了在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以下要求: 逢力必掤,逢掤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括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
太極拳能實戰嗎?
太極拳能實戰嗎 太極拳能實戰嗎?回答是肯定的,能!武術就是因打鬥而產生的。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遺名錄!你練了嗎?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遺名錄!你練了嗎?在今年的特殊情況下,溫和養生的太極拳成為眾多居民居家鍛鍊的好選擇。楊浦區太極拳協會重點推廣線上經絡養生太極課程,指導中老年人在家進行正確科學的練習。據悉楊浦區太極拳協會成立自2017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廣太極拳,讓太極拳文化助力市民健康生活。目前協會共有會員80多人。
-
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錦文 練好太極拳要專一持恆
陳錦文老人介紹,太極拳發展有幾個裡程碑式的關鍵人物:明末清初陳王廷創編了陳式太極拳,成為太極拳的開山鼻祖。曹梅和隊友展示楊式太極拳的「獨立打虎」動作太極拳有多好,陳老師作了簡要介紹:全面性:太極拳包括武學、醫學、養生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等多個學科,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本身諸多問題,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
-
重磅| 解密太極拳發展的技術歷程 探討「流派」傳承的現代意義
作者 :張長念 編者按:太極拳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從流傳的多個太極拳起源版本中了解太極拳,我們從公園廣場大爺大媽們舞練中認識太極拳,太極拳申遺成功更是讓更多人開始了解這一中國傳統武術
-
「太極拳與養生」——練好太極拳,享受一生
一、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
-
怎樣練好太極拳的發力?
中華文化,絕非一朝一夕練好太極,則要申申世世申申世世,為太極注入活力!太極拳以柔化見長,以小力勝大力,四兩撥千斤聞名於世。發力一直是陳式太極拳的特色之一,而現在有許多人對太極拳的見解仍是諱力忌剛,似乎誰用力或者講力就是大錯特錯,違背了太極拳的原理,這種看法錯誤的。陳式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能夠自幾百年前流傳至今,必然擁有實戰技擊能力,而發力則是太極拳實戰的核心所在。太極拳的發力,最注重放鬆。
-
「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
練太極拳,談「松」為天經地義,人皆稱對頌好;談「緊」則多認為是離經叛道,如同觸雷。太極拳分陰陽、虛實開合,含動靜、收放蓄髮,能剛柔、急應緩隨……為什麼只能松、不能緊。難道「緊」真的是太極拳的禁區嗎?愚意以為:在練功過程中當剛則剛,當柔則柔;當松則松,當緊則緊;忽剛忽柔,忽松忽緊,且把握好伸曲鬆緊度,方能「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得機得勢」。反言之,有松(緊)無緊(松),或鬆緊結合比例失調,則違背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這和有柔(剛)無剛(柔),或剛柔結合比例失調的道理是一樣的。
-
無怨無悔——太極拳帶給我的改變
文/金鑫(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學院跟隨趙為民老師學習太極拳、械、太極推手)金鑫2004年山東省武術太極拳錦標賽太極推手60公斤級冠軍我是從2003年開始接觸太極拳,當時練太極拳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新的認識。
-
太極拳動態的放鬆不用力鍛鍊
道家靜功的「氣」與運動無關,道家導引的「氣」則是由動作所引起的,可見道家內丹功所謂的「氣」不是運動的原因,而太極拳之「氣」則是太極拳動作主要的直接原因。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把太極拳之「氣」與道家內丹功之「氣」混為一談,客觀上是起到了排斥太極拳之「氣」鍛鍊的效果,因而對於太極拳而言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
太極拳這樣練,健身養生效果好!
太極拳在保持獨特技擊性的前提下,健身性和藝術觀賞性逐漸成為主流。筆者在基層做太極拳的普及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習練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只要一提起太極拳,無論練不練的,也不管對太極拳懂多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告訴你:太極拳對健身好,修身養性。 看來太極拳的口碑不錯,我們太極拳人深感自豪,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