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太極拳有個法寶,誰知誰得道

2021-02-17 少林與太極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我要說,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師父馮志強大師,一再告誡我 「太極陰陽認真求」,「一陰一陽一太極」,「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循環無端」。後來他明確指出:「轉換見真功」,「輸贏在轉換」。《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変轉虛實也。」「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步隨身換」

最近我市武術協會在太極拳聯合會的努力下,分別在城市各區舉辦太極拳表演,我逐區觀看,發現:

練太極拳中最普遍存在的毛病是:

(1)起伏過大;

(2)定勢做的還好,過度勢隨意;

(3)動作漂浮,不穩 ;

(4)松、懈不分,乾癟無力;

(5)協調性差,周身不整合;

(6)氣喘噓噓,僵力大。

我知道這些毛病多出現在拳勢的轉換上。即使是松沉和呼吸的毛病,但也是在轉換中出現的。我在教學中針對此類毛病不斷講解,我認真的做,認真的教。

如何才能轉換得好呢?

前些日子,我在徒弟的網上看到了轉載安徽阜陽「一杯茶」標題為「逢轉必沉」的文章,我為之一振。即刻仔細地讀了一遍,受益匪淺。使我找到了落實師父「轉換見真功」的途徑。「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令我茅塞頓開。

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如能「逢轉必沉」問題就解決了。

我立刻在網上告訴我的徒弟和學生們,並在次日的教學中講解了我所理解的「逢轉必沉」。實踐中我越練越覺得「逢轉必沉」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我把它稱為練好太極拳的一大法寶。

「逢轉必沉」,「一杯茶」是這樣論述的:「逢轉必沉」是葉大密前輩教拳時用的口訣。89年在指導我學拳時,溫州何國梁老師就常掛在嘴邊,並用手扶著我的兩胯,每一轉動,必須先沉,架子是越動越低,腿的酸熱痛幾欲讓人跪倒,前進、後退胯均需有向下運動的弧線,兩腿撐蹬感明顯,有如逆水行舟,實在受不了,只好擺架重新再來,就這樣是恩師扶我走上了認知太極的路。

直到現在我仍時時體驗這種滋味,不敢忘懷。」

我理解的「逢轉必沉」,不一定是拳架越轉越低。如果是那樣,一套拳打完,應該低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最關鍵的是怎樣理解「沉」。沉的前提是松,不松好,怎會沉呢,實際是松沉結合的。

因此,沉也必須是由內到外,由心意到軀體,凡有神經的地方都要松沉。沉也不是懈,同樣要提起精神,向四周膨展,對拉拔長。

拳論曰:「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大海的波濤是一浪接一浪,無斷續,後浪推前浪,勢如破竹。每一浪都有個轉換,都有蓄勁到發勁過程,轉換時都有下沉曲蓄到向前向上膨放過程。這便是陰陽轉換過程。

同樣,在練拳中必須深刻理解太極拳中的陰陽互換、互根、互包、互變性,以及陰陽變化的整體性、有序性、漸變性和旋轉螺旋式前進的規律。

拳論又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十三勢歌》曰:「十三勢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這裡都說明一個問題,即在轉換中必須分清虛實。分清虛實才能避免雙重。

《王宗嶽太極拳論》:「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要做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避免雙重後,還要把轉換做得輕柔、圓活。《十三勢說略》曰:「每一動,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 「轉接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解》有「一氣呵成」 「隨轉隨接」;拳論有「周身節節貫穿,務令絲毫間斷耳」 之說等。

編輯/周鏐超

相關焦點

  •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步隨身換」。「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令我茅塞頓開。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如能「逢轉必沉」問題就解決了。我立刻在網上告訴我的徒弟和學生們,並在次日的教學中講解了我所理解的「逢轉必沉」。實踐中我越練越覺得「逢轉必沉」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
  • 現在的太極拳不能實戰,是因為在傳承中丟失了兩個「法寶」
    無庸諱言,現在人們所練之太極拳的的確確已無實戰能力,或者說根本就無法用於實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撇開其它因素不說,僅就其傳承方面來說,太極拳的練法就已基本面目全非了,編者曾就楊式太極拳的傳統練法做過調查和探究後發現,之所以現在所習太極拳不能走上擂臺,原因是在一代一代地傳承中,丟了太極拳功法練習中兩個重要的
  • 怎樣練好太極拳的發力?
    中華文化,絕非一朝一夕練好太極,則要申申世世申申世世,為太極注入活力!太極拳以柔化見長,以小力勝大力,四兩撥千斤聞名於世。發力一直是陳式太極拳的特色之一,而現在有許多人對太極拳的見解仍是諱力忌剛,似乎誰用力或者講力就是大錯特錯,違背了太極拳的原理,這種看法錯誤的。陳式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能夠自幾百年前流傳至今,必然擁有實戰技擊能力,而發力則是太極拳實戰的核心所在。太極拳的發力,最注重放鬆。
  • 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錦文 練好太極拳要專一持恆
    陳錦文老人介紹,太極拳發展有幾個裡程碑式的關鍵人物:明末清初陳王廷創編了陳式太極拳,成為太極拳的開山鼻祖。第九代傳人陳發科讓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
  • 太極拳這樣練,健身養生效果好!
    太極拳在保持獨特技擊性的前提下,健身性和藝術觀賞性逐漸成為主流。筆者在基層做太極拳的普及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習練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只要一提起太極拳,無論練不練的,也不管對太極拳懂多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告訴你:太極拳對健身好,修身養性。 看來太極拳的口碑不錯,我們太極拳人深感自豪,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名師講壇】傅鍾文宗師:怎樣練好太極拳
    怎樣練好太極拳:寓太極理論於拳術之中,故名為太極拳。 欲練好太極拳,於理則須明無極太極的含義;於拳則又需在理的指導下運動手足,經過長時間的鍛鍊,方能成功。我青年時從太極拳陳公發科學藝,即深愛此拳理精法密,本於太極正理。 四十年來,雖每日細玩太極圖,猶覺「太極」二字奧秘難窮,故我與太極拳之點滴認識,甚覺膚淺,僅為太極拳之皮毛耳。
  • 收勢練好了,太極拳也就練好了
    有不少太極拳愛好者在盤架子時,不太注意收式。實踐證明練太極拳必須認真做好「收式」,才能保證相應的鍛鍊效果。前輩們對練太極拳有攢功之說,他們認為每次練拳都有一定的收穫,要認真地把它積攢起來,日久天長也只能落個豐產不豐收,而徒勞無益。
  • 運用好一方法,練好太極拳不是難事
    習練太極拳也是這樣,要想學生在學習中喜歡上太極拳,讓學生覺得習練太極拳不枯燥不無聊,就要給學生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找對方法,找對路子,在學中樂,樂中學,不斷地在學習中超越自我,獲得滿滿的成就感,讓學生習練太極拳真正體驗到「中正安舒、體松心靜」,感受和諧恬靜的太極文化。習練太極拳,要找對路子和方法並不難。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好文共賞 |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練好太極拳,看看有你麼?
    important}理論上講,只要一個人各方面正常,都有可能練好太極拳,但實際中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造詣的人寥寥無幾,說明太極拳並不是那麼好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手什麼樣的人能練好太極拳呢?太極拳也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等思想體系關係密切,也可以說太極拳融合了傳統文化中的儒道思想。所以一個人要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所造詣,他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方面也應該有一定深度。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使不練拳,也應該對深厚的傳統文化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發自內心地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 太極拳的練與養
    練拳意念偏重於大開大合,就是練;意念偏重於小巧緊湊,就是養。按照太極拳的理論,太極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在不同的層面上,還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也就可以進一步分出練和養。比如內外,凡是偏重於身體外部的開合、剛柔、快慢的練習,就是練;而側重於內在的呼吸、氣血、松靜、意念的練習,就是養。從總體來說,陰和陽是一體的,練和養也是不能分開的。
  • 太極拳養生與習練太極拳的環境
    太極拳之所以備受國內外人士的推崇,有其文化積澱和技擊魅力的誘惑,但更令人神往、孜孜以求的還是其健身養生功效。一、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效太極拳養生結合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注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協調。
  • 練好太極拳並不難,做好這一點就
    important}有人說,打太極就是不停地劃圈圈;拳諺也在講:「要想練好拳,首先圈劃圓」。還說先練大圈,再練中圈,再是小圈,最後是無圈,這是一個不斷內化的過程,有些師傅講,太極拳練到最後是打人只在呼吸之間,可見太極拳劃圈的重要性。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想練好太極拳,以下這些基本功,需要天天練,經常練,當你的基本功練好時,你的拳術也會更進一步。1、樁功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是提高下盤的力量,當下盤有力量了,很多的步伐、步型才能做到位,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就是太極拳的樁功,常見的樁功分為無極樁和太極樁這兩種,這種兩種樁法,簡單易掌握,所以比較適合初學太極拳者。
  • 一套太極拳,練法百千萬,別太較真兒!
    ------------------------------------------------------------------------------------------------- 以前很較真兒,總想分個正宗不正宗,只學正宗的。總覺得其他的都是騙人騙財濫竽充數。
  • 一套太極拳,練法百萬千,順其自然
    通往山頂的路不是只有一條,不過是有長有短,有陡有平就是了。而不同的人適合走不同的路,最後都能到達山頂。也有些路確實到不了山頂,能走到半山腰的涼亭,也是別有一樣風景嘛。,自然練法也不能強求一致。當作外家拳來練又有何不可呢?至少也弄個筋強骨壯吧。還有人說你看誰誰誰,那個練的根本不是太極拳,而是太極操。練太極操也不錯啊,也可以鍛鍊身體不是?所以目的不同,要求也就不能完全一樣。倘若真的是下決心去精通太極,當然需要嚴格要求,謹遵明師教誨。
  • 「太極拳與養生」——練好太極拳,享受一生
    在我國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 太極拳和八段錦練起來究竟有什麼不同?練哪個更好?
    總有朋友問:太極拳和八段錦在健身養生中有多大的區別?是練太極拳好呢?還是練八段錦好?本人以前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也先後練過太極拳和八段錦。那麼,我就把自己了解和理解的二者之間的相同與不同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也期待能聽到大家的體會和意見。關於太極拳和八段錦,我認為首先它們都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無論是各家各派和國家推廣普及的標準太極拳,還是武當、少林、國標八段錦,都有一個不斷傳承、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