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庸諱言,現在人們所練之太極拳的的確確已無實戰能力,或者說根本就無法用於實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撇開其它因素不說,僅就其傳承方面來說,太極拳的練法就已基本面目全非了,編者曾就楊式太極拳的傳統練法做過調查和探究後發現,之所以現在所習太極拳不能走上擂臺,原因是在一代一代地傳承中,丟了太極拳功法練習中兩個重要的「法寶」。
其一,力量,在搏擊競技擂臺上,人們都知道「一力降十會」,在同等條件下(體重相同,身高年齡相仿),往往力大者會輕易取勝力小者,比如力小者你打三拳沒事,力大者一拳便會KO你;力量的大小在擂臺較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看現在的太極拳練習者,只注重「用意不用力」陰柔方面的練習(在套路練習中這是對的),失卻了鍛鍊力量陽剛一面的練習。編者在《蘇景由回憶錄1937》中發現,蘇景由民國時曾擔任浙江國術館副館長,曾在北京楊家與楊澄甫同期學拳,他的回憶錄中記述,楊家教學生除練習套路站樁外(站樁時間很多),多要求學生舉石鎖,石擔練力量,抖大杆(約四米長)練兩臂及周身的整勁,每天練習力量的時間至少在兩小時以上,而現在呢,除了套路還是套路,怎麼陰柔怎麼練,只恐陰柔不夠,不慮陽剛不足,整天迷惑於拳經中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那麼既然是太極就有陰陽兩面性,為什麼能會沒有「極堅強然後極柔軟」呢?
其二,速度,競技擂臺的三個外在取勝條件,一力量二速度三技巧,俗語云「功夫唯快不破」,現在的太極拳練習者,只知行拳時輕柔舒緩,注重愈慢愈好(練套路時無可厚非),在行拳完畢後,並沒有加強出拳出腿速度的強化練習,蘇景由在回憶錄中提到,每天早晨遛腿約二百趟(速度與耐力的練習),並不只是簡單重複地練套路。
從蘇景由的回憶錄中可知,在楊式太極拳家傳功法練習中,既注重力量方面的練習又重視速度方面的練習,力量和速度是競技取勝的先決條件是法寶,而現在的太極拳練習者,缺失的恰恰是這兩方面練習,試想一下,一個既沒力量又無速度,單憑技巧的選手走上擂臺,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就是選手的技巧再嫻熟,沒力量和速度做支撐也發揮不出來,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在的太極拳缺乏力量與速度方面的練習,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傳承的原因,編者認為主要是傳承的原因,我們不應該丟棄傳統有用的東西,傳統的好的功法仍要代代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