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擊術到健身操的武林進程。
文|S.P 何必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張三丰傳授張無忌太極拳的心法奧義:「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陡然之間省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想不到世間竟會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然而,小說是一回事,現實則是另一回事。前不久,渾元太極掌門人馬保國在 30 秒內,慘遭搏擊教練王慶民 KO,旋即倒地不起。
當氣度不凡、仙風道骨的太極大師們,一再在擂臺上丟人現眼,圍觀群眾們不禁要問:太極拳真的能打嗎?
太極拳起源之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面對一個武術界常年爭論不休的難題,太極到底起源於哪?因為太極的門派實在是太多了,梳理其歷史本身就是一筆糊塗帳。
正如修家譜要向上攀附名人,太極拳的很多流派都樂於把張三丰當作祖師,其分量最大的站臺者是明末思想家黃宗羲。他在給人寫的一篇墓志銘中寫到:
有所謂內家者...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便不得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
然而,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天下太極出陳溝」,即河南溫縣陳家溝才是太極拳發源地。
1930 年冬天,時任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唐豪,前往陳家溝村考察太極拳。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他寫出了《少林與太極》等一系列著作,開宗明義地宣稱:
張三丰之歷史,完全出於層累地編造而成。今取古今各家所言,按其年代之先後,排比而探索之,一望即知其為假託附會。
不過,被他破除「神話」和「迷信」的一些武術界人士卻很憤怒。國術館的有些拳師打算給他個教訓,在其他拳師的斡旋下,他才免於挨打,但不得不辭職避禍。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傳播最廣的陳氏太極和楊氏太極都是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這個地名源自明初。據說明洪武五年( 1372 年),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的陳卜舉家遷至河南懷慶府河內縣,村人以陳卜的名字稱呼為這個村為陳卜莊,後嫌陳卜莊地勢低洼,搬至溫縣城東的常陽村,也即今天的陳家溝。歷代相傳,陳卜精通拳械。
清末,陳家後人陳鑫編纂的《太極圖譜》中,認為太極拳是其始祖陳卜發明的。然而,這個說法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相信。因為,當時陳家溝的村人普遍認為陳家的拳法是由一個姓蔣的人傳來的。
陳鑫專門寫了一篇「辨拳論」,告誡村人不能這麼說:「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
而在 1930 年,唐豪經過考證,提出太極拳由陳家第九世陳王廷創製的觀點。
陳王廷生於明末清初,族譜中記載他是「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在 1964 年出版的《太極拳研究》中,將太極拳的起源確定在河南溫縣陳家溝,而這個說法也被官方和大眾所接受,此後的官方論著與教材都以此說為準,包括《中國大百科全書》。
· 陳王廷全球公祭大典
如今,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豎立著「太極拳流派衍變示意圖」石碑,展現了「天下太極出陳溝」。
然而爭議並沒有就此停止。
就在距陳家溝大約 5 華裡的趙堡鎮上,也流傳著一套自己的太極拳,稱「趙堡架」。雖然趙堡的陳清平一系也被列在陳家溝的傳承中,該鎮的拳師們卻並不認可陳鑫和唐豪的觀點,堅持認為太極拳是由宋朝張三丰創立,經由王宗嶽、蔣發傳承下來的。
這場爭論最終甚至引發了一場官司。
2004 年,河南省沁陽市的拳師張杰發表文章,指責趙堡鎮「和式太極拳」的傳人和有祿「欺師滅祖,投降陳氏」。因為後者在拳譜中僅將祖傳的太極拳追溯到陳清平,沒有談到再往上的師承。和有祿向法院起訴張杰侵害了名譽權。張杰最終敗訴,向和有祿道歉賠償。
由於多方的利益糾葛,加之史料多已不可考,太極源頭的爭論還是會持續下去。不過,溯源到陳家溝,已經足以討論太極能不能打的問題。
因為,「太極拳」的名稱,實際上是後來楊露禪(原名楊福魁)到京城傳拳後,外界漸成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稱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消息閉塞的陳家溝人並不知道自己練的拳叫「太極拳」。
而陳家溝所傳的拳法最初能不能打,卻是有跡可循的。
從技擊到健身在「太極拳」的史前史時期,溫縣陳家溝一帶的居民的確普遍習武,民風剽悍。
和整個黃淮平原一樣,溫縣同樣有季節性劫掠土匪。相傳陳卜能在常陽村立足,也是因為他帶領族人擊退土匪守護了一方秩序,才讓陳家能在這裡繁衍生存。
到了清末,陳家溝的拳師逐漸職業化,以保鏢為業。
大約在光緒年間,當時正在山東做官的袁世凱見當地人為陳家溝拳師陳耕耘所立的碑記,說萊州長期受盜賊騷擾苦不堪言:
幸有豫省溫縣陳家溝拳師,陳公耕耘,保鏢到此,隻身闖入賊巢,捨命拼殺,力戰賊魁,一舉全殲。…特聚斂銀兩,立碑記之,永傳後世。
而後,袁世凱曾聘請陳耕耘的兒子前往府上教拳。
甚至在面對太平軍時,陳家溝的居民還能團結奮戰,雖然具體戰果的摻水程度很難查清。
· 手抄本縣誌備註為建國後所加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用於看家護院或戰場拼殺的技術,與後來輕柔瀟灑、玄之又玄的「太極拳」,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在有據可查的太極拳始祖中,明末陳王廷的可能性確實最大。他唯一一首傳世的詞作寫到: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老來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
可見,陳王廷所造拳術基本來自於年輕時的軍旅生涯。而明末軍隊操習的主要內容,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其中有拳法三十二式,基本可視為內家拳眾門派的鼻祖。
· 戚繼光三十二式拳法與南兵拳、內家拳技術招式比較部分 / 資料來源:清玄散人,《太極拳沿革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可以說,陳王廷傳下的拳術實際上源於戚繼光練兵的操法,這也就可以解釋陳家溝居民為什麼有能力打土匪、當保鏢。
在普遍營養不足又缺乏軍事經驗的明清中原地區,傳習這套拳術的陳家溝居民可算是「全民皆兵」。日常習武之中,他們還使用單刀、雙刀、棍械等器械,當面對土匪流寇,就能具有相對較強的對抗能力。
將「陳家拳」帶到文人世界被記錄為歷史,並塑造當今太極拳面貌的人,則是楊露禪。
楊露禪原名楊福魁,今河北省永年縣人。而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武功神話,如打遍北京無敵手、號稱「楊無敵」、動輒將人打飛數丈遠、「能貼壁懸空,自握其發,而將自身提起」等。顯然,這些江湖傳聞的可信度都很成問題。
· 為弘揚太極文化,邯鄲市永年區為楊露禪打造了一個新的故居
可以確認的事實是,清末他在陳家溝學藝後,來到北京傳拳。和專門跑天橋的莽漢不同,楊露禪一開始就走上層路線。他進京落腳的「天順義」醬菜園的東家與端郡王交往甚密,楊露禪得以在達官顯貴中傳授拳術。
然而,對於早已不習弓馬的八旗貴族而言,打打殺殺實在擺不上檯面,熬煉筋骨也十分艱辛。
於是,楊露禪靈活的改變了太極拳的練習目標:
一是強調「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宗旨,從技擊走向健身;二是在此基礎上精研拳理,將五行八卦、陰陽氣脈統統帶進來,從而有了文化加成。
這讓太極拳成功打通上層路線,在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 「雀不飛」的「絕技」,據說也是楊露禪發明的
但這樣一來,太極拳也就和健身操差不了太多了。以其為代表的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和懷疑。
1928 年,在國民黨一眾元老的支持下,武術愛好者、西北軍將領張之江籌劃成立了中央國術館,自任館長。針對純練套路的太極等武術流派,張之江特別說道:
按國術之性質,本為一種競技運動,非重比賽,無以判優劣競進......若提倡國術而不使之競技化,則此種單純之演習,既乏攻守之經驗,無裨自衛之實用。
於是在 1929 年,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次國術大競技,分拳腳、摔跤、器械三項。在這次大會上,無數成名已久的武術大師,尤其是內家拳師,紛紛敗下陣來,國人對於武術不切實際的想像碎了一地。
那些神乎其神的內功心法,也只有再等幾十年後,再由大師們重新發揚光大。
太極拳好
1949 年後,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一度被官方認為存在嚴重的宗族和階級問題。比起周圍村落和其他姓氏,陳氏家族內可被劃作地主和富農的實在太多,以至於要提高認定標準。
陳家溝學拳的傳統也遭到「破四舊」的波及。1967 年清理階級隊伍,退休返鄉的拳師陳照丕因長期被批鬥,憤而投井未遂。
這一次,太極拳拯救了陳家溝。
雖然不再能打,但選擇了保健養生路線的太極拳就如同半個世紀後的保健品一樣,擁有了廣闊的市場。1957 年,陳氏太極弟子顧留馨受國家體育委員會委派,到河內向胡志明等人傳授太極拳,後來還給多位國家高級領導傳授太極拳。
· 顧留馨
1969 年的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一條毛主席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式的體育運動。」之前慘遭批鬥的陳照丕找到村長,以「支持紅色政權」的名義要求繼續教拳,獲得許可。
為防止外人舉報,他把毛主席詩詞和太極拳招式結合起來,打一招拳,背一句詩。如練太極拳起勢,口念「紅軍不怕遠徵難」,打「金剛搗碓」,念「萬水千山只等閒」。陳家溝的練拳傳統因而得以存續。
1978 年,鄧小平為一個日本訪問團題詞「太極拳好」。該題詞很快被陳氏拳師們利用起來,成為其獲取各級政府支持、在海內外推廣太極拳的敲門磚。
太極拳的養生功能也在新中國迅速擴展。
雞西市礦務局結核醫院,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從 1954 年起開展以廣播體操為主要形式的體育療法,並從 1958 年開始,探索楊氏太極治療肺結核病的效果,綜合療效好轉率達 75.4%。
而後,太極拳先後被應用於治療關節炎、動脈硬化、失眠症、抑鬱症、高血壓等等多種疾病,甚至包括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
太極拳治療往往配合中國傳統醫藥使用。2019 年,福建中醫藥大學獲批 880 萬元經費,研究太極拳對糖尿病的康復效果,引起網絡注目。
太極拳更是作為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大舉進軍教育界。
1982 年 6 月 28 日,衛生部、教育部、國家體委聯合發文,要求在中醫院校體育課中增加我國傳統的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簡化)、太極劍、初級長拳、初級劍、練功十八法和氣功等。
1991 年,陳氏太極被河南省高校選入普通高校教材,進入大學體育課堂。如今,太極拳已成為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許多中國大學的體育必修課。
在可見的未來,太極拳恐怕依然不太能打。好在其學習者日益年輕化,總歸是「拳怕少壯」,或可避免重演中老年大師被迅速打趴的尷尬場景。
參考文獻:
[1]趙丙祥,《祖業與隱修——關於河南兩個太極拳流派之譜系的研究》。
[2]張雷,《一種慣習的傳承、自救與消解——以陳家溝陳氏宗族為例》張雷。
[3]王旭浩,《陳氏太極拳起源研究——基於口述歷史範式的研究》。
[4]楊松,《太極拳演變的歷史歸因與發展研究》。
[5]汪文忠,《太極拳由技擊到養生的歷史演變與特徵》。
[6]凌耀華,《千古一會——1929年國術大競技》。
原標題:《太極拳到底能不能打|大象公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