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四講,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2020-09-04 柔武堂主

跟老師學拳,先要練好拳架,把一招一式練熟之後,才進入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練體階段。

練體階段也叫松沉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就是練習肢體的柔順,通過每天練習拳架和單式,在 輕、慢、圓、勻中去求得自身鬆柔力的不斷増加。在拳架初步達到柔順後,再去追求沉穩力的產生。這時的「鬆柔」可能並沒有真的放鬆,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打拳,沒用拙力,也沒用僵力,軟綿綿的,很是舒服好看,但和人推手摸勁,便用上拙力了,要硬頂了,你一摸他的勁,便摸到骨底了,我把這種外表看起來鬆柔,其實並沒有真放鬆的表現叫做「假松」。松是筋骨放長之意,而不是軟丟,要想真松,就先要練沉,也就是通常說的「松沉力」。"立身中正平心靜,意在湧泉把根生」,在練拳當中意念一定要放到下盤去,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架子大開大合。就風拂楊柳,柳條雖隨風擺動,根基卻穩固,要有入地三尺之感,練拳的人要是根都沒有,站都站不穩,還談什麼別的。

所謂松沉勁,就是放鬆之中有沉著,在形體上周身內外,除頂勁虛領,舌抵上顎,會陰微提外,其餘身體各部分均有向下沉墜之意,功行日久,僵力自去,松沉合順之意,油然而生。

這個階段在推手的表現形式是「聽勁」能達到「骨骼力」。所謂「聽勁」,是用眼觀,耳聽及周身皮膚的觸覺來感知對方周身勁路各種變化的方式。感知的靈敏度,取覺於太極功夫的深淺,又可分為「骨骼力」、「表皮力」、「毫毛力」三個時期。「骨骼力」應視為聽勁功夫的起步。初練太極推手的人,對對方出勁的方向,路線和著力點往往判斷不準,等勁力已加身受制時,才知被動。在對方勁力的末端,才急忙應變。這時還是圈力多而化勁少的明勁。,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化勁漸増而圈力漸少,步法沉穩,合勁出現,是練體階段成熟的標誌。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師表演,讓很多人站成一排推他,或單腳站立讓人推,他卻巍然不動,這就是松沉力的表現。在這一階段是太極拳的基本功,除了放鬆的練習還要注意內外六合的均整練習,具體練法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裡提到。

太極拳第二階段是練氣階段。說到練氣,先說呼吸。有人主張一招一式去配合呼吸,我覺得這是不科學的。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呼吸也有長短之別,硬去配合呼吸,反而使拳架不自然,太極拳動作緩慢舒展,勁力均勻,呼吸深長,自然配合,何必強求!

在練氣階段,須求心靜,心靜則神寧,神寧則氣歸,氣歸丹田則神氣完足,遍布全身。太極拳的氣,指的是人體中的元氣,也就是先天自然之氣,是人體與生俱來的。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血調合,陰陽平衡」。練太極拳時應動中求靜,通過以意導氣,訓練內在,使氣血遍部全身,均勻連綿,久而久之,便可充實血脈,潤澤臟腑,抵禦外力。

拳論曰:「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才能便利從心」。王永祥老師也常說:「以意行氣,氣至則力必達,氣者力也」。這一時期,在沉穩力的基礎上,還要加強上拔下鑽的練習。總之學者要想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周身靈敏的整體反應,必須經過長期的拳架意識訓練。

這個階段在推手的表現形式是「聽勁」能達到「表皮力」。學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對於一般外來的長勁,在其形成的初始階段便能感知,明確判斷出對方的虛實變化,並可作出相應的應變,這時便可進入舍骨骼聽皮膚的練習了。在太極拳練至相當高明的水平後,便會感到內氣充盈,筋皮骨肉有要脫離之感,肌膚表面反應靈敏,在這時已經能夠根據對方的皮膚表現出的力點而變化,達到「捨己從人,避實擊虛」的目的。在這時的推手練習中只給對手皮膚,而不讓其摸到自己的骨骼。在運動中勁路變化不定,處處不讓對手摸到實處,卻能控制對手的勁路,反控對手的力點。

太極拳第三階段是練神階段。在體已順,氣已足的時期,拳架已經達到上拔下鑽,所謂:「下穿地球上沖天」的松沉虛靈之地步,推手技擊上也可化柔成剛,小有所成,自然便要追求拳理上的虛無變化了。

太極拳是意、氣、神、形的運動,意為氣頭,氣隨意行,心神合一,神氣合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補先天之氣。其間虛無神妙,只可意會,唯靠自悟。當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於天門,則身輕如羽;凝神於地戶,則沉重如山;注神於氣海,則可得中和之道。

在與對手推手或實戰中,對其的短勁,驚彈勁,爆炸勁,能夠辨別出力的大小、快慢、曲折、著力點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在對手勁路還未全部形成或形成初期,便作出明確判斷,並與以化解控制,這時「聽勁」方進入「毫毛力」。

在「毫毛力」時期,已不需與對手作皮膚上的接觸,而通過毫毛或精神上的感知,便可敏銳地覺察出對手勁路的輕重虛實,剛柔順逆,長短大小,高低左右種種變化,使其處處落空受制,順人之勢,克敵制勝。

練好太極拳,關鍵在於練好套路中的意念假借和推手中意念感知,真正作到拳架上的輕、慢、圓、勻、松、靜、沉、穩、實。還要不斷請明師餵勁,與益友切磋,「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體會,明確感知各種拳術,各種風格的勁路特點,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矣」的高級功夫。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太極推手還是檢驗拳架的標準,如拳架有問題,那推手就一定有背式,可以說不練太極推手就一定練不好太極拳。練習太極推手要以實戰技擊作為訓練目的,可又不等同於實戰,它是太極拳能否實戰的重要訓練手段,是太極拳獨特的技擊方法在實用上的實際體驗,所以太極推手在每個階段訓練的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
  • 練習太極拳,我們缺的不僅僅是勤奮
    已故太極拳名家許禹生曾說過「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練二遍只能熟練而已,一天至少練三遍才能有所長進」。所謂「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太極拳有十分高的哲學和科學道理,沒有過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除了有過人的智力能領悟太極拳的拳理以外,還必須有較高的模仿能力。沒有以上三個條件,要練成一名太極拳家,那是十分困難的。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對太極推手的研究和訓練都要以實戰為目的,通過推手檢驗太極拳的知己和知彼功夫,提高近身搏鬥的能力。而絕非推手即為實戰。太極拳拳架為體,技擊為用,太極拳推手是體用的過度階段。正確的做法是要練習單式的運用,然後將其融入意念中,變成潛意識,便可運用自然。很多太極拳練習者一看有人用招數把自己打倒,他就說了,你這是小功夫,不是高層次的東西,問題是你都被低層次的放躺下了,那你不成了沒層次了。關鍵不是對手用不用招法,而是符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運用的是不是自然。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寫太極拳要學會招數,然後忘記招數,應用時才能自然,心中不受拘泥。這種說法真是對太極拳的體用理解深刻。
  • 太極拳盤架子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學到哪些東西才算練到位了
    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往往在學完一套拳架後就陷入了迷茫期:我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練下去嗎?這樣反反覆覆地練拳架,我就會練成太極高手嗎?對此,我可以肯定地說,太極拳的練習,絕不是簡單地重複,簡單地重複,哪怕是每天重複一千遍、一萬遍,也是練不成太極高手的。太極拳的練習,是必須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得。體現在盤架子上,我認為學練拳架最少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規矩,二是學拳理,三是學心法。第一,學規矩。
  • 練習太極拳的三個誤區,我全中了,你中了幾個?
    可是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走入練習的誤區,我也是這樣,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走過的幾個彎路,也希望大家以我為戒,避免這幾個誤區,讓大家都能夠練得身心愉悅,練出健康的體魄。第一個誤區是練拳的時間上,每天早晨起得很早,天不亮就開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練武得吃苦,這個想法是不錯,但是呢,我們吃苦要吃得明白。我以前就是不明白,因此出了問題。
  • 關於太極拳,這本書講得很透徹……
    8個單篇報告分別對其流派起源、歷史發展、代表性人物及貢獻、發展現狀進行客觀呈現。第三部分為區域篇,省域以北京、河南、河北、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為代表,呈現省域的太極拳傳承發展現狀及分析;市、縣以邯鄲和溫縣為代表,呈現地(市)級和縣級區域的太極拳傳承發展現狀及分析。
  • 太極拳的五個階段,別總急著練下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其實就是內功外練。通過此階段練習,使腿勁、腰勁、臂力都有顯著提高,使腿勁、腰勁、臂力都適應陳氏太極拳套路的緩慢、旋轉、發力要求。練習太極拳,若腿勁、腰勁、臂力練不出來,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講的諸多要求,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定式下沉、襠走下弧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領就無從談起。就像日常學習的廣場舞一樣,要從一些基本的動作開始練習。
  • 練習太極拳要求放鬆,但是怎樣才能放鬆呢?
    將太極拳神話者大有人在。太極拳是易學難精的拳。但並不是神密不可高攀的。前人發奮勤學達到的高峰、後人只要努力、同樣是可以達到的。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能有幾人達到 前人的努力,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回報。太極拳如何練習,怎樣練習才能放鬆?而很少有人認真地談自己放鬆的體會。我認為;放鬆、是練出來的,決不是說出來的。文章講得再好,而不認真地去練習太極拳、不敢通過交流而提高自己,說的再好也沒用。
  • 我所認知的太極拳修煉三個階段
    但內家拳對筋骨皮的訓練體系就是沒有外家拳的科學高效,很多人越過這個階段,直接練內家精氣神的東西(其實外家拳也練精氣神)可以嗎?可以,最後就練出來能說不能打,能演不能用的太極拳來,師父說拳行,按著我的路子來,我能把你打出好遠,不按著我的路子,那就沒效果了,甚至出了一個瘋婆子般的奇葩,把弟子打得五迷三道前滾後翻的,對上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記者,都被弄得灰頭土臉,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 太極拳的彈抖勁練習方法
    從古至今真正流行到被大眾津津樂道的是影視興起之後……尤其是李連杰老師主演的電影《太極張三丰》上映以後……大眾對影片中的彈抖畫面記憶新很多模仿者在原來松活彈抖的要求上刻意練習。所以近些年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把太極拳推上「另一個高度」。
  • 練習太極拳的正確方法及真實的境界體驗
    下邊是為筆者對太極拳的幾個小體悟:二、太極拳境界述真陳式太極拳以及太極十三式最能體現太極拳之真意,可以慢練亦須快練及練習丹田炁之爆發力。太極拳之最早名稱叫做長拳,就是取其內氣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之意,外通天地之氣,內達四肢百骸,其實跟上面所講形意八卦之高級境界身如遊龍,動如行雲流水是一樣的,乃對應丹道煉炁化神階段。
  • 太極拳的正確練習途徑
    太極拳外似綿軟、柔和無方,讓很多人看成是老人拳,以青少年為甚,這是對太極拳傳播者在其教授過程中走進了誤區以至於沒能夠將太極拳文化精確的傳達。快速提高水平,就必須從功力訓練、拳架訓練、技法學習運用三方面著手。樹木生長是根莖葉同時成長,太極拳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樁功單練幾年、再練拳架幾年、推手技法幾年,不按自然規律教授和學習太極拳,也就違背了太極原理。
  • 談孫氏太極拳的幾個境界
    孫氏太極拳在程序與形式上的規矩要領就是使人處在這種極限狀態求虛無與鬆柔。因為要使周身各處骨節掙脫,所以當人們按照孫氏太極拳的規矩臨近這種極限狀態時,開始時必然是不夠自如的,呈現出一種僵硬的外觀。但隨著鍛鍊的深入,人體各種骨節逐漸掙脫開並發生機能上的改善,從而進入到虛無與鬆柔。所以孫氏太極拳是由束身縮體到至柔至順。此外,繩捆索綁也是孫氏太極拳在初級階段練習走架時的阻力訓練的要求。
  • 練習吳氏太極拳的思想準備
    (一)靜練習太極拳要求「靜」,也就是要求思想高度集中,不能有其它雜念。用這個方法進行練習,久而久之,便能使思想自然地集中起來,可以連架式也不想,達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衡量「靜」的標準,在於「呼吸平穩深長,動作輕靈貫串,身舒意展自然」。呼吸平穩深長,就能氣沉丹田,是身靜;動作輕靈貫穿是心靜;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靜。這三個靜,以意靜為高級階段。
  • 太極拳習練各階段的要領
    要學成太極拳,按階段、由淺入深、從低級到高級,分步驟習練,是需要的,這樣,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關於這個,似乎經典著作中沒有,也不曾看見文字性的東西和聽到別人講起過,此文所述,系根據自己習練過程中的體會和理解,總結出來的。可分三個層次:第一階段或初級階段。
  • 太極拳如何由淺入深的修煉
    太極拳的修煉,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漸入佳境的,不會也不可能從第一步直接進入最後一步,是有規律可循的。太極拳的修煉規律,從一開始尋規矩,找規矩,到規矩上身,循規矩和蹈規矩,按著規律進行練習,再到破規矩、脫規矩,最後到沒規矩卻處處能合規矩,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經過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進入了一個高級的階段。
  • 練習太極拳與不練習太極拳的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練習太極拳與不練習太極拳的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人,為什麼要學太極拳? 大多數人開始學太極拳是為了身體,但練到後來,就已經不單單是鍛鍊身體那麼簡單了。 你有沒有觀察過,學太極拳的人VS不學太極拳的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堅持學太極拳的人 VS 不學太極拳的人:心情更舒暢 學太極拳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它能讓人感到快樂。 這有點像抽大麻時產生的快感。
  • 太極拳第三講,太極拳練習的三大原則
    太極拳充分地運用了陰陽之道來解釋人體的結構,以及如何利用陰陽之道來調節身體機能,保持身體內在平衡,從而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太極拳和其他內家拳或是古時修煉方法,都是把練習內氣看做是學拳修行的根本。莊子說:「人氣聚而生,氣散而死。」老百姓也把人離世說成「沒氣或是斷氣」。可見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 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練習體悟
    如何通過練習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收到健身與增長功力的顯著效果呢?   在學會和掌握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以及鬆柔纏絲太極拳和楊班侯老架太極拳基礎內功丹田貫氣法的基礎上,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驟進行傳統太極拳系列拳架的練習。
  • 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基礎勁,是太極拳內氣(也就是丹田氣)開始產生作用的初始階段,是檢驗練習者是否入門的標準,是為入門第一關。要練好松沉勁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松,怎麼樣松。松松,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最基本的要領。我們給松下個定義,就是意氣下沉,筋骨肉有脫離之感,關節筋脈節節拉開,有拉遠放長之意,在保證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找到最省力的,最舒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