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2020-09-13 柔武堂主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基礎勁,是太極拳內氣(也就是丹田氣)開始產生作用的初始階段,是檢驗練習者是否入門的標準,是為入門第一關。

要練好松沉勁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松,怎麼樣松。

松,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最基本的要領。我們給松下個定義,就是意氣下沉,筋骨肉有脫離之感,關節筋脈節節拉開,有拉遠放長之意,在保證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找到最省力的,最舒服的感覺。

我們在練習拳架和站樁時,周身關節要節節鬆開,由兩臂開始拉遠放長,形成八面支撐,然後因為虛靈頂勁由頸椎開始,由上往下,沿脊椎、尾閭、腰胯、膝一直到腳,松到地下去。

放鬆不等於軟,所以還需保證虛靈頂勁、脖頸上拔、肩開肘墜、含胸撥背、命門填滿、尾閭中正、腰胯松坐,不如此則是軟不是松,要松而不散,無拘泥懈滯之病。

放鬆要以心靜為前提,心靜似水而無雜念,斷念心才能無拘束暢遊於自然,自然才能神安意定,內在具松。

如何放鬆

肌肉鬆:肌肉放鬆比較容易,練習太極拳的人多能做到,從頭上講,面部肌肉放鬆,微笑可讓腮部放鬆,上半身肌肉有和骨骼向下脫離的感覺,肌肉沒有隆起繃緊,下半身肌肉不能繃緊,不能對關節部位的轉動產生影響,如有僵緊的感覺應及時調整重心。肌肉的放鬆也要從上到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習練者慢慢體會。

肩部放鬆:肩部關節是太極拳練習者感到很難放鬆的地方,肩部放鬆不下,來其他關節就很難松下來了。肩關節需對拉開並下垂,同時肘部向下鬆開,並有向外張開的感覺,這就是沉肩墜肘。

胸部放鬆:在沉肩墜肘的同時,胸部骨骼自然張開,微向內含,背則自然向外對拉,就是含胸拔背,含胸不能向裡裹胸,而是松骨松肉不妨礙呼吸便可。胸肩部的放鬆主要是為了氣不上浮,所以不能憋氣,使氣自然下沉。

腰胯部放鬆:腰部關節要活,不要把上身的力都壓在腰上,胯要微坐,舒服自然,不能頂胯。腰胯關節不能轉或坐成死角,要保留餘地,不能用力去支撐,腰腎部不能有一點僵緊處,尾閭要下墜,不能前翹外翻。

膝腿部放鬆:大小腿肌肉不能僵緊,膝關節可微彎曲但不要受力被壓,要感覺隨時可以轉動,小腿和腳踝處不可受力。

腳下松:腳趾先松,不可抓地,腳掌平均分配力量,不要用力向下踩,感覺全身松到腳下之後,意念在慢慢上提,從下往上松,這是後話了,開始就是往腳下松。

周身的關節要處處對拉,從上到下逐節放鬆拉長,在推手時讓對手總覺得好像手臂長一點似的。打拳時用意不用力,以意來放鬆。

松沉勁

當周身的關節拉遠放長,筋骨肉有了脫離之感,脊柱節節鬆開了,那氣自然就順了,氣順就能下沉,所以下沉的是氣不是力。我師父經常說:「要把勁放到腳下去」,其實就是要松到腳下去,松到下面了,就是松沉勁了。

松沉勁不是用拙力往下,也不是單靠降低重心,而是以心靜為本,以意念為令,以氣為體,達到中正安舒的感覺,正如《拳論》所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在練習太極拳的松沉勁階段,要求在放鬆的基礎上以沉穩入手,打拳時氣勢既充足又內斂,立身務虛中正,無論動作如何,中線不丟,這是練出丹田內勁的關鍵,外形上既鬆柔圓勻又棉裡裹鐵,上身如春風擺柳,腳下入地三尺,任憑風浪起,根入地底中。切不可變松為軟,無神丟勁,更不可勁力外現、稜角分明。練出了松沉勁對於拳架的感覺而言,有周身勁力貫穿連綿不斷,精神上輕鬆舒服,肢體上身柔順自然,下盤穩固沉實 ,上虛下實,腳下生根。

松沉勁推手時可順來力下沉到腳,把對方的來力從接觸點吸入地下,讓對方推不動,讓對手感覺你合勁很大卻找不到力點發放,隨即借地面的反作用力將對方彈出。

松沉勁就好比萬丈高樓的地基,雖是初級功夫,卻是不可或缺的。

練習松沉勁的要點

1 在練習拳架時 不管是定式蓄勁還是移動中心時,中正為松沉的關鍵。

2 以靜為本,不管是練習拳架還是站樁推手,都需雖動尤靜,大動不如小動,動中求靜,能靜就能體察何處不松。

3 拳架的每個定式,都要沉氣,防止在運動中有氣上浮。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我的網絡學生由於得不到言傳身教而提問:「如何體悟松沉落到腳底?」「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啊?」松沉落到腳底就是練對了太極拳功夫的方向,其實這也是一種感覺。對這種感覺,各人的文字表述、語言表達不一樣,講法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練拳的階段層次不同,講法亦不盡相同。只要明白「松沉」的拳理就行了,何謂「松沉」啊?
  •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太極拳部位,動作
    太極拳,運動,「拔背」是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兩肩中間脊骨(頸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並略帶往後上方拉起,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張力和彈性,皮膚有繃緊的感覺。內勁起於腳跟,通於脊背,形於手指,「腰脊為第一主宰」,拳論說:「含胸拔背落自然」,就是告訴我們胸背部的肌肉的松沉要用意不用力,不能故意用力做作。「拔背」與「含胸」,含胸的作用是有利於化勁,而拔背的作用則是為了有利於卷勁和放勁。
  • 【班侯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松沉要領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太極拳的「松沉」,一直是太極拳界的最吸引人的話題,各種談「松沉」的文章枚不勝數,但是,各種講法大概意思是:全身放鬆,一定要松透,松沉到腳底;要松而不懈等等。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放鬆自己了,並且,對「松」與「懈」的理解上也找不到區別的方式。只能看老師再那抖抖嗖嗖說成是松,學員抖抖嗖嗖不是松。松沉真的是這樣的嗎?下面就進行解答。
  • 太極拳練習中如何體會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習練太極拳,許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都要求學員做到放鬆,步法動作輕靈,連貫一氣無滯點。這些要求如何做到呢?從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太極拳的氣不僅僅只沉丹田,更要沉於腳底
    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怎樣才能氣沉腳底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只要身法正確,日久自然氣自然下沉丹田。
  • 太極拳的功夫,也就是松的功夫
    「松」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 李術然講太極 | 太極功架拳與其他太極拳有何不同?
    李術然老師講太極(二十三)太極功架拳與其他太極拳有何不同?姚式太極功架拳作為姚門密拳,它與其他太極拳的習練方法有何不同?現在太極拳講的都是力量思維,二先生(汪廣德)那時候不這麼說,不要用現在想法去打太極。是跟現在的想法、現在的事物,是完全是反的。
  • 太極拳的松肩、松腰和松胯
    初學太極拳的人,開始一般都有一個僵硬的過程,這是應該允許的正常現象。因為當你剛剛接觸,還沒有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緊張、動作生疏。往往是顧此失彼。此時要求你「一動無有不動」,動作諧調而鬆柔,那是難以做到的。精神緊張必然帶來動作上的僵硬。因此,應該允許初學者有一個生疏而僵硬的初學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記住動作順序、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
  • 太極拳的松肩、脊發與腳按
    之前有講過,兩肩的松沉位置跟第7頸椎的位置有關,而虛靈頂勁也跟第7頸椎有關,直背豎脊也跟第7頸椎的位置有關,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椎骨.我是09年十月中旬開始有兩肩臂松沉的感覺,十一月中旬又有了頭向上頂的感覺.到十二月中旬,不論是走步還是行拳,都感覺第七頸椎開始豎正並帶動整個胸部的舒展。
  • 練習太極拳要做到「靜、松、沉、空、定、合」六個字
    靜、松、沉、空、定、合, 是打好太極拳的關鍵,首先從樁功練起,打通督脈和陰脈,體內感覺到有氣血在流通,才容易做到這六字。靜:是說思想要清靜,不能有任何雜念松:沉:是要在放鬆的基礎上氣和勁要沉,不是說身體的下落,是松的情況下身體重量的下沉,也就是地球的引力
  • 「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習練太極拳,許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都要求學員做到放鬆,步法動作輕靈,連貫一氣無滯點。這些要求如何做到呢?黃老師在談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
  • 太極拳的松身功法
    太極拳的內勁由柔軟鬆開而生,拳架愈柔軟鬆開,內勁增長愈快;強硬不松會影響內勁增長。練推手、散手要以放鬆為基礎,周身鬆開,周身血脈貫通,內氣方能周流全身,皮膚的敏感性增加,聽勁靈敏,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太極拳技擊要以柔克剛,發勁須沉著松靜。"    腹內松靜氣騰然",松、靜才能聚氣、行氣。放鬆利於血脈貫通,利於行氣通經。
  • 「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習練太極拳,許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都要求學員做到放鬆,步法動作輕靈,連貫一氣無滯點。這些要求如何到呢?黃老師在談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
  • 太極拳「松」的真正含義,與上擂臺很快下來的原因
    太極拳的特點就是要求全身松沉綿柔,但初學階段是很難做到的,起初動作會僵硬、斷續。不過這是很正常的。等到動作熟了自然能夠放鬆。因此不能麻木的追求「松」;它需要兩個過程。 一、做到心靜才能從容不迫,自然放鬆。(所以「松」先學會心靜)二、動作套路越是熟練越能夠達到放鬆的程度,因為熟能生巧。
  •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師父馮志強大師,一再告誡我 「太極陰陽認真求」,「一陰一陽一太極」,「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循環無端」。後來他明確指出:「轉換見真功」,「輸贏在轉換」。《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変轉虛實也。」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難怪有些資深練家松功不能上身,因為太極拳不可能有離緊之松。 (二)太極有松 太極拳所言之松與緊,不是後天修煉所得,而是先天自然而有。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離開母體,降生人世,不用人教松,也沒有人講緊,而嬰兒卻能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從同樣高度摔落,嬰兒少有受傷,而成人卻少有不傷。
  • [大師講拳]松的前後順序是什麼?松到什麼程度算好呢?
    練太極拳,就好比是在身體這塊土地上撒下種子,得到收成。這個種子就是太極拳的「松」。身體全部都要松,沒有松就產生不了柔,就不會有太極拳內在的功夫。「松」是種子,收成就是太極拳內在的東西。我就是這麼想著,這麼練著,這就是沒有文化的人瞎比喻的吧,哈哈。大衛:呵呵,那我們如何做到松?松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呢?
  • 太極拳用"松,沉,柔,慢,均"五字真經練出內功
    很多習練太極拳的人,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對太極拳的內功還從根本上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練太極拳怎麼能練出內功來。這個問題就連有的太極拳大師自己也說不清楚,有的實際上都是徒作技藝之末耳,追求的都是外形的漂亮,技巧,力量,沒有去研究太極拳的內在與養生的真正價值與作用。
  • 詳解太極拳之「抽靠貼沉」
    二水也只是將一個勁路,分作抽靠貼沉四個字來講,之所以講抽靠貼沉,而不用起承開合,二水以為抽靠貼沉更接近訓練方法,而起承開合則是理論上的一個模式,其一適合訓練,其一適合說明道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實質。只要是拳,不是操,就得有這個意思。「抽靠貼沉」只是勁路「分過程」的訓練。意思是,原本只是一個開合的勁路,我將他拉長來,解剖開來了。原本是一個漢字,我將這個字分解成比畫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