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沉勁是太極拳的基礎勁,是太極拳內氣(也就是丹田氣)開始產生作用的初始階段,是檢驗練習者是否入門的標準,是為入門第一關。
要練好松沉勁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松,怎麼樣松。
松
松,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最基本的要領。我們給松下個定義,就是意氣下沉,筋骨肉有脫離之感,關節筋脈節節拉開,有拉遠放長之意,在保證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找到最省力的,最舒服的感覺。
我們在練習拳架和站樁時,周身關節要節節鬆開,由兩臂開始拉遠放長,形成八面支撐,然後因為虛靈頂勁由頸椎開始,由上往下,沿脊椎、尾閭、腰胯、膝一直到腳,松到地下去。
放鬆不等於軟,所以還需保證虛靈頂勁、脖頸上拔、肩開肘墜、含胸撥背、命門填滿、尾閭中正、腰胯松坐,不如此則是軟不是松,要松而不散,無拘泥懈滯之病。
放鬆要以心靜為前提,心靜似水而無雜念,斷念心才能無拘束暢遊於自然,自然才能神安意定,內在具松。
如何放鬆
肌肉鬆:肌肉放鬆比較容易,練習太極拳的人多能做到,從頭上講,面部肌肉放鬆,微笑可讓腮部放鬆,上半身肌肉有和骨骼向下脫離的感覺,肌肉沒有隆起繃緊,下半身肌肉不能繃緊,不能對關節部位的轉動產生影響,如有僵緊的感覺應及時調整重心。肌肉的放鬆也要從上到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習練者慢慢體會。
肩部放鬆:肩部關節是太極拳練習者感到很難放鬆的地方,肩部放鬆不下,來其他關節就很難松下來了。肩關節需對拉開並下垂,同時肘部向下鬆開,並有向外張開的感覺,這就是沉肩墜肘。
胸部放鬆:在沉肩墜肘的同時,胸部骨骼自然張開,微向內含,背則自然向外對拉,就是含胸拔背,含胸不能向裡裹胸,而是松骨松肉不妨礙呼吸便可。胸肩部的放鬆主要是為了氣不上浮,所以不能憋氣,使氣自然下沉。
腰胯部放鬆:腰部關節要活,不要把上身的力都壓在腰上,胯要微坐,舒服自然,不能頂胯。腰胯關節不能轉或坐成死角,要保留餘地,不能用力去支撐,腰腎部不能有一點僵緊處,尾閭要下墜,不能前翹外翻。
膝腿部放鬆:大小腿肌肉不能僵緊,膝關節可微彎曲但不要受力被壓,要感覺隨時可以轉動,小腿和腳踝處不可受力。
腳下松:腳趾先松,不可抓地,腳掌平均分配力量,不要用力向下踩,感覺全身松到腳下之後,意念在慢慢上提,從下往上松,這是後話了,開始就是往腳下松。
周身的關節要處處對拉,從上到下逐節放鬆拉長,在推手時讓對手總覺得好像手臂長一點似的。打拳時用意不用力,以意來放鬆。
松沉勁
當周身的關節拉遠放長,筋骨肉有了脫離之感,脊柱節節鬆開了,那氣自然就順了,氣順就能下沉,所以下沉的是氣不是力。我師父經常說:「要把勁放到腳下去」,其實就是要松到腳下去,松到下面了,就是松沉勁了。
松沉勁不是用拙力往下,也不是單靠降低重心,而是以心靜為本,以意念為令,以氣為體,達到中正安舒的感覺,正如《拳論》所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在練習太極拳的松沉勁階段,要求在放鬆的基礎上以沉穩入手,打拳時氣勢既充足又內斂,立身務虛中正,無論動作如何,中線不丟,這是練出丹田內勁的關鍵,外形上既鬆柔圓勻又棉裡裹鐵,上身如春風擺柳,腳下入地三尺,任憑風浪起,根入地底中。切不可變松為軟,無神丟勁,更不可勁力外現、稜角分明。練出了松沉勁對於拳架的感覺而言,有周身勁力貫穿連綿不斷,精神上輕鬆舒服,肢體上身柔順自然,下盤穩固沉實 ,上虛下實,腳下生根。
松沉勁推手時可順來力下沉到腳,把對方的來力從接觸點吸入地下,讓對方推不動,讓對手感覺你合勁很大卻找不到力點發放,隨即借地面的反作用力將對方彈出。
松沉勁就好比萬丈高樓的地基,雖是初級功夫,卻是不可或缺的。
練習松沉勁的要點
1 在練習拳架時 不管是定式蓄勁還是移動中心時,中正為松沉的關鍵。
2 以靜為本,不管是練習拳架還是站樁推手,都需雖動尤靜,大動不如小動,動中求靜,能靜就能體察何處不松。
3 拳架的每個定式,都要沉氣,防止在運動中有氣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