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2020-09-25 身心性

習練太極拳,許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都要求學員做到放鬆,步法動作輕靈,連貫一氣無滯點。這些要求如何到呢?黃老師在談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

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在這裡黃老師指出了在習練太極拳到第二階段出現問題的兩個原因,一是不能放鬆;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為什麼不能放鬆呢?黃老師說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所以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我認為練拳講「松」,達到周身放鬆是結果,而這個結果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緊」中來的。

首先「放鬆」不是「鬆懈」,不能渾身像散了架一樣。人的每一動作都是筋牽著骨頭在做伸縮動作,否則就不能活動。隨著人的從小到大,活動範圍由小到大。爾後走上工作崗位,又從大局限到一個相對固定的範圍內,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定型的筋骨活動,使得全身筋骨,特別是一些較大的骨節,由於在筋的纏裹下處於閉合狀態,不能協調聯動。在學習太極拳時就無法達到動作上的協調。所以要求把這些骨節要通過筋的伸長使其打開。這個打開的過程就是「放鬆」。而全身像散了架一樣的「鬆懈」無疑是進一步使骨節閉合,與太極拳要求的「松」是南轅北轍。

實際上「松」是武術的共法,不是太極拳獨有,只是程度與深度的不同要求而已。所以要想把全身骨節打開,就必須伸筋拔骨,而這個伸筋的過程開始就是從「緊伸」而來。緊伸、緊縮開始會使人覺得不舒服,甚至疼痛。特別是一些歲數較長的人,筋骨定型,很難拔開。這個疼痛過程會延長。所以首先從思想意識上要了解這一點,要有思想準備。有了這個準備,在習練放鬆時首先從意識上放鬆。

一般人在某些骨關節的筋和肌肉疼痛時,會導致意識緊張,而越緊張越將意識集中到疼痛點,意識中給予的信號是怕痛。所以意識越緊張越松不開。而意識把這個疼痛當成「良藥」時,由於緊伸、緊縮筋骨造成的肌肉疼痛就會順利通過,很快由不適應變為適應,有疼痛變為舒服。比如胯系統的骨關節打不開,就不能實現落胯、斂臀、收腹、松腰。而腿的兩大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拉不開,就做不了擺蓮跌岔這樣難度較大的動作。

經絡系統的走向是沿著筋骨和分肉間行走的,特別經脈系統在人體內是深於絡脈系統的,要想使其氣血在運動中達到順暢,非通過伸筋拔骨不可。所以「松」與「緊」是辯證的統一,「松」是從「緊」中得到的。「松」的目的是對對方來力的柔化,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不是遇力就散。同時最終目的還是增強擴大氣血的通道。氣血通道擴大後,每一動作就會充分調動全身氣血的流動,這一過程在神意的調動下會逐步增強,會使人感到非常舒服,精力旺盛,有一種異常興奮感,在人身體感到氣血的意到氣到神秘力量。他會極大地提高人的各種能力,特別是抵抗病邪的能力,以實現強身健體的效果。所以放鬆是伴隨人終生之功,是沒有終點的要求。

而身體輕靈又從哪裡來呢?是從腳腿部的支撐力來的。也即從「沉」中來的,能松則能沉。但腳腿的支撐力不夠是沉不下來的。支撐力哪裡來?仍然是腿部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伸縮能力的增強。要鍛鍊腿部關節肌肉韌帶力量,必須周身下沉,能使本身身體的重量在單腿用力的前提下,起落自如,才能在雙腿變換用力中輕鬆、靈活。所以鍛鍊腿部的支撐力是開始練拳的關鍵環節,他是基礎鍛鍊,就像蓋房打地基一樣,基礎牢固才能承重。象車輛的輪轂一樣,輪轂的質量高,才能承重大。只有腿部的支撐力大了,才能真正實現上虛下實,旋轉自如,才能逐步走上輕靈之路。

相關焦點

  • 「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黃老師在談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我認為練拳講「松」,達到周身放鬆是結果,而這個結果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緊」中來的。
  • 太極拳練習中如何體會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從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中提到: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我認為練拳講「松」,達到周身放鬆是結果,而這個結果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緊」中來的。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太極名家鄭曼青說:「周身輕靈,其根在腳。」他談起松沉落到腳底的要領時說:「松沉為連貫性動作,松得幾分,沉亦得幾分,松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
  • 王薌齋前輩緊中松,李雅軒先生大松大軟,練功到底是松是緊?
    松著練,不開發人體極限,緊著練才開發人體極限,因此我們有豐富的負重課程,趟步課程,三盤落地下盤課程,倗勁緊中松找勁課程。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練功邏輯,我需要跟大家交代清楚。松著練導致緊著用,緊著練才能松著用!!!
  • 如何認識緊之後的松?
    經過長期刻苦站樁之後的肌肉放鬆,所呈現的狀態和平常人不使勁以及婦女、兒童身上的松不是一回事。刻苦站樁得來的松,摸著很軟,摸不著肌肉纖維,但緊起來極硬,以手觸之肌肉起稜,如果不能肌肉緊起生稜,這個肌肉質量是不過關的,說明站樁下的功夫不到。一根皮筋要想讓它柔軟,你得多扽多拉,還要在其彈性限度內,彈性有了,不扽不拉的時候皮筋就特別軟。
  • 站樁的松,沉,松,通的差異
    我儘量來描述一下這個道理。站樁首要放鬆,這裡放鬆是肢體的放鬆。放鬆的目的,是找出沉重感。這裡的沉重感,不是你意識上的,給自己下一個下沉的命令,不是去沉一口氣,這樣反而就變緊了,違背了放鬆。沉重感不是求出來的,是松到一定程度才體現出來的。打個比方天熱而出汗,我只感受到了天熱,自然而出汗。不是為了出汗而出汗。這裡是松而求沉的一個錯誤。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拳勁練得又沉又活,「虛襠沉肘」,讀一讀這篇文章
    松不是軟,軟是沒筋骨勁。松不一樣,松具備彈性。譬如說,起式柔和連綿,沉勁盡顯,也可突然一抖,轉瞬一松,走個極速落差。緊也不是僵,緊是一種瞬間強度。天不神明,你就是神明,腦子清楚,心靜,思維聚焦一個點,看似普通技術,都能層層剝離,只要你夠專注。練拳正心,一亮架子,就得有範兒。有人說,太極如摸魚,摸魚也講道行,得法者有魚吃,無法者沒魚吃。有句話叫捶不離肘,好比掩手肱捶,可拿出單練,配合順鸞肘玩玩。
  •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務令沉著,靜如山嶽;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中感覺鬆快,謂之護肫;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體整如鑄,身如灌鉛;體會自身整、沉、穩、實感覺與空氣的共振;體會空氣阻力,用與阻力相等的力量與之迎合;意念活動不加入適當的力量,是近乎無效的意念活動等等。
  • 楊式太極練松的十三個層次,你都清楚嗎?
    恩師林墨根對我多次說過:&34;二、練松之目的與內涵心靜體松地練功習拳,&34;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但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從練松入手,練出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的太極拳功夫與技藝。
  • 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肩部放鬆:肩部關節是太極拳練習者感到很難放鬆的地方,肩部放鬆不下,來其他關節就很難松下來了。肩關節需對拉開並下垂,同時肘部向下鬆開,並有向外張開的感覺,這就是沉肩墜肘。膝腿部放鬆:大小腿肌肉不能僵緊,膝關節可微彎曲但不要受力被壓,要感覺隨時可以轉動,小腿和腳踝處不可受力。腳下松:腳趾先松,不可抓地,腳掌平均分配力量,不要用力向下踩,感覺全身松到腳下之後,意念在慢慢上提,從下往上松,這是後話了,開始就是往腳下松。
  • 羽球技術上的松和緊、戰術上的松和緊、心態上的松和緊,你了解嗎
    羽球技術上的松和緊、戰術上的松和緊、心態上的松和緊,你了解嗎?一、技術上的松和緊:1、握拍及發力擊球:羽毛球握拍的時候基本上只是將球拍拿住,力度以剛好不掉為準,手心需空出,留出空間以便發力和變化,這是松,緊是指在擊球的一剎那,握緊球拍,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後拉球拍,結合身體作鞭打動作,將球擊出,這裡的鞭打不僅只是手臂的鞭打,而是整個身體做鞭打動作,這樣,發力才能順暢和集中。
  • 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
    因為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貫徹「地心為第三主宰」的拳論,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勁是太極拳的萬勁之源、萬法之根,是體松心靜、動作輕靈、蓄勁發勁、健體養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 武術之松肩
    胯之所以難松,是因為它承重還要發力;而肩之難松,則是因手臂也要承重也要發力。胯松不下來,上下身的勁就斷在那裡,重心就坐不滿腳跟,氣也不能真正沉到丹田;肩松不下來,手臂就是僵硬的,身手脫節,全身的勁到不了手上,而氣也一定會聚在胸而沉不下去。拙力和濁氣是經常聯繫在一起的,手上使拙力,胸中必努氣。
  • 正確的松肩之路
    胯松不下來,上下身的勁就斷在那裡,重心就坐不滿腳跟,氣也不能真正沉到丹田;肩松不下來,手臂就是僵硬的,身手脫節,全身的勁到不了手上,而氣也一定會聚在胸而沉不下去。拙力和濁氣是經常聯繫在一起的,手上使拙力,胸中必努氣。
  • 站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秘密
    如果只是簡單的從詞義上做直觀的解釋「松」和「緊」是反義詞,是兩種對立的狀態。但是,這兩種對立的狀態卻是站樁訓練的非常重要的技術要求,需要突出強調的是:這一要求是同時存在於練習者的有形身體和無形精神之中的。
  • 「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
    當拳技練至一定程度,「學力而有為」,僵拙(濁)之力被化盡轉化為勁後,太極拳所要求的松,則轉變為意念和勁的放鬆,這種松,「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松得透而不會軟散,且有松沉、松撐、松展、之意,愚意以為已含有緊意在其內,且緊得活潑靈敏、不僵不折(筆者按:這種鬆緊勁和剛柔、蓄髮、張弛等各種勁別揉合在一起,方能達到勁整、勁園、勁實)。
  • 學會羽毛球中的「松和緊」,徵戰5個小時也不會累
    輕輕鬆鬆的高遠,行雲流水的步法,石破天驚的暴殺,遊刃有餘的網前,在高對抗多拍中耐心地尋找機會,直至最後的封喉一劍。仔細想想,雖然絕對力量肯定有差異,但真懂得什麼時候要緊,什麼時候要松,才能做到張弛有道,力量生生不息。
  • 松沉肩法
    因為手掌是上半身勁的出口,如果肩沒有松透的話勁就無法貫串出去,如此就會僵硬,一般為了要掩飾此一缺奌變成了慢慢來,比手劃腳的太極拳,這是錯的,太極拳要能慢能快才對。沉肩墜肘,是太極拳對上肢運動狀態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其本質在於肩胛骨的松沉與外展,也就是說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墜肘」。
  • 讓我們來認識,與理解太極拳中的「掤勁」
    「掤勁」實際上是一種圓潤勁、膨脹勁、剛柔相濟的彈性勁,即中定勁,無力點,無力源的混元勁,在楊氏老譜中稱「橫豎勁」,再說得透徹一點,「掤勁」就是一種高度自律協調的自然撐合力。所以,拳論中有「用意不用力」之說,更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不緊不松)之論,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自然態的鬆緊融合,即不松不緊,有松有緊的自然協調態,才能任意鬆緊,隨意鬆緊,並顯現出太極拳所要求的「掤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