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2020-09-20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從「推」的角度來講,有兩種比較明顯的風格:綿沉和輕靈。與此相同,走架的風格也主要分為綿沉和輕靈兩種。從理論上講,習練太極拳功夫者應該是綿沉、輕靈兼而有之,沉時靜如山嶽,輕時動若脫兔,但是具體到不同體質、性情的人,就會是或偏重綿沉或偏重輕靈。一般情況下,體型碩大者偏重綿沉,小巧精瘦者偏重輕靈。拳家談練拳心得。常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經意間或側重談如何綿沉,或側重談如何輕靈。作為習練者,應該知道綿沉和輕靈有聯繫也有區別,不同的用意不同的練法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風格與不同的作用。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綿沉

不管體型是碩大還是小巧,在有了初步的勁感後就要先追求綿沉,綿沉是基礎是根本。如何做到綿沉呢?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務令沉著,靜如山嶽;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中感覺鬆快,謂之護肫;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體整如鑄,身如灌鉛;體會自身整、沉、穩、實感覺與空氣的共振;體會空氣阻力,用與阻力相等的力量與之迎合;意念活動不加入適當的力量,是近乎無效的意念活動等等。

意念要有「力」:舉手投足要有與空氣阻力相等的力量與之相應合,身體與空氣共振鼓蕩,推不動拉不回壓不癟。肢體要有「力」:身體各部位之間互爭互抗,挺拔,腰形上頂,手指舒展搠勁不失。開始用力,應該從手上開始,而手指又是關鍵。走架時,留意手指有沒有保持舒展擁勁不失狀態,如果丟了就要撿回來。手指舒展的時候,為不過於僵硬,要檢查有沒有同時做到掤勁不失。手指舒展是一個方面,手指掤勁不失是另外一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待手指能做到舒展棚勁不失,定型的時候,就要嘗試把這種力延伸到全身。初期嘗試延伸時,身手兩分家,手上有力身上無力,慢慢地身上也會來勁,最後實現不僅僅是用手打拳而且是用身體打拳的目的。手指舒展勁不失時,手指是多用了力,但卻換來了全身的更放鬆。走架要抓住這個竅要,以此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放鬆。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為使綿沉看起來更直觀,操作起來更容易,我們不妨假借蟒蛇攻擊獵物時的情景來說明一下。蟒蛇在攻擊獵物時,會動員全身力量纏裹收縮緊箍獵物,用的勁就是綿沉之勁。我們在推手的時候常會碰到這種勁,這種勁常來自於體型碩大者。他們身重力沉,本能的臂重體重軟綿綿地壓過來就像蟒蛇纏裹獵物。走架時要把這種綿沉的體驗帶進來,推手時把這種體驗加到對方身上。

輕靈

輕靈是從輕開始,先有輕然後才慢慢地有輕靈。斷線的風箏是輕,線頭拽住的風箏是輕靈。初學者練拳時給人的感覺是輕,輕飄飄:練拳數年者練拳時給人的感覺是輕靈。如何做到輕靈,方法也不少: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氣遍身軀不稍滯,滿身輕利頂頭懸:意氣須換得靈,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邁步如貓行等等。

練拳時加一個「輕」的意念,輕輕地走架,感覺與綿沉就會大不相同,兩臂如風吹楊柳,輕鬆飄逸。練拳時不能加「靈」的意念,一加上「靈」的意念就難免過靈,趨於滑浮不實。靈是從輕開始從綿沉而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勻緩的走架能使技擊時運動速度更快,練習時越是注意養生越能提高技擊能力。輕靈是從長期的綿沉而來。走架綿沉,節節貫穿了,挺拔力練出來,輕靈就來了。輕靈與綿沉、挺拔、貫穿緊密關聯。輕靈不是一點也不用力,而力度減少。為了表演為了拍照為了造型為了表現精氣神。走架時活靈活現神情外露,那不是輕靈。輕靈是神情安逸莊重不卑不亢。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綿沉與輕靈

綿沉與輕靈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面,無法分開。不能做到輕靈,綿沉就會陷入滯僵:不能做到綿沉,輕靈就會是輕浮。初學者是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既輕靈又綿沉的,不妨一個時期專執綿沉,另一個時期專執輕靈,或這一趟拳專執綿沉,下一趟拳專執輕靈,或該次練習專執綿沉,下一次練習專執輕靈,一點一點地來,慢慢找到或輕靈或綿沉的感覺,最終達到綿沉與輕靈兼而有之。

相關焦點

  • 太極推手中的「演變」與「滲透」
    太極推手中的「演變」與「滲透」太極拳的推手是向散手實戰過渡的教學練習方式,太極推手運動有的表現為比較的激烈爆猛,也有的相對地表現為文雅溫和,但無論是剛猛還是柔和,都是交戰雙方鬥智鬥勇的對抗運動 。只是從目前來看, 因為從健身角度為了自身的安全係數等等,人們越來越減弱太極推手的高強度武力抗爭,而漸趨採取相對柔和的運動方式,更加注重對抗的藝術及人的智慧謀略 。我們今天便要討論這種「外交戰略」 。
  • 太極拳法之一,「胯勁沉活」,體會逐步加深
    玩玩二棒子,又稱太極尺,這個東西不錯,既有合勁,還能吊丹開肋,且整合方便,堪稱一舉多得。練太極尺功,胳膊不較勁,玩得是內壓,丹田催內壓,擰棒走螺旋。高手看拳不打眼,本身就很強,看別人打拳,身上也有體會,能洞察出功力強弱。十年前,我在師父面前,走不出三個式子,就被叫停,哪哪都是毛病。人要有耐心,勁慢慢校正,隨時總結體會,逐漸達到標準。人都有磕麻筋兒時,磕了一下,整條手臂動彈不得,說明筋連著神經。
  • 太極棚勁的奧妙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講究棚勁始終不丟,這說明棚勁在行拳中非常重要。在太極推手中,棚勁也是不可缺的。接手帶棚勁,富有彈性,隨曲就伸,捨己從人,粘連棚架。先棚住勁,保護自己,再尋機勢,得機突發。 1、什麼是太極棚勁 什麼是太極棚勁?我舉個例子。我教拳時常對徒弟們講充氣的塑料人,不吹氣時是癟的,吹氣就膨脹鼓起來。鼓起來的塑料人就有了棚勁。
  • 學習太極推手的心理障礙
    太極推手的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能遇到高師,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花最少的苦功,以最高的效率求得那令人欽羨不已的太極神功。對中國武術有所了解的武術愛好者都知道太極高手那輕靈縹緲,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境界,都知道太極耄耋御眾,快何能為的妙處。因此都日思夜想地做著一個共同的夢:希望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甚至五年後,而成為一個神閒氣靜、瀟灑自如、常常立於不敗之地的太極高手。
  • 力學原理在太極推手中應用
    太極推手的訓練方法,貫徹粘連黏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原則,是運用太極十三勢的技術內容,以聽勁,即皮膚觸覺為主要手段,來發揮太極推手中捨己從人,引進落空,避實就虛,乘勢借力,以輕制重,以柔化剛,以小力勝大力,以巧力取勝,達到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2019全國大學生太極推手比賽圖說
    他和大學生散打比賽、大學生中國式摔跤比賽共同構成了大學生武術對抗性項目比賽群,豐富了武術比賽內容,對武術在大學生中的普及與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中國武術的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 太極推手的八大基本方法
    ↑↑↑ 點擊上面 藍色字免費訂閱太極推手是太極拳對練的形式,訓練時綜合運用太極拳的各種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極拳體系中訓練技擊能力和勁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太極推手的基本方法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個。1、掤法。    泛指橫向用力,使對手身體扭轉失重的技法。掤法是利用離心力向上,向外,與對方勁力迎合之勁。它是通過長期認真對太極拳架和推手的練習,練成的一種似松非松、柔中寓剛、靈活而又沉重、富於彈性和韌性的勁,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勁,也稱作內勁。掤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
  • 李雅軒先生傳授的太極步法
    先師所傳之拳架,要求步幅寬大而邁步又輕靈沉穩,確需下一番苦功夫。先師所傳太極步法練習有兩種,一種為慢步練法,要求邁步時要有虛無之氣勢,要頂起頭,拔起背。兩腿要異常輕靈,要如像繩兒吊著一樣的松沉,落步輕,發步快,所謂步隨身換,忽隱忽現,進退神速,靈妙異常。太極行步運動起來,可謂來去如穿稜,忽隱忽現,矯若遊龍。腳下只見步伐移動,而來去無聲。這種步法練好以後,運用於推手散手,可謂拳來不知,腳去不曉,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將發揮很大的威力。
  • 練太極拳為啥要推手,可不可以不推?
    練太極拳是否可以不練推手?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看,練太極拳也未必就要練推手,其他不少的拳種沒有推手你看人家還是照樣能練出實戰功夫來。那為啥太極拳門卻又有獨特的「推手」這一重要的訓練體系呢?原因在於「太極推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較技」;而在於從另一個體系來訓練人體的「放鬆」。這恰是太極祖師的高明之處,但今天被不少後人給搞顛倒了。我們知道太極的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體用互根,方得其妙。
  • 太極推手謹記三個字:空、勁、根
    對太極拳和太極技擊也是運用這個模式去認識的,使我們在習練中認識到,太極技擊是修煉太極拳多年的綜合功力,技擊是個大工程。太極技擊有三條原則:第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第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第三,用意,不要用力,上下相隨,其根在腳,形於手指。離開了這個太極三原則,就不是具有太極拳特色的技擊。拳論云:「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儘是大雅風規。」
  • 武漢太極推手比賽
    武漢太極推手比賽太極推手,也稱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練習
  • 太極推手(一)
    20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太極拳推手之路,這20多年中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引進落空」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
  • 楊澄甫《論太極推手》
    《論太極推手》是楊澄甫先生三篇經典拳論之一,三篇為:《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術十要》以及《論太極推手》,都是楊澄甫口述,分別由張鴻奎、陳微明二人記錄。《論太極推手》是對楊式太極拳推手的論述,全文僅246字。字字珠璣,句句精粹,轉錄如下: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 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
  • 太極拳周身部位的訓練方法,收藏了!
    先輩把肩稱為胳膊之根節,而肘為中節,腕為梢節,可見沉肩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練太極拳除下勢等個別動作外,不論練多難的動作,兩肩始終要在一個水平線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擊動作。如對方捋我,那正好借對方的捋勁,往對方中部靠去,輕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見沉肩肩靠威力之大。練太極拳強調沉肩、墜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卻微外掀和裡癟,會立即破壞了沉肩的作用,使勁立散。
  • 太極推手的搭手式
    要領:(1)立身中正安舒,不俯不仰,不挺胸凹腹,不彎腰駝背,尾閭中正,虛領頂勁。(2)右手相交處是勁點之所在,應有適度的掤勁,但決不可用大力互擠。雙搭手式的樁步除有單搭手的樁步外,還有小開立步的站步法,即:兩人相距一步對立,兩腳平行分開約半肩寬,然後兩手相搭成推手預備式。因此,除了單搭手式變成的六種以外,雙搭手式還有小開立步左式雙搭手式和小開立步右式雙搭手式,共八種。動步準手多以小開立步搭手式為預備式。
  • 細說太極推手
    練太極,要天天練拳,年年打拳,進而每天盤拳;將拳盤嚴,盤圓活,「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盤拳不停就是修煉太極功夫、積累功夫的過程,同時也是手上、周身退去拙力的過程。通過日日天天成年累月盤拳,身上的各個大小關節便自然鬆開。周身肌肉放鬆,隨意時,肌舒松,可自由運用,不隨意時,肌也達到靈活,周身舉動輕靈,沒有掛力的地方。
  •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       馬先生的太極推手融劉晚蒼先生的功力、李文杰先生的輕靈、張繼之先生的松沉、王子英先生的深韻於一爐,已經超出了技術的局限,上升到了藝術的境地。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悟理是本」,馬先生一貫以此自律。       他常教導弟子說:「專心練拳為的是修養德操,領悟其中的哲理。抱有勝人之心,不但練不出勝人的功夫,更不可能悟出太極拳的真諦。」
  • 你要了解這個東西,「寓整於沉」,一起來看看
    用一種溫厚力道,圓潤順通的培育功力,你就拿到太極拳意了。太極這種拳,無血脈噴張,也無劍拔弩張,它要得是綿沉不絕,你要渾身弧化,松撐遊走,不留一絲執著,外面看著和風細雨,實則內在蓄能極深。太極拳不在放電,而在於充電。雷聲大,雨點小,這不是拳。太極似隱雷,順溪化水,拳勢祥和為佳。無意堅剛,不是不要剛,是以沉養剛,你深修綿沉,綿沉登峰造極了,太極暗剛也就成了。綿裡裹鐵,練出個暗剛圓。
  • 楊式太極練松的十三個層次,你都清楚嗎?
    太極拳中&34;的概念有兩方面內涵,一是在行拳走架時強調的一種訓練行為,是打基礎的功夫;二是推手、散手與對手接觸中強調的一種競技狀態,是應用的功夫與技藝。太極拳愛好者既要分清兩方面之間的不同,又要明白兩方面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