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

2020-07-25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練太極拳時,凡是身體重心從偏於一腳移至另一腳的過程中,襠的移動路線可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走上弧線,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來,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種是走平直路線,像推開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動;第三種是走下弧線,像鐘擺、像波浪、像蕩鞦韆,先蕩下去,再蕩上來。按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來說,前兩種都是錯誤的,只有第三種才是正確的。因為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貫徹「地心為第三主宰」的拳論,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勁是太極拳的萬勁之源、萬法之根,是體松心靜、動作輕靈、蓄勁發勁、健體養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襠是左右兩胯合成的上拱形內弧。襠的核心穴位叫會陰。向左右,會陰穴連結著兩胯的恥骨下支,掌管著兩胯的開合。向下,會陰穴是下肢意氣進出丹田的通道。向上,會陰穴經尾閭通達脊柱,是人身督脈的起點;經丹田通達命門,具有輔助腰脊發揮主宰功能的作用;經過體內通達頭頂百會穴,以提頂吊襠的形式貫通上下,維持立身中正。襠走下弧移重心,絕不是襠的局部動作,而是配合全身開合交替、虛實交換的整體運動。

襠走下弧線移動到兩腳正中間時,也剛好走到了下弧線的最低點。此點之先襠所走的是下坡路,稱之為先半弧;此點之後襠所走的是上坡路,稱之為後半弧。襠走不同弧段時對身體各部位的牽拉是不一樣的,各部位也應隨之做不同配合。

腿腳:襠走先半弧時,實腳側應按腳、膝、胯的順序放鬆;儘管實腳是向下松踏,但地氣是自腳底湧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襠一段。襠走後半弧時,腰襠之氣沿另一側胯、腿沉到新的實腳之下地中。腿腳是人體與大地交換能量的通道,通過氣升氣降變換腿腳的虛實,是有意識將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並推動行拳的基本方法。

肩臂:襠走先半弧時以向下松沉為主,肩似掛在頸椎上,臂似掛在肩上,肩臂隨同兩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們的重量。襠走後半弧時,兩肩松沉虛腋撐開,順肩送臂,伸臂送手,節節伸開。

襠胯:襠走先半弧時,會陰穴向下放鬆平展,一能帶動上體向下放鬆;二能迎接腳下升來之氣進入丹田;三能鬆開兩側恥骨下支,使兩側大腿根像鳥展翅似的撐開中微有上騰之意,以助地氣上升。襠走後半弧時,會陰穴向上收縮,一是送別向下的兩腿意氣;二是推動襠勁上升,經體內直通頭頂,與向上伸脊一起,推動向上伸腰、拔背、伸臂、豎頸、頂頭;三是牽扯動兩側恥骨下支向內收合,是兩胯外側的股骨頂部位像鳥收翅似的內收下落,以助腰以下氣向下行。會陰穴的下松與上收,是移重心時襠走下弧的基本標誌。會陰升降,與脊柱的意氣走向是一致的,與胯、腿、腳的意氣走向是相反的。會陰穴的調整,具有輔助丹田運氣和腰脊伸縮的內涵深意。

脊柱:包括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長條,是人體的大梁和中樞。襠走先半弧時,脊柱要整體放鬆,大椎以下一節一節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會陰,與會陰向下放鬆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時,像是大椎穴提著的一串珠鏈下端斷線,粒粒珍珠魚貫而落。襠走後半弧時,隨著會陰向上收縮,脊柱從尾骨開始,一節頂一節地向上撐頂,頂到腰時伸腰,頂到背時拔背、順肩,頂到頸時豎頸、頂頭。椎骨的下一節頂了上一節之後,立即復歸下沉。特別是尾骨與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頂,應立即回復下沉狀態,以其向下沉墜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節繼續節節向上伸延,使整條脊柱上下對拔拉長。脊骨節節上頂的感覺,像毛毛蟲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湧,如伴有轉身動作時,還像蛇上樹,或像向上擰螺絲。

腰腹:以命門穴為代表的腰與稱為丹田的整個小腹是陰陽對應關係,是圍繞之間的一個「中」反向互動、相輔相成的關係。襠走先半弧時,命門後撐下坐,尾骨隨斂臀前收,小腹似被向上松松託起。襠走後半弧時,命門穴向上撐頂,小腹向下松沉。

襠走下弧移重心,對全身的牽動是無微不至的。但細微之處太多,必須在長期修煉中輪流側重,慢慢地找感覺,不可能每個動作或每次練拳全都顧及得到。況且細微處變化豐富,不同動作、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不同的練拳階段,對同一個部位的體驗可能同中有異。這就要求不厭細膩,又不迷失於細微末節之處。應當把諸多的細膩微妙之處統一於一個大的方向、綱領之中,把複雜簡單化。如在襠走下弧移重心的過程中,把身體各部的配合,統一在一縮一伸這個簡單的動作之中。「一縮」,是指襠走先半弧時,腳、腿、胯接來下面大地之氣上送,手、頭、身接來上面天空之氣下送,天地精華之氣相向相合於腰襠一段,腰身及四肢隨之向腰襠松收。「一伸」,是指襠走後半弧時,腰以上氣向上行送入天空,腰以下氣向下行送入地下;上頂頭,下蹬腳,逆向對拉,腰身及四肢隨之伸展放長。一縮一伸是太極拳運動之大要,是內感外動的整體形象,涵蓋了勁力的一蓄一發,神情的一卷一舒,韻律的一抑一揚,意氣的一鼓一蕩。全身一切大小粗細之處,無不被納入這一縮一伸的大潮流之中。細察這整體的一縮一伸運行規律,都是對稱互動,互借反作用力;都是溝通天地,天地人合拍的運動。一縮一伸的動力來源,主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地,其中又特別明顯的在地。凡向下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借著地心引力下行;凡向上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輕量,借著地面反作用力上行。借力而行,是太極拳的運動原則。

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練拳體會這一縮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蕩鞦韆的感覺。蕩鞦韆時,兩手分別握住左右兩側的粗繩,兩腳踏住粗繩吊著的踏板上。每當從高處向下蕩時,上身向下放鬆,兩腿微微屈蹲,就像練拳移重心襠走先半弧時全身一縮,讓腰襠帶著身體意氣雄鷹俯衝般向下滑行,就是憑著自身重量向下墜落,主動接受地心對自身的吸引力。每當從低點向高處蕩時,腳向下蹬,身向上伸,兩臂撐開,像練拳移重心襠走後半弧時的全身一伸,讓腰襠送身體意氣雄鷹仰起般順勢向上升騰,就是憑藉自身輕量,主動接受地面(鞦韆踏板)反作用對自身的託舉力。蕩鞦韆時只有兩根軟繩吊著,其他再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著力點和推動力,卻能越蕩越高,就是靠身體一縮一伸地變換虛實,以便更有效地藉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而運動。練拳移重心時襠走下弧,雖然蕩動的幅度更小,下弧更淺,又沒有明顯的重心起伏,但內氣一升一降、腰脊一縮一伸、襠骶一悠一蕩的感覺與蕩鞦韆相似;運行動力也一樣,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體力,用意氣不用力氣地運動。

太極拳與人交手時主張捨己從人,隨人而動,在不丟不頂、沾連粘隨的運動中「聽」人之力,合人之力,從而借人之力。自己行拳練架也一樣,應當舍己從地,「聽」地力、隨地力、合地力、借地力。借地心引力而動就是借自身重量而動,借地面反作用力而動就是借自身輕量而動,借地力行拳就是借自身的重量和輕量行拳,就是王壯弘先生所倡導的「用重量不用力量」。移動重心時之所以要襠下走弧,就是為了更好地舍己從地,借地之力,借自身重量(輕量)而運動。

舍己:就是要捨去自己的主觀願望,不要自作主張;捨去自己的肌體力量,全面徹底地放鬆身心。從地,就是要有意識地感受地力,順從地力。行拳時常念「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用地力不用體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氣不用力氣。凡欲沉時,順著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時,順著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輕量)向上起。不要與地力鬧彆扭。如果移重心時襠走上弧線,就如人交手時犯了丟扁頂抗的錯誤;如果移重心時襠走平直路線,也是忽視地力存在的表現,這兩種動法之所以錯誤,都是與地力鬧了彆扭。只有用襠走下弧的方式移動重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放鬆,達到舍己從地,與地沾連粘隨的融合程度。舍己是為了從地,從地是為了借力。舍己、從地、借力,就是與天相合,與地一體,融於自然。因與天地和諧相處而體內和諧旺盛,因體外體內和諧共榮而百益自生。舍己、從地、借力,就是必須放鬆。只有放鬆,才能靈敏知覺,準確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鬆,才能靈活肢體,順暢如水地跟著地力走。

放鬆:一要有序,二要有效。有序,就是按著點、線、面、體的順序走,節節貫串地逐漸放鬆。點,就是放鬆的起點。正確的放鬆起點像電器開關,像水流閘門。起點一松,相關部位就會隨之動起來。線,就是起點的松意向什麼方向走,通過怎樣的一條路線。松意從一點開始,順線、經面、到體,布滿全身。有效,就是要松出虛實分明來,松出內意外形的流動感來。在太極拳中,虛實的基本特徵就是輕和沉,分虛實的基本方法就是一邊或一處向下放鬆,即「偏沉」。要沉出重量感來。這邊偏沉,與之對應的另一邊必然是偏輕。偏沉偏輕,就是虛實分明。偏沉(偏輕)處在體內不停移動,就產生流動感。

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襠走下弧移重心時的各處流動感,包括襠沿下弧線的流動,意氣在兩腿之間、腰脊之間、手臂之間的流動,以及由此而帶動的肢體動作,都是有序、有效放鬆而松出來的;都是舍己從地、一縮一伸的結果;都是通過分虛實,將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行分解,將垂直的合力分解為各個方向的分力,使意氣和形體能根據拳勢需要的方向而運動的結果。地力對人體的作用本來是單調的、死板的,但可以通過一氣伸縮之法連續不斷地分虛實,連續不斷地將地球對人體的影響力激活,並用來引動以襠走下弧的形式移動重心,變化出豐富多彩的拳勢動作來。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輕量,人人都有,隨時可取,是最方便、最經濟、最強大的行拳動力,若視而不見,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相關焦點

  • 襠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從地縮又伸
    因為只有襠走下弧,才有利於意氣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貫徹「地心為第三主宰」的拳論,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勁是太極拳的萬勁之源、萬法之根,是體松心靜、動作輕靈、蓄勁發勁、健體養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 骨盆偏沉,借地力帶動全身
    松出來的動作才具有真善美的品質。原實胯偏沉是環跳穴松沉引動,坐骨松沉續動。原實胯坐骨不是正對著腳偏沉,而是向著兩腳之間地面的某個點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導重心向兩腳中間移動。同時襠部放鬆,襠走下弧線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過襠後,由漸實一胯底的腹股溝向下放鬆,以引導重心繼續移動,使襠走完下弧線的後半弧。
  • 拳勁練得又沉又活,「虛襠沉肘」,讀一讀這篇文章
    松不是軟,軟是沒筋骨勁。松不一樣,松具備彈性。譬如說,起式柔和連綿,沉勁盡顯,也可突然一抖,轉瞬一松,走個極速落差。緊也不是僵,緊是一種瞬間強度。天不神明,你就是神明,腦子清楚,心靜,思維聚焦一個點,看似普通技術,都能層層剝離,只要你夠專注。練拳正心,一亮架子,就得有範兒。有人說,太極如摸魚,摸魚也講道行,得法者有魚吃,無法者沒魚吃。有句話叫捶不離肘,好比掩手肱捶,可拿出單練,配合順鸞肘玩玩。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此時此刻,僅僅是由於人體的四肢,軀幹接連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接一個的節節放鬆,由於每一個關節和部位都進行了由緊到松的拉伸,舒展的運作,鬆弛了這些部位的連接和牽引力,結果把這些部位的全部重量一一傳送到腳地下。此時此刻,既沒有人體任何的運動,也沒有產生任何的力,完全是因為一個接一個的由緊到松的不間斷的反反覆覆的轉換才引發的人體自身重量的下沉。
  •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太極拳部位,動作
    太極拳,運動,「拔背」是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兩肩中間脊骨(頸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並略帶往後上方拉起,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張力和彈性,皮膚有繃緊的感覺。「拔背」與「含胸」,含胸的作用是有利於化勁,而拔背的作用則是為了有利於卷勁和放勁。「氣沉丹田」,太極六種拳法,運動,健身,太極拳部位,動作,腹部要求「松靜」,在放勁時,有助於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使下盤穩定,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使發勁沉著松靜,「專注一方」,技術高深的,能使對方騰空擲出。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 【班侯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松沉要領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太極拳的「松沉」,一直是太極拳界的最吸引人的話題,各種談「松沉」的文章枚不勝數,但是,各種講法大概意思是:全身放鬆,一定要松透,松沉到腳底;要松而不懈等等。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放鬆自己了,並且,對「松」與「懈」的理解上也找不到區別的方式。只能看老師再那抖抖嗖嗖說成是松,學員抖抖嗖嗖不是松。松沉真的是這樣的嗎?下面就進行解答。
  • 太極拳松肩、沉肘和裹襠修心秘訣
    松肩:松肩即讓肩關節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也不可僵滯,肩松則臂活。肩上之肩井穴,位於肩上凹處,屬足少陽膽經,膽經通過肩部與諸陽經交會;肩井穴又與雙足之湧泉穴上下遙遙相對,練拳時應注意讓湧泉穴與肩井穴相互貫通,松肩則氣血自肩井降於湧泉,而泉中之水又可自井中湧出,好比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一樣。如此則上下氣血相貫,循環不已,肩膀自然松活,足下穩健。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胯關節的運動方式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也有兩種說法,一個叫"襠走下弧",一個叫"襠走後弧"。很讓初學者迷惑。 為了說得清楚,我們先從"背絲扣」說起。傳統功夫服上的扣子就是"背絲扣"的形式,是一個躺倒的8字,現代人們稱為8字圈。當重心線在兩胯間左右移動的同時,後襠過度向前襠稱為"正八字圈"。當重心線在兩胯間左右移動的同時,前襠扣向後襠被稱為"反八字圈。
  • 太極拳法精要,「重心弧移」,功夫更加沉活
    端端正正,往那一站,靜心悟理片刻,輕輕領百會,收下顎,微微虛襠曲膝,體會豎勁牽拉,虛靈頂勁為上,虛襠沉墜為下,先把這個做好。丹田柔和鬆緊幾次,調整一下內壓,然後開始催動,起手打拳。有功夫的人,內若不動,外必不顯,勁不走空,式不白滑。內壓鼓蕩,生發拳勢,這個要領貫穿始終。
  • 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松松,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最基本的要領。我們給松下個定義,就是意氣下沉,筋骨肉有脫離之感,關節筋脈節節拉開,有拉遠放長之意,在保證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找到最省力的,最舒服的感覺。如何放鬆肌肉鬆:肌肉放鬆比較容易,練習太極拳的人多能做到,從頭上講,面部肌肉放鬆,微笑可讓腮部放鬆,上半身肌肉有和骨骼向下脫離的感覺,肌肉沒有隆起繃緊,下半身肌肉不能繃緊,不能對關節部位的轉動產生影響,如有僵緊的感覺應及時調整重心。
  • 練拳不會「松胯」,其它皆是空話
    一般規律是,左右移動旋轉的幅度大,叫胯走後下弧;前後移動旋轉的幅度小,所以叫襠走鍋底,或叫胯走下弧。沒有腰胯的旋轉下沉,既不能「借地之力」,腿腳蹬地也使不上勁。練到高級階段,就只有「胯根內收」了,所以胯走的都是下弧,勁由內換,有其意而不露其形。
  • 練習「松胯」的三個步驟
    調整方法是腰部放鬆,向下坐臀。腰、胯、膝調整到位後的感覺:一是身體上肢的重量能順暢沉到兩腳,感覺兩腳踏地平實;二是兩條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強和負重適應後,腿部酸沉和緊繃感會逐漸緩解或消失。掌握無極樁「收胯」的方法後,再練習虛實樁:兩腳左右平開步,分清虛實,兩腳尖自然朝前,膝蓋內扣。
  • 學 太極拳"圓襠" "開襠" 知識詳解
    太極拳並非僅強調襠的虛圓,而且強調無處不圓,人非球狀,只能處處儘量成圓弧,不可強成弧線處,也要有意會。  無數弧線成半球,無數圓圈成球體,拳勢靜處為半球,拳式動時如滾珠。所以太極拳的線路軌跡是圓滑的點、線、面、體的弧型運動。  開襠是把胯關節鬆開,鬆開在早期是極力由內向外掙橫的,後期是鬆開的。
  • 練太極拳襠內要有合勁
    我讓他做一下,果然他做的動作比原來好看了,最主要的是他襠內有了合勁。我問他:「你怎麼明白的?」他回答:「看師父做學的。」這就是耳濡目染的薰陶。我又與他搭手試勁,發現他腰腹渾實,中氣很足,腳有根基,這與他練拳時襠內合勁有關。 有無襠勁決定你的太極拳練的是否能舒展到位、是否能氣沉丹田、是否能產生功力。練的到位拳架就漂亮,內氣能下沉,就能養生,能產功力,就能實用防身。
  • 太極拳功法之一,「松沉骨力」,使你的功力更加深厚
    內腔一動,肋骨一個小弧兒,松肩,抻肱,沉肘,尺橈翻轉。別忽視小臂,尺橈二骨,要經常擰動。不想大小指,微碾掌根,力聚肘尖,尺橈放鬆轉動,內壓往手上漲。你看掩手肱捶,右捶一下釘出去,瞬間肘擰下來,壓縮背闊肌,小臂快速一擰,往前鑽出去。一個幫襯一個,一個促成一個。打開肩胛,就有閉合肩胛。撐頂大轉子,就伴隨虛襠勁。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你看大江,奔流東去,連綿不斷。江河沒有直的,都是九曲十八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