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呈現班侯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大中小架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在太極拳界流傳甚廣的大、中、小架的傳說,相信了解太極拳的朋友都會知道一點。但是對於什麼是大、中、小架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網上流傳的各種說法,更是千奇百怪,什麼首先練大是因為太極拳要練「其大無外」,要有宇宙之觀,要大開大合,練小是因為太極拳要練「其小無內」,要有無我之境,要微不足道。真的是如此嗎?「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如何將解釋適用於太極拳?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虛靈頂勁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始終保持頭容端正,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髮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拳論》說:「百會穴領其全身」。
-
【班侯太極拳的不傳之秘】太極拳的開與合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我在前面一篇文章講到了太極拳的開與合,但是由於篇幅過長,對開與合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解釋,本文就專門講解太極拳的開與合。首先要明白太極拳的開與合,實際上就是太極的陰與陽。同時也要明白陰陽互相轉換的原則,也就是陰陽互生之「陰動陽生,陽靜陰長」,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要明白的陰是實,陽是虛。
-
[名師講拳]武禹襄宗師太極拳理論綜合經典,練拳者所必需!
【武式太極拳對身法八要的解釋】: 武式太極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於招法,注重於氣勢不注重於形勢,武式太極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頂、吊襠、裹襠、護肫、松肩、沉肘。 松肩沉肘:松肩就是肩部斜上肌與三角肌對拉,使雙肩大結節與小結節之間縫隙拉開,沉肘就是雙肘尖往下松沉,還要有外撐內合之意,松肩與沉肘是相對應的,有松肩就有沉肘,有沉肘就有松肩,松肩沉肘更容易使脊背的勁、意、氣血貫穿於手指梢節。 武禹襄《太極拳四字不傳密訣》 敷:敷者,運氣於已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
太極拳氣沉腳底與重心線的關係
不倒翁原理眾所周知,之所以被冠以這個名稱,是因為它的重心每時每刻都在重心線的底部,因此你不管何時推他都立於不倒之地。而我們在修練太極拳時,卻很難做到這點。因而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也是很多人中途放棄或誤解老師藏藝不授於人。
-
他是楊班侯的文化老師,武式太極拳始祖,對太極拳理論貢獻卓著!
楊露禪三下溫縣陳家溝,向陳長興學拳,前後十幾年時間跨度。當時楊露禪學的拳還不叫太極拳,稱綿拳或軟拳。武禹襄跟楊露禪學了很久,因楊露禪很保守,不肯真教,一直學不到真東西。後來武禹襄親赴陳家溝找到陳長興,陳以年老為由,把他介紹到趙堡鎮陳清平處學拳。武禹襄在陳清平家時間也並不長,幾十天而已。在那個時代,非親非故的就這點時間想得到真東西,估計武禹襄是備了重禮。
-
快看練太極拳的要領有哪些?
1.起式口訣:頂懸湧泉虛,天地人一體,意氣沉丹田,起式無太極。2.放鬆要點:眼隨腰轉意為先 ,氣沉丹田頭頂懸,松肩開胯知虛實 ,三項要領宜明鑑 。3.上下盤練習:上練摸魚知輕重 ,下盤虛實貓步行。4.走式、定式要領:走勢球體求平衡 ,實腿必承重,虛腿隨腰伸到位,定式移承重,移夠是要領。
-
太極拳實戰之秘,秘在何處?
打手,太極拳實戰訓練的方式方法太極拳實戰之秘,秘在何處?說明捨己從人是太極拳的第一秘訣,如果不是首先要按此修煉,什麼秘訣都很難起作用,就會一錯全錯,就會遠離太極,偶然獲勝也是僥倖,決無可能做到英雄所向無敵。「捨己從人」一語,最早見於《書經·虞書·大禹謨》:「野無遺賢,萬邦鹹寧,捨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書經集傳》注曰:「舜然禹之言」,是說這是舜讚揚禹的話。
-
「寧教十年拳,不授一日樁」,樁功才是太極的不傳之秘
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臀部不可泛也不可斂,要自然的松沉 ,它是在泛和斂的空間中尋找天地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在一個星期之後,首先能感覺到小腹內有轟鳴的感覺,這說明已經開始啟動氣海穴了。練到這種現象一般要在二十天左右。在這一個環節,一般情況下,有腹部病症的朋友,比如說一般婦科病,在這個環節都可以得到治療作用。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按太極明師馬國興先生所寫的《論雙重》一文所說:在玻璃魚缸中做個實驗,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沉」;石子落到魚缸底部則不動,這個現象是「重」。這個實例告訴我們:「沉」是不停運動的勢態,乃從地沉實的法則;「重」靜止呆滯的現象,在太極拳屬於失根之象,故不取為法。明拳理再加上曉拳法,就不難體悟到「松沉落到腳底」的實在了。
-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太極拳部位,動作
太極六種拳法:(1)正拳(虎口朝上的)。(2)反拳(虎口朝下的)。(3)立拳(拳頂向上或斜向上的)。(4)栽拳(拳頂偏向下方的)。(5)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6)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向上)。鉤手:手指下垂或斜向後下方,在技擊上是擒拿手法,起叼、拿、鎖、扣的作用,不局限於拿對方的關節,發展為拿對方的勁路。腕指尖要有抓、拿、捋、纏之功,身步上要有提、攔、貼、空之能,以及硬叼、軟闖「之訣。軀幹部,「含胸」、「腹實胸寬」,太極六種拳法,運動,健身,太極拳部位,動作,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
-
練太極拳有哪些要領及注意事項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運動,它集中了我國古代保健體操的精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太極拳動作緩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鍛鍊起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並且簡單易學,頗為適合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要求意念鍛鍊、呼吸鍛鍊和肌體活動三者緊密結合。
-
太極拳正確修煉方法
太極拳以其出神入化的技擊和健身效果著稱於世。但是又因其難於練成,而使世人迷惑不解,甚至懷疑它是否是一門高深的武術學問。為挖掘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現根據吳氏太極拳的傳統修煉方法,向世人披露太極拳的修煉法門。古人說無法不成道。那麼,什麼是太極拳修煉法呢?簡單說,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太極拳的修煉程序,按部就班的練習。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武術,所以其訓練方法也有所不同。
-
楊式太極拳「班侯架」的傳承者李萬成
所以真正意義的徒弟很少,沒幾個耐得住挨打的,李萬成就是楊班侯徒弟之一。 李萬成先生(1872——1947)河北省永年縣人,人稱「李老萬」。因為李萬成的母親是楊班侯的乳母,楊班侯對李萬成另眼看待,格外關照,教拳也比教別人更用心。李萬成的同門師兄弟有陳秀峰、張信義、冀老福、教蓮燈等人。
-
太極十七個不傳之秘
,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五:「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六:一代宗師太極拳名家楊露禪對全佑說過:「圈內打,圈外推人」。七:「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見真意」,八:每勢將成「跡似成,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自終,每勢之末,皆如是。」彥云:「接骨鬥荀,細心揣麼。理精法密,條理縷析。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
太極拳的松肩、松腰和松胯
初學太極拳的人,開始一般都有一個僵硬的過程,這是應該允許的正常現象。因為當你剛剛接觸,還沒有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緊張、動作生疏。往往是顧此失彼。此時要求你「一動無有不動」,動作諧調而鬆柔,那是難以做到的。精神緊張必然帶來動作上的僵硬。因此,應該允許初學者有一個生疏而僵硬的初學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記住動作順序、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
-
班侯之後似乎再無太極拳高手,班侯的武功究竟有多高
在太極拳界一直有「露禪闖天下,班侯打天下」的傳說,楊班侯的武功可見非同一般。然而似乎除了楊露禪、楊班侯之後,太極拳的江湖上就沒再出現過真正的高手。楊班侯的武功有多高呢?據相關太極拳著述中記載,有一年村子裡鄰居家發生大火燒房,班侯急趕過去見一小孩還在房頂,連忙順手撿來一木桿子讓小孩大膽跳下來,小孩跳下的一瞬間班侯居然能用手中木桿輕鬆將其接住並安全把小孩放在地上。這手功夫充分體現了班侯的聽勁與化勁之高。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筆者直言,這些朋友對太極拳認識尚膚淺,對拳理不甚理解,說白了,他們不懂太極拳。太極拳家不懂太極拳嗎?有一位已故資深兄弟拳種的拳家對一位太極拳練家說,有些太極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難能可貴的,說的比較客觀,旁觀者清嘛。」
-
楊式太極練松的十三個層次,你都清楚嗎?
事實確實如此,可是部分人在這時就被拒之門外了,因為那部分人松不了。究其原因是:不會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會松的原因是沒有明師指教,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說松,心裏面卻一直在懷疑松的功夫。松得不到位的結果,就是使太極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較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