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氣沉腳底與重心線的關係

2020-09-24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不倒翁原理眾所周知,之所以被冠以這個名稱,是因為它的重心每時每刻都在重心線的底部,因此你不管何時推他都立於不倒之地。而我們在修練太極拳時,卻很難做到這點。因而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也是很多人中途放棄或誤解老師藏藝不授於人。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如何做到氣沉腳底這一要點呢?本人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什麼是太極拳的「重心線」?

一般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中軸線」和「重心」,而所謂的中軸線(或中心線)就是從人體百會穴垂直而下穿過會陰穴至地面的那根無形之線。把握重心是練習太極拳的根本之一,但很少有人在「重心線」這一要領上下功夫。

如何了解人體重心線?所謂的「重心線」是指身體重量中心垂直而下於地面的一條虛無的線路。

當人體的兩腿分開,兩腿承受的力量均勻時,重心線與中軸線合為一體。當人體的雙腳承受力不均時,這時重心線與中軸線相互分離。按力學原理,身體重量的重心線若位於兩腳間距離約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可以使雙足踏地有力。

若要準確些,可以用黃金分割法來度量。即從實腳到虛腳約0.618的地方;從虛腳到實腳約0.382的地方是人體重心最為平衡的位置。如陳氏太極拳8字形盤樁法,開始盤8字樁時中軸線與重心線合為一體,此時把中軸線垂直而下至地面,如一隻筆隨身體做左右移動寫成8字,這時重心線與中軸線相互分離。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如果重心線位置超出了『『黃金分割法』這個範圍,就會出現虛腳過虛實腳傾斜的現象,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使人體重心無法通過腿部達到腳根,從而使氣與重心無法沉入腳底。身體的偏離使修練太極拳難以做到去僵催揉.纏圓靈靜.松活虛實.隨曲而伸,更達不到急動則急應、慢則慢應,周身無處不是手.渾圓一體的高深太極境界。

太極拳講究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尤其注意對人體平衡、力學原理和重心線的研究。而人體重心則是把握人體平衡的關鍵所在,在退守與實戰過程中,很多人都知道要搶攻中心線,卻鮮有人知中心線與重心線在不重合的情況下,即使你搶佔了別人的中心線,遇見高手時仍然能讓對手化險為夷。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能較好的把握自己的重心,因而可以圓轉自如。身體愈是平衡,就越是容易做到松沉;身體越是松沉,氣也就也愈易下沉腳底。如是,方能做到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才可以慢慢的體會到不倒翁的原理。因此太極拳才有「練理不練力,練身不練招」一說。因此把握好重心線是修練太極拳要旨之一。

2、要了解地心吸引力

因地心引力令我們身體有重量…眾所了解,力從人借、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高妙功夫。力從人借之真議是借用地的吸引力,即是學會用身體重量壓到地面而產生的反彈力作為打太極拳的能源。因此要將身體每一個部位放鬆,將重量全部交給地吸引力(恩師陳正雷大師所說連皮膚都不能有一絲緊的感覺,兩肋之間的皮膚不能有上拉之意,襠走下弧線就是要讓人體的內氣下沉至腳底)。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王宗嶽拳論要求:偏沉則隨,正是啟發太極拳活動的能源要旨。身體愈多部位放鬆,放到地面的身體重量就愈多,氣也愈下沉於腳底。氣愈沉腳底則重心也隨之到腳底,反彈力亦隨之增加,與地心吸引力更為相合。為太極拳的陰陽.虛實.動靜之變。「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奠定根基。陳氏太極拳修練的緾絲勁自根而起,節節貫串,胸腰摺疊,下盤如泰山,上身如楊柳等等就是這個原因。

3、目前大家在學太極拳時,經常會聽到「氣沉丹田」這一句話。

這只是教你氣歸丹田,從而達到引動內氣、聚集能量,然後讓你去建立一個以丹田為核心的系統。就像一個電動機沒有電無法運作,只能是作為一個擺設。由此沒有丹田之氣即沒有勁由裡換之說,周身不能鼓蕩,一切都成為空談。

拳訣云:「神意內斂,九曲圓轉,圈由心生,勁由裡換」。很多人在丹田產生內氣以後,就一直停留在丹田,不能將丹田之氣沉到腳底。

如果氣停留在丹田,則重心就在人體的中部,再加上沒有體會到「心不死、神不活」的太極拳精髓, 反而心活把重心引到了胸部。

導致心氣不能下降,形成填胸..架肘.挑肩之病,使脊拄松拉不開,頭部於背部無上拔之意,在外界力量的印象下胸部.肩部.背部.,更難以做到鬆柔圓活,松活彈抖之功。就如不倒翁把重心放到中間它如何能不倒?氣不落根,便形成太極拳斷根之病。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因此根浮動則亂,亂則必顛,顛者必出也。只有將丹田之氣與地吸引力相合,才能將地面產生的反彈力與以丹田為核心的周身鼓蕩之內勁溶於一體,從而慢慢的才能體會到身如火藥一觸即發、渾身無處不是手、挨到何處何處擊的高深境界。

以上觀點是本人修習太極拳的一點心得與感悟。僅將本人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與各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探討,以求進步。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同仁們多加指點。

相關焦點

  • 「氣沉腳跟,入地三分」氣沉腳底練太極
    「以意導氣,以氣摧形」,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氣沉丹田」,是援用傳統氣功的練法,我們練拳人的更高的標準,前人就此也有說過,叫「真人之呼吸以踵」,意思是至高境界的修煉者呼吸是有腳跟在進行。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
  • 太極拳的氣不僅僅只沉丹田,更要沉於腳底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學練傳統太極拳「以意導氣,以氣摧形」。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怎樣才能氣沉腳底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只要身法正確,日久自然氣自然下沉丹田。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按太極明師馬國興先生所寫的《論雙重》一文所說:在玻璃魚缸中做個實驗,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沉」;石子落到魚缸底部則不動,這個現象是「重」。這個實例告訴我們:「沉」是不停運動的勢態,乃從地沉實的法則;「重」靜止呆滯的現象,在太極拳屬於失根之象,故不取為法。明拳理再加上曉拳法,就不難體悟到「松沉落到腳底」的實在了。
  • 馬權友談太極: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練太極拳講究意守田丹,是說時刻想著以丹田為中心練拳並氣沉丹田。通過氣沉丹田能使身形上輕下實,從而讓拳架穩當,打出的拳才漂亮,才能達到練太極拳養生的目的。同時,氣沉丹田,還能讓腳下生根,對實用防身有作用。說氣沉丹田,先明丹田。丹田的概念是一個理論上的一個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對丹田的說法也不一,我練太極拳有自己的丹田說法和用法,下面結合自己30多年練拳的實踐,談談體會,是自己練拳的總結,也為指導弟子練拳。
  • 太極拳內功丹田怎麼練習?
    重心點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運動姿勢和平衡關係決定的;反過來,重心點的位移必然會引起身體各部位姿勢和平衡關係的調整,即引起肢體運動。基於上述兩點,所以太極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運動都要起於丹田,歸於丹田。全身各部位對丹田蠕動都有影響,其中影響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橫膈膜隨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門的推拉和肚臍的吞吐,四是左右兩胯的虛實升降,五是下面會陰的提落,六是後面尾閭的運動。
  • 內家拳氣沉丹田法
    太極拳的纏絲勁練法,骨節肌肉做弧形的旋轉,外形上臂、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動作,並根據學拳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步加圈,是比後來發展的太極拳臂、腿只做弧形或環形較為複雜難練。太極拳的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內轉」法與「氣沉丹田」法相結合,比較後來發展的太極拳只採取「氣沉丹田」 法,又是比較複雜難練的。 複雜難練,運動量當然大得多,不宜於患病者練。
  • 古琴、唱歌、太極拳可以養生,就因為氣的渾圓
    傳統文化是相通的,您瞅唱戲、打拳、古琴,都是要氣往下走。 太極拳要:「氣沉丹田,虛靈頂勁,丹田內轉,沉肩墜肘。」對吧?玄同小道發現唱戲也是這麼要求的,只是說法稍微不同而已。
  • 氣沉丹田是傳遞性「發勁」的關鍵
    其傳遞形式是波浪形的,感覺就像是揮動的彩練(也就是綢帶),所以又被稱為「如練一氣」。這種傳遞性力量的動力源當然不是在腳而是在「丹田」;這種傳遞性力量之所以能夠傳遞也不是憑意念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需一系列的身法要領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的。但就與「如練一氣」的關係而言,分析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這「沉於丹田之氣」是不屬於「如練一氣」的。為什麼呢?可以用確定江河來作比對。
  • 淺談太極拳如何健身養生?
    有的太極愛好者甚至教拳師傅都不明白太極如何健身養生,只知道出汗了,鍛鍊了就達到養生目的了,錯!錯!錯!今天來分享一下我對太極健身養生的研究和理解。 太極拳的健身養生,以我的理解要從健身和養生兩個方面來練。 健身是練外,養生是練裡。什麼是練外呢?我們身體是內在骨節支撐,外在肌肉經絡包裹。
  • 淺談太極拳運動「氣」的理解和對人體的價值
    「氣」,是太極拳運動不可或缺的一個概念,太極養生莫不談「氣」。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要解》中說:「氣遍身軀不稍滯」、「腹內松靜氣騰然」、「意氣」三處關於「氣」不同的說法,一是講周身之氣,二是講腹中之氣,三是講意與氣的關係。
  • 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的好處是增強體質,但是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掌握太極內功心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內功心法。歡迎閱讀!太極拳內功心法太極拳內功是檢查一個拳手的考驗,是衡量太極技擊家功夫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要精通一門太極拳,並且要融合多家拳術精華。
  • 【班侯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松沉要領
    【太極拳健身與技擊的那些事兒】太極拳的「松沉」,一直是太極拳界的最吸引人的話題,各種談「松沉」的文章枚不勝數,但是,各種講法大概意思是:全身放鬆,一定要松透,松沉到腳底;要松而不懈等等。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放鬆自己了,並且,對「松」與「懈」的理解上也找不到區別的方式。只能看老師再那抖抖嗖嗖說成是松,學員抖抖嗖嗖不是松。松沉真的是這樣的嗎?下面就進行解答。
  • 太極拳法之一,「胯勁沉活」,體會逐步加深
    搭手,不僅沉住對方,重心還非常靈活。摸不到重心,因為胯活。窗破紙,燈漏風。軟弱無力的人,通常內壓不足,底氣不渾厚。練丹田方法很多,比如說,有人吊嗓兒,早起無人之處,放聲開喉,以丹田勁助音。玩玩二棒子,又稱太極尺,這個東西不錯,既有合勁,還能吊丹開肋,且整合方便,堪稱一舉多得。練太極尺功,胳膊不較勁,玩得是內壓,丹田催內壓,擰棒走螺旋。
  • 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例如,手向前按時,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動作即行跟著前去;意欲沉氣,就要有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像。意不中斷,動作也不中斷,這就是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法。這種練法會使練習者本人感到意趣環生,會使旁觀者看來,動作顯得柔和優美,好像行雲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自然、活潑。
  • 練太極拳第一步練不對,後面就白練了
    太極拳預備式既是(無極樁),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注意,做起來比較隨便,但是其實他非常的關鍵,傳統楊式太極拳從無極樁開始,入靜,排除一切雜念,只留練功一念,調整呼吸,放鬆而自然以一指揮練功,運氣推動肢體運動。
  • 太極拳周身部位的訓練方法,收藏了!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
  • 氣沉丹田!3步學會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中國武術中最常見的一種說法,也是內家拳練習的核心之一!明代開始有了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分類,但是氣功導引之說卻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刻意》所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等法!「氣沉丹田」來源中國武術中內家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武術分支!
  • 練太極拳​腰如何才能起到帶領四肢的作用
    二.練拳向什麼方向努力我們常是學會一套拳,每天照樣練,對提高的方向不明確,不知如何努力。拳譜講的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太極拳提練體、練氣、練神三個階段。著熟與練體對應,懂勁與練氣對應,神明與練神對應。一般練拳處於練體練氣之間。練體是練身體的柔軟,使身體達到鬆柔;練氣是使內氣充盈。我們不以技擊為目的,僅為健身。
  • 練太極拳不能洩氣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多年後,身上應該產生一定的功力,自然會有內勁,發勁時應該很猛,但是有時會覺得有勁卻使不上勁。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中不排除有&34;意志&34;方法&34;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會開悟,會領悟到太極的真諦,看到太極拳殿堂的輝煌。 練拳要走好自己的路,只要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拳後舒服就行。當你的拳練的不好時往往沒人注意你,當你把拳練的好時,就會引人注目,有水平的觀者會肯定你,鼓勵你,但也會讓練拳二把刀的人妄議,說你這不對,那不行,因為他嫉妒你。
  • 淺談如何從練氣入手練太極
    是的,我以前就發過貼子,講述氣勁和骨勁其實是同一回事,但並不等同於有氣感的人就一定能練出太極功夫,關鍵還要看有沒有用對練法。3、含胸撥背是意還是形?既不是意,也不是形,含胸拔背只跟呼吸有關,跟身形什麼的根本沒有關係。由著含胸拔背而能體會到氣沉丹田;由著氣沉丹田的積累而能體會到虛靈頂勁;由著含胸拔背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過程的不斷提高,而能體會到功夫的不斷積聚。